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屯垦兴则西部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生命和忠诚在蜿蜒的边境线上铸就了一道永不移动的长城,发挥着“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
元宵节之际,阿勒泰地区中哈边境线上却依然呼呼地刮着寒风,光秃秃的地平线上看不到人烟,很少有人愿意在这里待上一些时日。但在距离边境线不足100米处,荒漠中矗立着一所涂成迷彩色的小房子,付永强和妻子刘桂芝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这座黄沙上建起的小房子就是他们的“小窝”,名叫“北沙窝哨所”,是新疆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支队老吉木乃边防派出所的护边员之家。
民兵哨所是边境守卫体系的一部分,北沙窝哨所在中哈边境63号界碑附近,是容易发生牲畜越界和不法人员越境采挖中草药的频繁地段。付永强夫妇每天在十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巡逻一次,把情况如实向上级汇报,这便是哨所民兵的主要任务。或许,会有人惊讶,更有人会觉得陌生,但这就是在我国西北边境线上每天驻守的一个个兵团人……
户户是哨所 人人是哨兵
62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长年常态化地守卫着2019公里的边境线。像付永强一样的兵团人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莫过于“连连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兵团儿女和边防战士们并肩守防,在边境线上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几十年来,这些兵团人不穿军装、不拿軍饷,犹如生命界碑,牢牢地“铸”在边境线上,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领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兵团时指出,屯垦兴则西部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部署,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漫长的岁月里,兵团人的事业与维护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们用生命和忠诚在蜿蜒的边境线上铸就了一道永不移动、永不换防的长城。事实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兵团如今已经拥有中国一流的民兵队伍,全方位地参与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工作中来,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指示,赋予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新疆兵团边境团场实行团场包面、连队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与守边双承包责任制,形成了军队、公安、边防、民兵“四位一体”的边境防控网络,突出了体制优势,形成了维护边疆稳定的铜墙铁壁。为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军事素养、强化兵团意识,各师纷纷开展全员练兵活动。
严冬时节,2015级大学生民兵杜浩年就参加了雪地练兵。2015年12月,地处中哈边境一线的兵团第十师一八六团武装民兵就与该团驻地部队官兵一道,沿着中哈边境线在深达30厘米厚的雪地中开展拉练,以此提升民兵在极端寒冷天气下的维稳戍边处突能力。杜浩年说,首次沿着边防线拉练,虽然脸被冻红了,耳朵被风刮得生疼,但心里暖乎乎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淬炼了品格,不走边境线,感受不到祖国的伟大与强盛。
与此同时,兵团还建立了全年轮训备勤的民兵应急机制,提出在新疆几个重点敏感地区组织民兵应急分队集中轮训备勤,通过提高民兵的在位率和军事素质,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反应迅速,切实增强兵团民兵应急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反渗透过程中,兵团总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成为反对分裂主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力量,在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00年起,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兵团实施了“金边工程”,重点建设边境团场,开展边境团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这一工程建设速度骤然加快,极大增强了边境团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综合实力,有效充实了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务力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62年前,阿克苏的百姓在一群来自南泥湾的军人那里学到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建造技术,兵团与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志曾经说过,在这里跺一脚,扬起的尘土都是一半兵团的,一半地方的,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兵团和地方情感相融、利益相关、发展相连的紧密关系。
当梅花集团下属、投资120亿元的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落户五家渠市时,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农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会为自己带来什么,直到市面上出现了该公司生产的饲料级氨基酸时,昌吉各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种植户们才发现,这是他们用过最好的同类产品。
每一天的迷茫夜色中,乌鲁木齐西山九鼎农产品市场里灯火通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汇聚于此,又源源不断运往整个新疆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个成立五年、隶属于兵团第十二师的农业集团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成为整个新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而在夏天的每个傍晚,头屯河农场的文化广场上,包括八钢集团等周边地区的各族群众和农场职工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前往百米开外的农场文化活动中心看电影、打篮球。
“我们农场职工其实不到2000人,但流动人口却有3万人,一街之隔就是八钢,不分彼此,都是一个家。”头屯河农场政委吴春云如是说。
几十年来,兵团和地方“同顶一片天、同饮一渠水”,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勤商量,书写了兵地融合发展的感人故事,涌现出一批批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梅莲20年如一日,翻山越岭、顶风冒雪为山区少数民族牧工和牧民送医送药;姜万富43年间走遍牧场的沟沟坎坎,在大山深处与各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李梦桃行走26万公里,救治2万多人次,被誉为“哈萨克族人民的好儿子”。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兄弟。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的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兵團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那里学到了棉花和红枣的种植技术。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麦麦提图如普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激动地说:“正如总书记所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叫‘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同胞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亲如一家。今后我们要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身后,是新疆大地上无数的地方百姓与兵团职工的身影。
从兵团成立至今,与地方融合不断深入,2010年以后,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开展,兵地关系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双方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常商量,感情上不设防,工作上不堵墙。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双方互相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在经济建设中,兵地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统一规划、共同发展”的原则,谁有困难帮助谁,谁有长处学习谁,新疆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路由此全面推进。
天山南北的垦区巨变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著名诗人艾青曾饱含深情地为绿洲新城石河子写下这首著名的诗歌《年轻的城》。
石河子作为兵团建设的第一座城,60余年间,“人在城里,房在林中,人在景里,行在画中”,从“屯垦”到“建城”,石河子市成为镶嵌在戈壁上的一颗明珠。
第十四师一牧场是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团场之一,位于昆仑山深处,距和田市210公里,海拔高度在2100米至4500米之间。过去交通不便,牧民出门坐的是毛驴车。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北京市对口援建第十四师。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宽敞平坦,卫星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大大推进了牧场的“三化”建设进程。
说起变化,一牧场一连职工肉孜·托合提十分激动。这个在一牧场长大的放羊娃祖祖辈辈住的是地窝子,现在他一家五口人住在安居富民房里,水、电、暖、卫、厨等设施齐全。在北京市的援助下,他家只出了几万元就搬进了安居房。一座座军垦新城在新疆大地上熠熠生辉,兵团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从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到最新成立的可克达拉市,兵团管理的自治区县级直辖市达到八个,建制镇达到五个,形成了上百个团场小城镇。
在新疆,“兵团”几乎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新疆每三亩耕地中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兵团农业正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过61年的发展,兵团在近8万平方公里的辖区,拥有近2000万亩耕地。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55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
新疆的工业基础也由兵团一手奠定。20世纪50年代兵团节衣缩食建设的六道湾煤矿、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写下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光辉开篇。今日的兵团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00多家,其中14家上市公司,实现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81倍。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兵团确立了新时期发展路径: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丰富屯垦戍边内容,创新屯垦戍边方式。
2012年年末,兵团13个农业师正式更名,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师”统一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去掉了“农业建设”字样。“农业建设”四字的隐退,标志着兵团转变到各产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为“建城”开启新的格局。
兵团在不断丰富“屯垦戍边”的新内涵,兵团坚持“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兵团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位居西北地区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遍布天山南北的垦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去“军营化”、“火柴盒式”的团场连部,被以现代理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型社区替代,陆续建起一批现代化城镇,各族职工住进楼房,用上燃气,270多万兵团儿女过上了居有其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现代文明新生活。
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一座座军垦城市犹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将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呈现给八方宾客。
在新疆,兵团肩负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从蹒跚起步到一路开拓进取。数代兵团人挺进戈壁荒漠建设富庶家园,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成为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成为扎根边疆的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真正发挥着“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
元宵节之际,阿勒泰地区中哈边境线上却依然呼呼地刮着寒风,光秃秃的地平线上看不到人烟,很少有人愿意在这里待上一些时日。但在距离边境线不足100米处,荒漠中矗立着一所涂成迷彩色的小房子,付永强和妻子刘桂芝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这座黄沙上建起的小房子就是他们的“小窝”,名叫“北沙窝哨所”,是新疆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支队老吉木乃边防派出所的护边员之家。
民兵哨所是边境守卫体系的一部分,北沙窝哨所在中哈边境63号界碑附近,是容易发生牲畜越界和不法人员越境采挖中草药的频繁地段。付永强夫妇每天在十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巡逻一次,把情况如实向上级汇报,这便是哨所民兵的主要任务。或许,会有人惊讶,更有人会觉得陌生,但这就是在我国西北边境线上每天驻守的一个个兵团人……
户户是哨所 人人是哨兵
62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长年常态化地守卫着2019公里的边境线。像付永强一样的兵团人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莫过于“连连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兵团儿女和边防战士们并肩守防,在边境线上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几十年来,这些兵团人不穿军装、不拿軍饷,犹如生命界碑,牢牢地“铸”在边境线上,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领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兵团时指出,屯垦兴则西部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部署,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漫长的岁月里,兵团人的事业与维护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们用生命和忠诚在蜿蜒的边境线上铸就了一道永不移动、永不换防的长城。事实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兵团如今已经拥有中国一流的民兵队伍,全方位地参与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工作中来,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指示,赋予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新疆兵团边境团场实行团场包面、连队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与守边双承包责任制,形成了军队、公安、边防、民兵“四位一体”的边境防控网络,突出了体制优势,形成了维护边疆稳定的铜墙铁壁。为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军事素养、强化兵团意识,各师纷纷开展全员练兵活动。
严冬时节,2015级大学生民兵杜浩年就参加了雪地练兵。2015年12月,地处中哈边境一线的兵团第十师一八六团武装民兵就与该团驻地部队官兵一道,沿着中哈边境线在深达30厘米厚的雪地中开展拉练,以此提升民兵在极端寒冷天气下的维稳戍边处突能力。杜浩年说,首次沿着边防线拉练,虽然脸被冻红了,耳朵被风刮得生疼,但心里暖乎乎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淬炼了品格,不走边境线,感受不到祖国的伟大与强盛。
与此同时,兵团还建立了全年轮训备勤的民兵应急机制,提出在新疆几个重点敏感地区组织民兵应急分队集中轮训备勤,通过提高民兵的在位率和军事素质,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反应迅速,切实增强兵团民兵应急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反渗透过程中,兵团总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成为反对分裂主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力量,在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00年起,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兵团实施了“金边工程”,重点建设边境团场,开展边境团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这一工程建设速度骤然加快,极大增强了边境团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综合实力,有效充实了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务力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62年前,阿克苏的百姓在一群来自南泥湾的军人那里学到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建造技术,兵团与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志曾经说过,在这里跺一脚,扬起的尘土都是一半兵团的,一半地方的,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兵团和地方情感相融、利益相关、发展相连的紧密关系。
当梅花集团下属、投资120亿元的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落户五家渠市时,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农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会为自己带来什么,直到市面上出现了该公司生产的饲料级氨基酸时,昌吉各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种植户们才发现,这是他们用过最好的同类产品。
每一天的迷茫夜色中,乌鲁木齐西山九鼎农产品市场里灯火通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汇聚于此,又源源不断运往整个新疆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个成立五年、隶属于兵团第十二师的农业集团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成为整个新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而在夏天的每个傍晚,头屯河农场的文化广场上,包括八钢集团等周边地区的各族群众和农场职工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前往百米开外的农场文化活动中心看电影、打篮球。
“我们农场职工其实不到2000人,但流动人口却有3万人,一街之隔就是八钢,不分彼此,都是一个家。”头屯河农场政委吴春云如是说。
几十年来,兵团和地方“同顶一片天、同饮一渠水”,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勤商量,书写了兵地融合发展的感人故事,涌现出一批批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梅莲20年如一日,翻山越岭、顶风冒雪为山区少数民族牧工和牧民送医送药;姜万富43年间走遍牧场的沟沟坎坎,在大山深处与各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李梦桃行走26万公里,救治2万多人次,被誉为“哈萨克族人民的好儿子”。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兄弟。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的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兵團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那里学到了棉花和红枣的种植技术。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麦麦提图如普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激动地说:“正如总书记所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叫‘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同胞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亲如一家。今后我们要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身后,是新疆大地上无数的地方百姓与兵团职工的身影。
从兵团成立至今,与地方融合不断深入,2010年以后,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开展,兵地关系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双方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常商量,感情上不设防,工作上不堵墙。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双方互相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在经济建设中,兵地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统一规划、共同发展”的原则,谁有困难帮助谁,谁有长处学习谁,新疆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路由此全面推进。
天山南北的垦区巨变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著名诗人艾青曾饱含深情地为绿洲新城石河子写下这首著名的诗歌《年轻的城》。
石河子作为兵团建设的第一座城,60余年间,“人在城里,房在林中,人在景里,行在画中”,从“屯垦”到“建城”,石河子市成为镶嵌在戈壁上的一颗明珠。
第十四师一牧场是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团场之一,位于昆仑山深处,距和田市210公里,海拔高度在2100米至4500米之间。过去交通不便,牧民出门坐的是毛驴车。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北京市对口援建第十四师。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宽敞平坦,卫星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大大推进了牧场的“三化”建设进程。
说起变化,一牧场一连职工肉孜·托合提十分激动。这个在一牧场长大的放羊娃祖祖辈辈住的是地窝子,现在他一家五口人住在安居富民房里,水、电、暖、卫、厨等设施齐全。在北京市的援助下,他家只出了几万元就搬进了安居房。一座座军垦新城在新疆大地上熠熠生辉,兵团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从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到最新成立的可克达拉市,兵团管理的自治区县级直辖市达到八个,建制镇达到五个,形成了上百个团场小城镇。
在新疆,“兵团”几乎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新疆每三亩耕地中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兵团农业正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过61年的发展,兵团在近8万平方公里的辖区,拥有近2000万亩耕地。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55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
新疆的工业基础也由兵团一手奠定。20世纪50年代兵团节衣缩食建设的六道湾煤矿、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写下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光辉开篇。今日的兵团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00多家,其中14家上市公司,实现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81倍。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兵团确立了新时期发展路径: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丰富屯垦戍边内容,创新屯垦戍边方式。
2012年年末,兵团13个农业师正式更名,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师”统一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去掉了“农业建设”字样。“农业建设”四字的隐退,标志着兵团转变到各产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为“建城”开启新的格局。
兵团在不断丰富“屯垦戍边”的新内涵,兵团坚持“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兵团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位居西北地区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遍布天山南北的垦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去“军营化”、“火柴盒式”的团场连部,被以现代理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型社区替代,陆续建起一批现代化城镇,各族职工住进楼房,用上燃气,270多万兵团儿女过上了居有其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现代文明新生活。
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一座座军垦城市犹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将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呈现给八方宾客。
在新疆,兵团肩负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从蹒跚起步到一路开拓进取。数代兵团人挺进戈壁荒漠建设富庶家园,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成为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成为扎根边疆的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真正发挥着“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