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使用上大学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使用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的生活习惯之一。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结合具体实际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从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四个层面着手,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得以有效推进。
关键字: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重要对象之一,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困惑,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寻找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直面的一个时代命题。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障碍
1.1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性产生冲击。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载体,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但网络语言体系对传统政治语言体系、社会语言体系产生了干扰和颠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型地位也产生不小的冲击,多元价值取向不断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化领导地位。热衷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深受多元价值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注意力被分散,应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出现迷失,政治敏感度较弱、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信息分析能力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接受的障碍。
1.2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受影响。表现为教育目的上过度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不问学生学习体验、学习感受,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让学生对知识理论产生抗拒情绪。或惯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讲解不透彻、教育不全面,照本宣科;或一味追求新方式、新方法,不合时宜的采用“反转课堂”等教学尝试,让学生学不到该学的知识,过于强调形式。
1.3信息管理失范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由于新媒体空间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加之网民的自我约束力较差,监管缺位,导致网络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缺失、不健全以及调节作用弱化和失灵。反动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都产生腐蚀作用。在客观上使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变得复杂化、多重化,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难度。
1.4娱乐性文化消费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给学生课内课外信息消费提供大量选择,娱乐性特征成为新媒体备受关注和欢迎的一大特征。为了快速获得关注点击,一些新媒体平台往往在事件发生早期、还没有定性阶段便草率推文,不能客观公正的准确描述事件真实情况,缺乏专业化的引导也使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低俗化、娱乐化。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更多体现在信息的“支离破碎”,对事物认知的方法偏颇,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不断退化,甚至有大学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煽动,盲目的“爱国情结”、失控的“正义情结”急于寻找宣泄口,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威胁。大学生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批判分析,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和失落,造成认知偏差和价值冲突。
2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2.1从教育主体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本着开放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地继承,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外优秀的思想道德资源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借鉴”。新媒体为当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解答学生疑惑提供了新的手段。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助手和延伸手段,“南航徐川”通过新媒体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实现思想引领。“别笑我是思修课”发布学生学习心得,解读“大咖”思想理论……学生在教师的亲身示范中学会坚定信仰,不断找寻人生方向,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持自身成长。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以学生的利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经济贫困问题、专业学习问题、就业创业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社会热点困惑问题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帮助,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2从教育客体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在各种自媒体上设立信箱、論坛等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教育者应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声音的存在,在热烈讨论与协商中澄清理论难题,排除思想困惑。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育学生理性看待网络言论,多方核查,客观认知,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价值评判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从教育环体上,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力度。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增强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社会认同感。
坚持生本理念,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时代化特征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充分用好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便利资源和条件,在宣传理念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主动贴合“95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需求。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注和反应,及时调整、及时跟进、及时补充、及时完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柔化“滴灌”至学生心田。
面对新媒体发展迅猛的特点和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现状,加强度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学校党委宣传部门统一指导学校内新媒体平台发展,提高新媒体宣传工作学生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下好思想工作“一盘棋”,传播校园文明“主旋律”,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认同感。
2.4从教育介体上,拓宽新媒体运用平台,提高传播针对性。要占领网络阵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新媒体资源,凝聚宣传力量,构建“全域”和“全时”的个性化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利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通过传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生动的信息,实现信息双向、多向流动。把客观、准确、积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碎片式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润物细无声地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定制各种教育内容,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对目标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字: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重要对象之一,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困惑,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寻找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直面的一个时代命题。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障碍
1.1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性产生冲击。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载体,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但网络语言体系对传统政治语言体系、社会语言体系产生了干扰和颠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型地位也产生不小的冲击,多元价值取向不断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化领导地位。热衷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深受多元价值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注意力被分散,应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出现迷失,政治敏感度较弱、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信息分析能力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接受的障碍。
1.2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受影响。表现为教育目的上过度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不问学生学习体验、学习感受,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让学生对知识理论产生抗拒情绪。或惯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讲解不透彻、教育不全面,照本宣科;或一味追求新方式、新方法,不合时宜的采用“反转课堂”等教学尝试,让学生学不到该学的知识,过于强调形式。
1.3信息管理失范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由于新媒体空间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加之网民的自我约束力较差,监管缺位,导致网络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缺失、不健全以及调节作用弱化和失灵。反动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都产生腐蚀作用。在客观上使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变得复杂化、多重化,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难度。
1.4娱乐性文化消费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给学生课内课外信息消费提供大量选择,娱乐性特征成为新媒体备受关注和欢迎的一大特征。为了快速获得关注点击,一些新媒体平台往往在事件发生早期、还没有定性阶段便草率推文,不能客观公正的准确描述事件真实情况,缺乏专业化的引导也使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低俗化、娱乐化。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更多体现在信息的“支离破碎”,对事物认知的方法偏颇,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不断退化,甚至有大学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煽动,盲目的“爱国情结”、失控的“正义情结”急于寻找宣泄口,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威胁。大学生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批判分析,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和失落,造成认知偏差和价值冲突。
2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2.1从教育主体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本着开放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地继承,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外优秀的思想道德资源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借鉴”。新媒体为当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解答学生疑惑提供了新的手段。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助手和延伸手段,“南航徐川”通过新媒体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实现思想引领。“别笑我是思修课”发布学生学习心得,解读“大咖”思想理论……学生在教师的亲身示范中学会坚定信仰,不断找寻人生方向,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持自身成长。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以学生的利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经济贫困问题、专业学习问题、就业创业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社会热点困惑问题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帮助,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2从教育客体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在各种自媒体上设立信箱、論坛等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教育者应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声音的存在,在热烈讨论与协商中澄清理论难题,排除思想困惑。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育学生理性看待网络言论,多方核查,客观认知,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价值评判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从教育环体上,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力度。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增强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社会认同感。
坚持生本理念,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时代化特征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充分用好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便利资源和条件,在宣传理念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主动贴合“95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需求。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注和反应,及时调整、及时跟进、及时补充、及时完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柔化“滴灌”至学生心田。
面对新媒体发展迅猛的特点和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现状,加强度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学校党委宣传部门统一指导学校内新媒体平台发展,提高新媒体宣传工作学生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下好思想工作“一盘棋”,传播校园文明“主旋律”,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认同感。
2.4从教育介体上,拓宽新媒体运用平台,提高传播针对性。要占领网络阵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新媒体资源,凝聚宣传力量,构建“全域”和“全时”的个性化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利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通过传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生动的信息,实现信息双向、多向流动。把客观、准确、积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碎片式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润物细无声地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定制各种教育内容,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对目标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