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IL-17主要由Th17分泌[1],其与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均为重要的促炎因子.本研究探讨胃溃疡患者IL-17、IL-6、TGF-β1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以此了解三者在胃溃疡中发挥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胃溃疡患者61例,其中男49例,女
【机 构】
: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干保二科,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病理科,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干保二科,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干保二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L-17主要由Th17分泌[1],其与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均为重要的促炎因子.本研究探讨胃溃疡患者IL-17、IL-6、TGF-β1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以此了解三者在胃溃疡中发挥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胃溃疡患者61例,其中男4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7±11.8)岁,病理证实为良性溃疡.分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阳性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6±13.6)岁;H.pylori阴性组27例,其中男24例,女3例,平均年龄(51.7±9.4)岁.入选前均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及铋剂。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与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应用,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发现率明显提高[1].由于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大多为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具有恶变潜能,需切除治疗[1].过去,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2],但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尤其对位于近贲门或幽门的SMT,切除后常出现反流等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6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TNBS组、辛伐他汀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造模后0~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 mg/kg治疗)、治疗Ⅲ组和治疗Ⅳ组(造模后7~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mg/kg治疗).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大
患者男,60岁,因体检发现AST轻度升高,腹部B超提示后腹膜混合回声团入院,患者无腹痛便血,3年前有短暂收缩压偏高史,近2年血压无异常.胃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段肠腔黏膜呈菜花样隆起,质脆易出血,病理示降结肠乳头状腺癌(图1),血CEA无异常.体检:血压115/87mm Hg(1 mm Hg=0.133 kPa),无消瘦,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在历史上经历了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多次反复,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SAP的治疗正在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一、SAP的历史治疗演变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对SAP的认识和实践是在争议中前进和发展的[1].Fitz在1889年曾系统地描述了SAP,并认为在该病的早期进行手术十分有害。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突变的kit[1]和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2]基因驱动的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kit和PDGFRA突变的确定不仅可以评价原发疾病的预后[3],而且可以判断靶向治疗的获益情况[4].本研究对
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是导致老年人腹痛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率虽不高,却可造成肠梗阻坏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诊断主要依靠检查肠系膜血管主要分支的狭窄和闭塞性病变,检查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教师需全面分析当下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教法上进行有效的革新,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高效完成语文课探索和实践任务。本文主要就核心素养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并结合语文课教学现状,明确具体的问题,然后从整合素材、创设情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有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可能.随着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西方化,中国NAFL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10年间珠江三角洲的患病率增加1倍,已达15%,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日益接近[1].目前认为,NAFL
锌指蛋白数量大,功能广,与多种人类肿瘤相关。最近研究发现,锌指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新近发现的几种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锌指蛋白作简要综述。
患者女,77岁,因腹胀和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腹围增加,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易怒、出汗,体质量减轻约4 kg.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改变、呕血、黑便、鼻出血、胸闷、夜尿增多、泡沫尿、发热、盗汗.既往无肝炎、饮酒、手术史.体格检查示腹膨隆,脾下缘位于左肋下5指,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WBC 10.7×109/L,Hb 78 g/L,平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