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异常地重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活已具社会的雏形,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也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接受失败和成功的考,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大学阶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1.2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3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4 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身体健康
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生理异常或发生病变。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七情”可以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他们认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即心理因素与身体器官健康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大大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心理沙龙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同时应将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
3.2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3.3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
高校相关部门或机构,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天起,通过不同形式和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依据心理健康、心理基本健康、或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造册登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程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做好有心理缺陷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湖北教育报刊社,2008,(10).
[2]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活已具社会的雏形,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也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接受失败和成功的考,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大学阶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1.2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3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4 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身体健康
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生理异常或发生病变。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七情”可以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他们认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即心理因素与身体器官健康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大大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心理沙龙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同时应将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
3.2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3.3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
高校相关部门或机构,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天起,通过不同形式和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依据心理健康、心理基本健康、或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造册登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程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做好有心理缺陷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湖北教育报刊社,2008,(10).
[2]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