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留心观察、创设场景、合作交流等方法能解决学生写作没有素材的问题。通过多阅读,积累语言词汇;多练笔,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这两种手段,能让学生把构想的内容准确生动地表达。
关键词: 作文 素材 写具体
目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普遍存在写不具体这个毛病。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说不出来。下面,我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怎样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看法。
一、寻求素材,为学生写具体提供丰富的表象
建筑工人要建起高楼大厦,必须有足够的砖头、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写出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的文章,就必须有作文素材。写人,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就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有一学年,我接任了一个新班级,开学不久,为了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没有预先布置的情况下,出了个题目——《我们校园里的梧桐树》,让学生当堂写。这棵梧桐树就在操场边,一走进校门,一走出教室,便可以看到它,可以说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可我发现,大家作文时表情各种各样,有抓耳挠腮的,有探身向窗外张望的……临下课时,我把学生的初稿收上来一看,发现大家普遍写得不具体,只是用“很高”、“很大”、“很美”这样一些笼统的词语一带而过。下课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棵梧桐树,下节课继续写。结果发现,第二节课时,大家都在埋头写,不到半节课,大多写了一张多甚至两张的稿纸,所写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由此可见,学生作文时没有话可说,是因为在他们大脑的仓库里没有积累写作素材,对平时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现象熟视无睹,过目便忘,或者只是留下些模糊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鼻去嗅,用脑去想,尽可能调动各种感官,去接触去体验去感受周围的人、事、景、物。长此以往,脑子里就会积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那些需要的内容就会在脑海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二)创设场景,提供素材。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场景,让他们获取素材。比如,《记一次比赛活动》这个题目,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就会比较棘手,因为他们基本上没参加甚至没看过比赛。那么,我们可以在班级搞个“扳手”比赛,或者“跳绳”比赛等,给学生创设条件直接观看甚至参与的机会。亲眼看到的比赛场景,亲身感受到的比赛气氛,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再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就肯定不会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了。
(三)合作交流,共享素材。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爱好兴趣也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经验势必不相同。对某一事物,有的同学知道的多些,有的了解少些,有的可能一无所知。在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就拿对家乡的了解来说,虽然都是同乡人,有的同学对家乡的地理情况比较熟悉,有的同学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知道得比较多,有的同学对家乡的经济状况了解比较清楚,有的同学对家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通过交流各自所了解的情况后,再写一篇关于“家乡”内容的文章,将肯定是一篇内容具体、材料翔实的好文章。
二、多读多练,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通过留心观察、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等方法解决作文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但如果胸中没有语言词汇或者缺乏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有话也说不出来。为此,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多读,积累语言词汇。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总是勉励学生平时要多读书,要读各学科各方面的书。书读多了,就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外,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经常琢磨,记忆背诵下来,一些名篇佳作要熟读成诵。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有丰厚的语言词汇的蓄积,到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就能准确地选择适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
(二)多练,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熟能生巧。”同样适用作文这种技能。我总是鼓励学生要勤动笔、多动笔。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把一天当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那些比较新鲜的或者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开始时只要求能做到语句通顺,尽可能地把要表达的意思用恰切的词句表达出来,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另外,我还因势利导,适当写一些小片段、小作文。例如,学完了一篇外貌描写很有特色的课文,我就布置学生观察某一个人,然后仿写这个人的外貌;去野外游玩后,就让学生把这次游玩过程及时记录下来……写多了,练多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准确地运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在作文时,内容就能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关键词: 作文 素材 写具体
目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普遍存在写不具体这个毛病。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说不出来。下面,我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怎样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看法。
一、寻求素材,为学生写具体提供丰富的表象
建筑工人要建起高楼大厦,必须有足够的砖头、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写出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的文章,就必须有作文素材。写人,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就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有一学年,我接任了一个新班级,开学不久,为了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没有预先布置的情况下,出了个题目——《我们校园里的梧桐树》,让学生当堂写。这棵梧桐树就在操场边,一走进校门,一走出教室,便可以看到它,可以说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可我发现,大家作文时表情各种各样,有抓耳挠腮的,有探身向窗外张望的……临下课时,我把学生的初稿收上来一看,发现大家普遍写得不具体,只是用“很高”、“很大”、“很美”这样一些笼统的词语一带而过。下课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棵梧桐树,下节课继续写。结果发现,第二节课时,大家都在埋头写,不到半节课,大多写了一张多甚至两张的稿纸,所写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由此可见,学生作文时没有话可说,是因为在他们大脑的仓库里没有积累写作素材,对平时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现象熟视无睹,过目便忘,或者只是留下些模糊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鼻去嗅,用脑去想,尽可能调动各种感官,去接触去体验去感受周围的人、事、景、物。长此以往,脑子里就会积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那些需要的内容就会在脑海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二)创设场景,提供素材。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场景,让他们获取素材。比如,《记一次比赛活动》这个题目,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就会比较棘手,因为他们基本上没参加甚至没看过比赛。那么,我们可以在班级搞个“扳手”比赛,或者“跳绳”比赛等,给学生创设条件直接观看甚至参与的机会。亲眼看到的比赛场景,亲身感受到的比赛气氛,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再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就肯定不会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了。
(三)合作交流,共享素材。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爱好兴趣也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经验势必不相同。对某一事物,有的同学知道的多些,有的了解少些,有的可能一无所知。在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就拿对家乡的了解来说,虽然都是同乡人,有的同学对家乡的地理情况比较熟悉,有的同学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知道得比较多,有的同学对家乡的经济状况了解比较清楚,有的同学对家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通过交流各自所了解的情况后,再写一篇关于“家乡”内容的文章,将肯定是一篇内容具体、材料翔实的好文章。
二、多读多练,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通过留心观察、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等方法解决作文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但如果胸中没有语言词汇或者缺乏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有话也说不出来。为此,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多读,积累语言词汇。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总是勉励学生平时要多读书,要读各学科各方面的书。书读多了,就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外,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经常琢磨,记忆背诵下来,一些名篇佳作要熟读成诵。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有丰厚的语言词汇的蓄积,到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就能准确地选择适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
(二)多练,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熟能生巧。”同样适用作文这种技能。我总是鼓励学生要勤动笔、多动笔。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把一天当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那些比较新鲜的或者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开始时只要求能做到语句通顺,尽可能地把要表达的意思用恰切的词句表达出来,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另外,我还因势利导,适当写一些小片段、小作文。例如,学完了一篇外貌描写很有特色的课文,我就布置学生观察某一个人,然后仿写这个人的外貌;去野外游玩后,就让学生把这次游玩过程及时记录下来……写多了,练多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准确地运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在作文时,内容就能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