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是的,生活如泉水丰足而不干涸,文章才能像溪水般潺潺而流,生活就是文章的源泉。因而,学生的习作要鲜活、饱满且有生活气息,写作内容必须是真实感情体悟。
幸福地获得身心感悟
在生活体验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并营造写作氛围,从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努力和学生一起走在“生活作文”这宽阔而风景独好的大道上。老师引导学生远离传统作文教学的枯燥、教条,而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运用祖国语言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真意。
眼下,正着力打造教育品牌的如皋,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展示、质疑”等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深受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和推崇。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建制,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倡导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的学习活动。活动小组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方式组合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相互之间配合和协调,共同展开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小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组员的潜能,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个性张扬的个体,由“被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小组活动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提升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学习,把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变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与文化等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表达和自主体验的空间,幸福地获得身与心的感悟。
这种模式与“生活作文”在理念及实践方面均有惊人的“默契”,有异曲同工之妙,让“生活作文”和“活动单导学”擦出绚丽的火花,珠联璧合,一起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诠释这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体验丰富 文思如泉
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内涵。家庭的温暖、校园的温馨、社会的多姿,都激发着学生去领略、求索、感悟、思考。习作课上,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快乐。在体验活动中享受乐趣与灵感,在体验活动中揣摩细节。细节决定真实,真实丰满情感。“活动单导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各小组都有完整的建制,组长、副组长、组内监督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小组内探究、合作,小组间竞争、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尽情展示自我,交流生活感受。习作教学时,老师带领这样的小组走进社会,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如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做一做某件小制作,拟一拟小组郊游计划,一起进行生活体验等。各小组相互交流感受,遴选习作素材,互相点评提升。因为“躬行”,所以学生“知此事”。当学生再回到教室时,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完的话。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一篇篇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读来又迥然有别的习作一定会跃然纸上,会令老师、同学拍案叫绝。
用情境激发个性感悟
小学生较为感性,灵动的语言和充满个性的心灵感受,往往是在某种情境的感染下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语言的出现是受到某种情境的感染、启发,再结合平时知识积累迸发出来的“火花”,具有不可预知性、突然性,来得快,忘得也快,当想记录下来时已忘得无影无踪。因此,让学生能将这瞬间产生的灵感形成文字,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别有洞天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情境巧妙再现在生活作文中。
学生的这种不可预知的灵感,老师要及时把握。巧妙的活动会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表达、创作的灵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别出心裁设计下列情趣活动:如以组为单位制作创意卡片,体艺才能即兴展示,巧用废物大比拼、益智竞赛等等。“活动单导学”的学习小组,学生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就会使活动趣味无穷。参加者忘我投入,任务分工、智慧碰撞、组织协调、竞争合作、展示点评等等应有尽有。活动中,各小组学生兴味盎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创意的举措、经典的言语、精彩的展示,层出不穷。活动过后,一篇篇洋溢着个性,流淌着真情的习作便会产生。
作文教学的艺术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心灵共振,激发语言灵感。只有荡起智慧的涟漪,学生才会写出佳篇。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全班展示,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组与组之间竞争,要么情感共鸣,和谐共存;要么智慧碰撞,火花四溅。此时此刻,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琴瑟共鸣而各有所得、所悟,习作一定不会千篇一律,而一定是独具匠心。
展示点评 满足成功体验
“活动单导学”的教学环节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如果说关注生活、巧设情境等属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那么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则是学生将体验、感悟不断升华并形成心灵感受的重要环节。学生虽然在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但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辨别能力,还不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出习作素材,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各小组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要巧用智慧。面对各小组在课堂内外涌现出的大量生活素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邃的眼光去洞察,灵活机智地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活他们的内心体验与创作灵感。
当习作形成后,为保护学生的创作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习作还可提升的方面,既要一针见血,又要含蓄委婉,让学生愉快地再去自我提升、完善。为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以采用“活动单导学”各小组间评比的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星级制,综合小组学生的习作表现,给该小组添上几颗星,以形成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当然,还可以尝试其它评价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课堂上,小组内学生通过习作展示、互评后推选出优秀习作参加全班展示。全班展示时,优秀习作的榜样引领,教师高屋建瓴的引导,同学各抒己见的个性参考,对于参加展示的学生和班级其他人都是“雨露甘霖”,让学生如沐春风,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开辟习作专栏。在班级板报、墙报上开辟以“活动单导学”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习作园地,以各小组张贴的习作数量及质量考核到各小组,从而形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编印“班级优秀作文集”。将班级优秀习作收集起来,达到一定数量时,以“活动单导学”学习小组为单元组稿,编成简易作文集。简单的排版,学校油印室油印、装订,班级学生人手一本。当学生捧着印有自己习作,散发着油墨香的作文集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内心里不知又对习作产生了怎样浓厚的兴趣,说不定下一篇佳作很快又不期而至。
鼓励各学习小组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可以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分发到各小组,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并指导参与的各项要求。获奖、发表的作品,可给所在组加上相应的分数。
在实践中更好融合
当然,在“生活作文”教学的实施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家庭事务,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生活的快乐,进而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投身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大环境,体验感悟生活,进而挖掘写作的源泉。
“生活作文”的理念能否与“活动单导学”模式相契合,其结合是否能使作文教学更为高效,学生更为乐意接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写作时那闪烁着智慧的双眸和满脸的笑意便是最好的诠释;学生那一篇篇浑然天成,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和凝聚了对生活感悟的习作就是最好证明。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无止境的。期望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生活作文”与“活动单导学”这两种理念在教师的实践中更好地融合,相得益彰。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学生心灵扎根;让学生在习作课上乐学、乐写。
幸福地获得身心感悟
在生活体验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并营造写作氛围,从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努力和学生一起走在“生活作文”这宽阔而风景独好的大道上。老师引导学生远离传统作文教学的枯燥、教条,而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运用祖国语言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真意。
眼下,正着力打造教育品牌的如皋,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展示、质疑”等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深受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和推崇。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建制,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倡导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的学习活动。活动小组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方式组合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相互之间配合和协调,共同展开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小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组员的潜能,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个性张扬的个体,由“被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小组活动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提升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学习,把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变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与文化等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表达和自主体验的空间,幸福地获得身与心的感悟。
这种模式与“生活作文”在理念及实践方面均有惊人的“默契”,有异曲同工之妙,让“生活作文”和“活动单导学”擦出绚丽的火花,珠联璧合,一起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诠释这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体验丰富 文思如泉
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内涵。家庭的温暖、校园的温馨、社会的多姿,都激发着学生去领略、求索、感悟、思考。习作课上,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快乐。在体验活动中享受乐趣与灵感,在体验活动中揣摩细节。细节决定真实,真实丰满情感。“活动单导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各小组都有完整的建制,组长、副组长、组内监督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小组内探究、合作,小组间竞争、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尽情展示自我,交流生活感受。习作教学时,老师带领这样的小组走进社会,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如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做一做某件小制作,拟一拟小组郊游计划,一起进行生活体验等。各小组相互交流感受,遴选习作素材,互相点评提升。因为“躬行”,所以学生“知此事”。当学生再回到教室时,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完的话。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一篇篇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读来又迥然有别的习作一定会跃然纸上,会令老师、同学拍案叫绝。
用情境激发个性感悟
小学生较为感性,灵动的语言和充满个性的心灵感受,往往是在某种情境的感染下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语言的出现是受到某种情境的感染、启发,再结合平时知识积累迸发出来的“火花”,具有不可预知性、突然性,来得快,忘得也快,当想记录下来时已忘得无影无踪。因此,让学生能将这瞬间产生的灵感形成文字,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别有洞天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情境巧妙再现在生活作文中。
学生的这种不可预知的灵感,老师要及时把握。巧妙的活动会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表达、创作的灵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别出心裁设计下列情趣活动:如以组为单位制作创意卡片,体艺才能即兴展示,巧用废物大比拼、益智竞赛等等。“活动单导学”的学习小组,学生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就会使活动趣味无穷。参加者忘我投入,任务分工、智慧碰撞、组织协调、竞争合作、展示点评等等应有尽有。活动中,各小组学生兴味盎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创意的举措、经典的言语、精彩的展示,层出不穷。活动过后,一篇篇洋溢着个性,流淌着真情的习作便会产生。
作文教学的艺术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心灵共振,激发语言灵感。只有荡起智慧的涟漪,学生才会写出佳篇。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全班展示,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组与组之间竞争,要么情感共鸣,和谐共存;要么智慧碰撞,火花四溅。此时此刻,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琴瑟共鸣而各有所得、所悟,习作一定不会千篇一律,而一定是独具匠心。
展示点评 满足成功体验
“活动单导学”的教学环节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如果说关注生活、巧设情境等属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那么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则是学生将体验、感悟不断升华并形成心灵感受的重要环节。学生虽然在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但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辨别能力,还不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出习作素材,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各小组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要巧用智慧。面对各小组在课堂内外涌现出的大量生活素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邃的眼光去洞察,灵活机智地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活他们的内心体验与创作灵感。
当习作形成后,为保护学生的创作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习作还可提升的方面,既要一针见血,又要含蓄委婉,让学生愉快地再去自我提升、完善。为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以采用“活动单导学”各小组间评比的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星级制,综合小组学生的习作表现,给该小组添上几颗星,以形成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当然,还可以尝试其它评价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课堂上,小组内学生通过习作展示、互评后推选出优秀习作参加全班展示。全班展示时,优秀习作的榜样引领,教师高屋建瓴的引导,同学各抒己见的个性参考,对于参加展示的学生和班级其他人都是“雨露甘霖”,让学生如沐春风,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开辟习作专栏。在班级板报、墙报上开辟以“活动单导学”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习作园地,以各小组张贴的习作数量及质量考核到各小组,从而形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编印“班级优秀作文集”。将班级优秀习作收集起来,达到一定数量时,以“活动单导学”学习小组为单元组稿,编成简易作文集。简单的排版,学校油印室油印、装订,班级学生人手一本。当学生捧着印有自己习作,散发着油墨香的作文集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内心里不知又对习作产生了怎样浓厚的兴趣,说不定下一篇佳作很快又不期而至。
鼓励各学习小组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可以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分发到各小组,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并指导参与的各项要求。获奖、发表的作品,可给所在组加上相应的分数。
在实践中更好融合
当然,在“生活作文”教学的实施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家庭事务,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生活的快乐,进而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投身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大环境,体验感悟生活,进而挖掘写作的源泉。
“生活作文”的理念能否与“活动单导学”模式相契合,其结合是否能使作文教学更为高效,学生更为乐意接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写作时那闪烁着智慧的双眸和满脸的笑意便是最好的诠释;学生那一篇篇浑然天成,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和凝聚了对生活感悟的习作就是最好证明。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无止境的。期望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生活作文”与“活动单导学”这两种理念在教师的实践中更好地融合,相得益彰。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学生心灵扎根;让学生在习作课上乐学、乐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