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Learning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它消除了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使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因特网或局域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及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基础性课程,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因此,需要对教学过程设计这一关键环节进行研究。
一、E-Learning学习方式与实践领域分析
1.E-Learning及其学习方式
E-Learning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E-Learning主要是指在线学习或基于网络的学习,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广义的E-Learning是指通过电子媒体进行的学习,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卫星电视系统的学习,利用视音频会议系统的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学习。
E-Learning有同步与异步两种学习方式:(1)同步方式是指学习者在虚拟教室中进行的实时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文字或投影的方式通过一定的显示设备呈现给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上传输的录像直接呈现教师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顺利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沟通。其优点是有教师的实时反馈,有真实的课堂气氛,有及时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方式需要统一的时间安排,缺乏灵活性。(2)异步方式中,学习者自定步速学习网络课程,他们可根据随时查阅班级通知,浏览上传的授课实录,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和思考,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个别反馈。学习者通过网上交谈、电子邮件、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灵活性较大,自主性较强。
2.E-Learning两个实践领域
教学设计、协作学习等是E-Learning实践领域研究的重点。
(1)为确保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及学习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E-Learning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学习情景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在实施E-Learning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抛锚式、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综合学习等策略。
(2)协作学习是E-Learning采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网络为身处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实施协作学习的手段:学习者可以在拥有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同一个“虚拟教室”里同步或异步学习。协作学习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以学习者为主体,小组学习形式,问题情景,协作与交流,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体性素质的培养,协作技能的培养等。协作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集中讲授,呈现学习任务,学习者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和评价。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二、信息技术学习分类与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要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依归,选择上采取开放的态度,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2.教学进程的“异步性”。首先,信息技术各种知识难于形成稳定统一的知识体系,导致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其次,受学生的个人兴趣、生活环境不同的影响,学生学习水平也不同。因此,只有因材施教,实行彻底的“异步教学”。
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学习方法的“协作性”。信息技术课程鲜明的“人—机”交互性,决定其必须以网络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同时,计算机操作的顺序性,使学习者随时可能出现操作上的“瓶颈”,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前提,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标准,突出学科特点,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
三、基于E-Learning与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模型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动态理念
(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要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内容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2)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上。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使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得以细化。教学目标既不能忽略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也要反对在一堂课中形而上学、牵强附会地“大而全”的做法。教师要建立“动态”设计目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
(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教材只是学习资源之一,要从教材的控制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利用网络动态组织教学内容的观念与能力;以“任务”完成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主线,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
(5)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上。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同一过程中可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甚至可把传统的与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使用。
(6)教学评价设计体现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将评价作为自己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采取“多样性”、“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使评价不仅是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具有激励功能。
2.以“学”为本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模型设计。基于E-Learning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是它的起点和关键。设计的本质就是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满足学习者从初始状态到新知识的获取之间的各种需要进行设计。即学习者有什么需要,就进行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图1是基于此理念的教学过程模型。
以“学”为本的过程模型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其“动态”上。如教学目标不是“静态”的,也不是预设的,必须对学习者(包括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和学习内容(包括内在联系、基点、内容类型与条件等)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分析,动态地、实事求是地确定,以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及地区差异与个性差异。
(2)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中主体是任务,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任务由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后给出(应设计多个任务);任务既能涵盖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学科发展;既能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适合E-Learning,同时要有可行性及时间期限性。学习者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任务,在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或其它电子媒体)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学习,完成“任务”。协作与评价在模式中非常重要,充分体现E-Learning的特点。协作主要在组内学生之间进行,也包括组间的协作,同时结合教师的指导。评价可分小组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两部分;评价以过程评价与定性评价为主,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的综合性评价;评价通过网络结合教学反思实时进行,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发现新的问题和得出新的启发,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和修改教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辅助”地位,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及对学习进行评价等。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
一、E-Learning学习方式与实践领域分析
1.E-Learning及其学习方式
E-Learning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E-Learning主要是指在线学习或基于网络的学习,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广义的E-Learning是指通过电子媒体进行的学习,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卫星电视系统的学习,利用视音频会议系统的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学习。
E-Learning有同步与异步两种学习方式:(1)同步方式是指学习者在虚拟教室中进行的实时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文字或投影的方式通过一定的显示设备呈现给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上传输的录像直接呈现教师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顺利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沟通。其优点是有教师的实时反馈,有真实的课堂气氛,有及时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方式需要统一的时间安排,缺乏灵活性。(2)异步方式中,学习者自定步速学习网络课程,他们可根据随时查阅班级通知,浏览上传的授课实录,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和思考,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个别反馈。学习者通过网上交谈、电子邮件、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灵活性较大,自主性较强。
2.E-Learning两个实践领域
教学设计、协作学习等是E-Learning实践领域研究的重点。
(1)为确保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及学习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E-Learning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学习情景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在实施E-Learning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抛锚式、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综合学习等策略。
(2)协作学习是E-Learning采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网络为身处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实施协作学习的手段:学习者可以在拥有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同一个“虚拟教室”里同步或异步学习。协作学习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以学习者为主体,小组学习形式,问题情景,协作与交流,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体性素质的培养,协作技能的培养等。协作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集中讲授,呈现学习任务,学习者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和评价。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二、信息技术学习分类与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要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依归,选择上采取开放的态度,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2.教学进程的“异步性”。首先,信息技术各种知识难于形成稳定统一的知识体系,导致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其次,受学生的个人兴趣、生活环境不同的影响,学生学习水平也不同。因此,只有因材施教,实行彻底的“异步教学”。
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学习方法的“协作性”。信息技术课程鲜明的“人—机”交互性,决定其必须以网络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同时,计算机操作的顺序性,使学习者随时可能出现操作上的“瓶颈”,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前提,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标准,突出学科特点,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
三、基于E-Learning与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模型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动态理念
(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要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内容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2)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上。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使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得以细化。教学目标既不能忽略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也要反对在一堂课中形而上学、牵强附会地“大而全”的做法。教师要建立“动态”设计目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
(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教材只是学习资源之一,要从教材的控制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利用网络动态组织教学内容的观念与能力;以“任务”完成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主线,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
(5)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上。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同一过程中可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甚至可把传统的与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使用。
(6)教学评价设计体现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将评价作为自己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采取“多样性”、“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使评价不仅是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具有激励功能。
2.以“学”为本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模型设计。基于E-Learning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是它的起点和关键。设计的本质就是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满足学习者从初始状态到新知识的获取之间的各种需要进行设计。即学习者有什么需要,就进行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图1是基于此理念的教学过程模型。
以“学”为本的过程模型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其“动态”上。如教学目标不是“静态”的,也不是预设的,必须对学习者(包括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和学习内容(包括内在联系、基点、内容类型与条件等)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分析,动态地、实事求是地确定,以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及地区差异与个性差异。
(2)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中主体是任务,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任务由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后给出(应设计多个任务);任务既能涵盖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学科发展;既能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适合E-Learning,同时要有可行性及时间期限性。学习者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任务,在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或其它电子媒体)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学习,完成“任务”。协作与评价在模式中非常重要,充分体现E-Learning的特点。协作主要在组内学生之间进行,也包括组间的协作,同时结合教师的指导。评价可分小组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两部分;评价以过程评价与定性评价为主,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的综合性评价;评价通过网络结合教学反思实时进行,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发现新的问题和得出新的启发,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和修改教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辅助”地位,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及对学习进行评价等。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