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发展对高校至关重要。然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他们,需要时间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对于教学、科研缺乏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因此,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产出的提高,是对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人才培养 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05-02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教师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熟练运用文献、计量等各类研究方法,有效而科学地表达学术研究结论的能力。科研成果是科研能力的直接呈现。数据显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年人均发表论文数不足2篇,有影响的论文不足1篇,参与和主持课题数量更少,远低于高校教师平均水平。[1]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缺乏
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数据显示,青年教师承担了近50%的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投入更多时间来熟悉、思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青年教师也面临着恋爱、结婚、考博等现实问题,因此,缺少科研时间,缺乏科研精力,很难有足够的科研投入。
(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弱
一方面,相比科研,教学工作在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占据优势,不论是教学类经费的投入,还是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高校建设的工作重点,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科研高不可攀”[2],尽管目前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仍然将教学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项目由于职称要求的限制,青年教师没有资格申报,而在可以申请的项目中,又因为高校论资排辈的“传统”,在项目立项、评审、经费分配等方面相较中老年教师处于劣势,因此丧失科研积极性,申请意愿大幅减弱。
(三)学术前期积累少,科研难度大
虽然一些青年教师在硕博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的研究,但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和个人主持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做哪些、怎么做有导师专门指导,科研任务相对具体;后者,从熟悉项目申请流程,掌握申请书撰写技巧,到抓住热点研究问题,找准研究创新点,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科研前期沉淀与积累,而这些正是青年教师所缺乏的,在实际项目申请过程中,选题陈旧空泛,研究内容缺乏实际意义,研究成果泛泛而谈,导致项目申请屡屡失败。
(四)科研目的功利,多为职称晋升
在对从事科学研究目的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职称晋升是高校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最主要的目的。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为了职称而进行被动的科学研究,为了能够符合评定职称的相关要求,往往选择容易达到但缺乏实质意义的科研课题。当职称评定一旦完成,相应的科研行为也同时结束。如此功利的科研目的,使得科研成果质量良莠不齐,不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影响了高校整体的科研氛围及科研发展。
(五)学术交流少,学习进修难
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科研热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然而,高校对外学习、访学进修等培训机会,优先考虑的都是资历老、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中老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同时,高校又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倾斜政策,种种不利条件,限制了青年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打击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六)缺少团队协作,“单兵作战”现象普遍
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深入研究,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达到,它需要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不断沟通与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小部分青年教师渴望参加科研团队,获得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更多的青年教师偏向于埋头苦干的“单兵式作战”,团队意识的不足,合作精神的缺乏,使青年教师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提高科研效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机会,严重影响科研产出的数量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具体对策
(一)树立科研观念,培养科研意识
科研观念的树立,首先需要高校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潜力与新生力量,也是未来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高校应通过科研导向教育,引导青年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自觉自发地开展科学研究。同时,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努力过程[4],而非一朝一夕练就,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科研。
(二)加强科研激励,激发科研动力
(1)建立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包括建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项目,推出青年教师访学计划等,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多申请项目,激发科研潜力;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学习了解国内外新动态,拓展科研视角。
(2)加大科研奖励程度,变革科研考核机制。对青年教师给予科研启动资金支持,并加大对获得高层次项目、奖项、论文的奖励额度;扩大科研奖励与考核范围,变革以传统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健全奖励和考核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基于政府合作、企业合作的决策咨询、专利类应用型成果转化类研究。
(三)打造科研团队,浓厚学术氛围
科研团队是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途径。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善于领导和协调的团队带头人,也需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互补的各年龄段教师。科研团队的建立,需要高校通过制度、经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也需要高校对所成立的团队进行定期考核与监督。此外,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与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科研团队的打造与成长,可定期邀请各行业知名专家通过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提升团队整体科研实力。
(四)设立科研导师制,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导师制的实行在国外高校已有久远历史,形式丰富多样。所谓科研导师制,就是安排科研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启蒙,导师们一般需要具备高级职称,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及时、丰富的经验指导,快捷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 [5]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国内高校可根据研究专业相似度,教师个体特征匹配度以及指导老师的时间充裕度,为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在项目申报、论文选题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五)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完善协同机制
搭建政产学研平台,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对接,广泛开展多方科研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科研舞台与科研渠道。在“校政协同”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政府项目申请,通过决策咨询为政府部门建计献言;在“校企协同”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横向应用技术研究,定位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面临现实难题;在“校校协同”方面,通过高校科研学术交流,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学习他人优势,弥补自我不足;在“校研协同”方面,共建研究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发布研究课题,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科研机会。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108-112.
[2]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
[3]任家钱.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J].文教资料,2013(4):94-97.
[4]仇琛.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03-105.
[5]李克林,马雪艳.强化地方高校机制建设力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54-56.
责任编辑:孙 瑶
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人才培养 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05-02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教师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熟练运用文献、计量等各类研究方法,有效而科学地表达学术研究结论的能力。科研成果是科研能力的直接呈现。数据显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年人均发表论文数不足2篇,有影响的论文不足1篇,参与和主持课题数量更少,远低于高校教师平均水平。[1]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缺乏
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数据显示,青年教师承担了近50%的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投入更多时间来熟悉、思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青年教师也面临着恋爱、结婚、考博等现实问题,因此,缺少科研时间,缺乏科研精力,很难有足够的科研投入。
(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弱
一方面,相比科研,教学工作在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占据优势,不论是教学类经费的投入,还是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高校建设的工作重点,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科研高不可攀”[2],尽管目前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仍然将教学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项目由于职称要求的限制,青年教师没有资格申报,而在可以申请的项目中,又因为高校论资排辈的“传统”,在项目立项、评审、经费分配等方面相较中老年教师处于劣势,因此丧失科研积极性,申请意愿大幅减弱。
(三)学术前期积累少,科研难度大
虽然一些青年教师在硕博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的研究,但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和个人主持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做哪些、怎么做有导师专门指导,科研任务相对具体;后者,从熟悉项目申请流程,掌握申请书撰写技巧,到抓住热点研究问题,找准研究创新点,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科研前期沉淀与积累,而这些正是青年教师所缺乏的,在实际项目申请过程中,选题陈旧空泛,研究内容缺乏实际意义,研究成果泛泛而谈,导致项目申请屡屡失败。
(四)科研目的功利,多为职称晋升
在对从事科学研究目的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职称晋升是高校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最主要的目的。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为了职称而进行被动的科学研究,为了能够符合评定职称的相关要求,往往选择容易达到但缺乏实质意义的科研课题。当职称评定一旦完成,相应的科研行为也同时结束。如此功利的科研目的,使得科研成果质量良莠不齐,不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影响了高校整体的科研氛围及科研发展。
(五)学术交流少,学习进修难
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科研热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然而,高校对外学习、访学进修等培训机会,优先考虑的都是资历老、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中老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同时,高校又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倾斜政策,种种不利条件,限制了青年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打击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六)缺少团队协作,“单兵作战”现象普遍
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深入研究,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达到,它需要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不断沟通与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小部分青年教师渴望参加科研团队,获得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更多的青年教师偏向于埋头苦干的“单兵式作战”,团队意识的不足,合作精神的缺乏,使青年教师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提高科研效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机会,严重影响科研产出的数量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具体对策
(一)树立科研观念,培养科研意识
科研观念的树立,首先需要高校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潜力与新生力量,也是未来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高校应通过科研导向教育,引导青年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自觉自发地开展科学研究。同时,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努力过程[4],而非一朝一夕练就,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科研。
(二)加强科研激励,激发科研动力
(1)建立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包括建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项目,推出青年教师访学计划等,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多申请项目,激发科研潜力;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学习了解国内外新动态,拓展科研视角。
(2)加大科研奖励程度,变革科研考核机制。对青年教师给予科研启动资金支持,并加大对获得高层次项目、奖项、论文的奖励额度;扩大科研奖励与考核范围,变革以传统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健全奖励和考核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基于政府合作、企业合作的决策咨询、专利类应用型成果转化类研究。
(三)打造科研团队,浓厚学术氛围
科研团队是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途径。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善于领导和协调的团队带头人,也需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互补的各年龄段教师。科研团队的建立,需要高校通过制度、经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也需要高校对所成立的团队进行定期考核与监督。此外,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与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科研团队的打造与成长,可定期邀请各行业知名专家通过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提升团队整体科研实力。
(四)设立科研导师制,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导师制的实行在国外高校已有久远历史,形式丰富多样。所谓科研导师制,就是安排科研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启蒙,导师们一般需要具备高级职称,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及时、丰富的经验指导,快捷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 [5]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国内高校可根据研究专业相似度,教师个体特征匹配度以及指导老师的时间充裕度,为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在项目申报、论文选题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五)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完善协同机制
搭建政产学研平台,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对接,广泛开展多方科研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科研舞台与科研渠道。在“校政协同”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政府项目申请,通过决策咨询为政府部门建计献言;在“校企协同”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横向应用技术研究,定位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面临现实难题;在“校校协同”方面,通过高校科研学术交流,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学习他人优势,弥补自我不足;在“校研协同”方面,共建研究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发布研究课题,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科研机会。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108-112.
[2]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
[3]任家钱.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J].文教资料,2013(4):94-97.
[4]仇琛.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03-105.
[5]李克林,马雪艳.强化地方高校机制建设力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54-56.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