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逐年递增。深静脉血栓形成通俗地讲就是流动的血液中出现了“积块”,堵塞了血管,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全身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最高。如果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可能長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血栓发生脱落则可能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近日,荆州一位年轻女性突然离世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一个健康人会说走就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女士是因为崴了脚,几天之内发生昏迷,12天便离开了人间!而最终的结果竟是死于肺栓塞。
崴脚,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最后怎么就死于肺栓塞呢?血管外科专家分析,从这次受伤的经过看,荆州的这位女士脚踝扭伤后,软组织肿胀且伴有剧烈疼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出现麻痹感,这样的症状提示她受伤的下肢极有可能形成了深静脉血栓。很多人会忽略这种症状,认为只是扭伤的后遗症,殊不知这却是致命的疏忽。因为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诊治,位于小腿的血栓很可能发生脱落,进入肺循环,最终,引发呼吸和循环衰竭,严重时就会发生猝死。
近年来,随着手术人群的增加以及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和就诊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来门诊就诊时十分担心,害怕这个血块万一掉到肺里会危及生命。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高危因素?该怎样判断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面就患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做一一解答。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指的是人的下肢包括大腿、小腿及盆腔深部的静脉。下肢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与动脉伴行,它在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小腿处称为胫静脉,在腘窝处称为腘静脉,在大腿处称为股静脉。下肢静脉除深静脉外,还有浅静脉,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体表静脉,如下肢的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浅静脉与深静脉由许多交通支相连,最终汇入深静脉。因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我们叫它血栓性浅静脉炎;二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它比浅静脉血栓形成危害严重得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但统计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血流滞缓。血流慢了,自然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有些大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血液流动慢了,易形成血栓。二是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等。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三是血管壁的损伤。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损伤,而血管一旦受伤,就会促进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这也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大手术患者,如骨科手术、妇产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普外科大手术;创伤、肥胖、血小板增高或年龄在40岁以上者;恶性肿瘤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或以往有血栓形成史,以及其他久坐者,如长时间上网、搓麻将、长途乘车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害有三种:
1.肢体肿胀、疼痛:急性期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行走时更加明显。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俗称“老烂腿”)。
2.肺栓塞:急性期血栓容易脱落,血栓一旦脱落,会沿血液循环途径,最终进入肺动脉,引起极为凶险的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栓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肺栓塞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死亡率高达25%,它已成为心肌梗死、脑卒中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病“杀手”。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内有一向心、单向、开放的瓣膜,它阻止静脉血逆流,保证下肢静脉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单向回流(见下图)。如急性期处理不及时,深静脉血栓转为慢性期,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静脉血管形成直通管道,难以阻止静脉血液倒流,引起小腿深静脉高压淤血,从而酿成一系列后遗症状,如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组织营养不良,导致皮肤营养性改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不适,久站或活动后症状加重,患肢明显胀痛,伴有间歇性跛行,出现肢体肿胀、肌张力增高、浅静脉扩张、小腿足靴区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等,形成反复发作的或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一旦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如何做?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不适,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尤其是两条小腿粗细有明显差距(深静脉血栓通常影响一条腿),应引起重视。此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对临床症状较轻或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医生往往遵循以下诊断流程:①患者首先进行D-二聚体检测。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可能会引起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临床上,往往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初步筛查。②如果D-二聚体检测呈阴性,则可排除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否则,应进行超声检查。③如果超声检查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诊断;呈阳性,则可确诊。
对临床症状表现明显的患者,具有高度临床风险,可直接进行超声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呈阳性,则诊断成立。如果检查结果呈阴性,则要进行静脉造影或者CT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这类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是准确性高,可有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还可进行出血凝血检查,如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明显,说明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血液处于高凝。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肢制动,穿弹力袜或打弹力绷带),以及溶栓治疗、介入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等。
?筲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包括抗凝与溶栓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抗凝:通过抑制体内凝血过程中的部分环节,以制止血栓形成和蔓延,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没有作用。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低分子肝素等。如果没有抗凝禁忌情况存在,尽早使用抗凝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以同时使用华法林口服。等华法林起效并稳定后,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时,停用肝素。华法林继续口服3~6个月。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其抗凝效果和华法林相当,但是价格昂贵而且缺乏拮抗药物。为防止服药后出现严重出血事件,需要进行出血凝血检查,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
溶栓: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急性期内可考虑溶栓治疗;过了急性期,溶栓治疗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机化的血栓(血凝块很坚固地紧贴在血管壁)对溶栓药物并不敏感。
溶栓术后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患肢要适当抬高,进餐时可保持坐位。如果是从颈部安装的下腔静脉滤器,坐位时尽量保持腰背部相对直立,切勿过弯。如需大小便,可以小心下床,但下床前请通知护士关闭连接腿部溶栓管的输液泵,以免发生出血。溶栓治疗期间可以适当翻身,注意避免弯折腿部的溶栓管,尤其避免使溶栓管自肢体连接处脱落。
溶栓治疗期间患者应清淡饮食,选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低脂食物。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便秘,故如患者无糖尿病,可适当食用蜂蜜、香蕉等促进排便的食物。
?筲介入放射治疗:通过介入放射手段,插入溶栓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
经导管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用尿激酶,经静脉留置导管微量注入;抗凝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并口服华法林。
下腔静脉滤网的置入:为防止溶栓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在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前应先进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
?筲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并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原则,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严重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无疗效,特别是合并股青肿,可能出现患肢坏疽者。
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戒烟。有研究显示,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20年以上者,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适当增加活动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黏度,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长久处于某一体位、活动较少的人,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5.手术后的患者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患者,应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治疗。
小链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健操
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一病房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收集资料,研发制作了一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保健操,其具有动作简单、系统连贯、运动量少等特点。保健操的应用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动运动
1.双足被动屈伸运动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后跟,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帮助患者做被动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双足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2.双足被动旋转运动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后跟,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做环转运动。逆时针、顺时针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双足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3.被动挤压小腿肌群
治疗者一手托住患者足后跟,另一手从下向上挤压患者小腿两侧肌肉,每分钟15~20次,双侧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主动运动
1.双足主动屈伸运动
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2.双足主动旋转运动
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旋转运动,逆时针、顺时针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3.双足滑动
患者平卧于床,足后跟贴紧床面,做屈膝足跟滑动运動,双下肢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4.直腿抬高
患者平卧于床,两腿伸直,交替抬腿,动作缓慢。抬高腿时,可适当停留数秒,两腿交替进行,持续3~5分钟。
5.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准备一条毛巾,患者取仰卧位,将毛巾卷起后垫在膝下,使足跟贴近床面,膝关节用力向下压毛巾卷,保持5~10秒,然后放松5秒左右,如此进行15~20次,再换另一边。
坐位下肢运动
患者坐于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晃动1分钟。然后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每天进行2~3次。
近日,荆州一位年轻女性突然离世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一个健康人会说走就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女士是因为崴了脚,几天之内发生昏迷,12天便离开了人间!而最终的结果竟是死于肺栓塞。
崴脚,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最后怎么就死于肺栓塞呢?血管外科专家分析,从这次受伤的经过看,荆州的这位女士脚踝扭伤后,软组织肿胀且伴有剧烈疼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出现麻痹感,这样的症状提示她受伤的下肢极有可能形成了深静脉血栓。很多人会忽略这种症状,认为只是扭伤的后遗症,殊不知这却是致命的疏忽。因为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诊治,位于小腿的血栓很可能发生脱落,进入肺循环,最终,引发呼吸和循环衰竭,严重时就会发生猝死。
近年来,随着手术人群的增加以及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和就诊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来门诊就诊时十分担心,害怕这个血块万一掉到肺里会危及生命。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高危因素?该怎样判断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面就患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做一一解答。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指的是人的下肢包括大腿、小腿及盆腔深部的静脉。下肢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与动脉伴行,它在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小腿处称为胫静脉,在腘窝处称为腘静脉,在大腿处称为股静脉。下肢静脉除深静脉外,还有浅静脉,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体表静脉,如下肢的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浅静脉与深静脉由许多交通支相连,最终汇入深静脉。因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我们叫它血栓性浅静脉炎;二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它比浅静脉血栓形成危害严重得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但统计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血流滞缓。血流慢了,自然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有些大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血液流动慢了,易形成血栓。二是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等。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三是血管壁的损伤。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损伤,而血管一旦受伤,就会促进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这也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大手术患者,如骨科手术、妇产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普外科大手术;创伤、肥胖、血小板增高或年龄在40岁以上者;恶性肿瘤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或以往有血栓形成史,以及其他久坐者,如长时间上网、搓麻将、长途乘车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害有三种:
1.肢体肿胀、疼痛:急性期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行走时更加明显。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俗称“老烂腿”)。
2.肺栓塞:急性期血栓容易脱落,血栓一旦脱落,会沿血液循环途径,最终进入肺动脉,引起极为凶险的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栓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肺栓塞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死亡率高达25%,它已成为心肌梗死、脑卒中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病“杀手”。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内有一向心、单向、开放的瓣膜,它阻止静脉血逆流,保证下肢静脉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单向回流(见下图)。如急性期处理不及时,深静脉血栓转为慢性期,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静脉血管形成直通管道,难以阻止静脉血液倒流,引起小腿深静脉高压淤血,从而酿成一系列后遗症状,如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组织营养不良,导致皮肤营养性改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不适,久站或活动后症状加重,患肢明显胀痛,伴有间歇性跛行,出现肢体肿胀、肌张力增高、浅静脉扩张、小腿足靴区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等,形成反复发作的或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一旦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如何做?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不适,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尤其是两条小腿粗细有明显差距(深静脉血栓通常影响一条腿),应引起重视。此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对临床症状较轻或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医生往往遵循以下诊断流程:①患者首先进行D-二聚体检测。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可能会引起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临床上,往往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初步筛查。②如果D-二聚体检测呈阴性,则可排除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否则,应进行超声检查。③如果超声检查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诊断;呈阳性,则可确诊。
对临床症状表现明显的患者,具有高度临床风险,可直接进行超声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呈阳性,则诊断成立。如果检查结果呈阴性,则要进行静脉造影或者CT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这类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是准确性高,可有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还可进行出血凝血检查,如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明显,说明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血液处于高凝。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肢制动,穿弹力袜或打弹力绷带),以及溶栓治疗、介入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等。
?筲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包括抗凝与溶栓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抗凝:通过抑制体内凝血过程中的部分环节,以制止血栓形成和蔓延,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没有作用。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低分子肝素等。如果没有抗凝禁忌情况存在,尽早使用抗凝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以同时使用华法林口服。等华法林起效并稳定后,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时,停用肝素。华法林继续口服3~6个月。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其抗凝效果和华法林相当,但是价格昂贵而且缺乏拮抗药物。为防止服药后出现严重出血事件,需要进行出血凝血检查,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
溶栓: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急性期内可考虑溶栓治疗;过了急性期,溶栓治疗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机化的血栓(血凝块很坚固地紧贴在血管壁)对溶栓药物并不敏感。
溶栓术后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患肢要适当抬高,进餐时可保持坐位。如果是从颈部安装的下腔静脉滤器,坐位时尽量保持腰背部相对直立,切勿过弯。如需大小便,可以小心下床,但下床前请通知护士关闭连接腿部溶栓管的输液泵,以免发生出血。溶栓治疗期间可以适当翻身,注意避免弯折腿部的溶栓管,尤其避免使溶栓管自肢体连接处脱落。
溶栓治疗期间患者应清淡饮食,选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低脂食物。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便秘,故如患者无糖尿病,可适当食用蜂蜜、香蕉等促进排便的食物。
?筲介入放射治疗:通过介入放射手段,插入溶栓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
经导管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用尿激酶,经静脉留置导管微量注入;抗凝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并口服华法林。
下腔静脉滤网的置入:为防止溶栓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在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前应先进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
?筲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并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原则,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严重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无疗效,特别是合并股青肿,可能出现患肢坏疽者。
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戒烟。有研究显示,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20年以上者,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适当增加活动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黏度,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长久处于某一体位、活动较少的人,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5.手术后的患者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患者,应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治疗。
小链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健操
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一病房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收集资料,研发制作了一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保健操,其具有动作简单、系统连贯、运动量少等特点。保健操的应用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动运动
1.双足被动屈伸运动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后跟,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帮助患者做被动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双足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2.双足被动旋转运动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后跟,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做环转运动。逆时针、顺时针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双足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3.被动挤压小腿肌群
治疗者一手托住患者足后跟,另一手从下向上挤压患者小腿两侧肌肉,每分钟15~20次,双侧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主动运动
1.双足主动屈伸运动
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2.双足主动旋转运动
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旋转运动,逆时针、顺时针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3.双足滑动
患者平卧于床,足后跟贴紧床面,做屈膝足跟滑动运動,双下肢交替进行,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
4.直腿抬高
患者平卧于床,两腿伸直,交替抬腿,动作缓慢。抬高腿时,可适当停留数秒,两腿交替进行,持续3~5分钟。
5.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准备一条毛巾,患者取仰卧位,将毛巾卷起后垫在膝下,使足跟贴近床面,膝关节用力向下压毛巾卷,保持5~10秒,然后放松5秒左右,如此进行15~20次,再换另一边。
坐位下肢运动
患者坐于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晃动1分钟。然后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每天进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