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邓旭宾中村短叙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旭宾,炎陵人。早年在父亲任教的蒙馆读书,后就读于岳云中学。为减轻家庭负担,征得父亲同意报考了不用交费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录取后被安排到本科八班,正巧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为同班学友。毕业后,邓旭宾如愿回家乡当了一名教师,希望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与父亲同为教书先生在乡间一度传为美谈。
  1928年3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出发驰援酃县(今炎陵)的 “三月暴动”,然后命令部队和农民武装到中村集结。毛泽东利用这短暂休整的时间,在中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召开军民诉苦大会,对部队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中村组建了中共酃县县委、酃县赤卫大队和中共中村区区委。
  毛泽东在中村的革命活动不仅让国民党当局害怕,同时也惊动了一位酃县人,这人就是时任县教育局局长、毛泽东在一师的同班学友邓旭宾。邓旭宾欣闻毛泽东到了中村,便想从县城回到中村会晤离别11年的老学友,又担心毛泽东不肯见他这个不同道的同学。他找到农运骨干分子中村老乡何伯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何伯刚决定陪同邓旭宾去会见毛泽东。
  军民诉苦大会那天,邓旭宾头戴礼帽,身着长袍马褂,一副士绅打扮,和其他入场的群众一样,手里拿着一面三角小红旗,在何伯刚的引导下站在会场入口处一侧。不一会,毛泽东在群众的簇拥下往会场走来,何伯刚快步迎了上去,请示毛泽东能否抽点时间会见一位一师的老同学。
  毛泽东停下脚步,稍为思索了一下说:“在一师八班的同学,酃县只有一个邓旭宾,难道是他来了?”
  何伯刚回答:“正是他,正是他!”
  毛泽东说:“见,一定要见,他现在在哪里?”
  “就在会场台边。”何伯刚回答。
  毛泽东说:“走,你带我先去见见这位老同学。”
  何伯刚陪同毛泽东来到军民诉苦大会会场的台后边。邓旭宾立即迎了上去,双手抱拳一拱,说:“邓旭宾拜见毛委员。”
  毛泽东端详了一会似感陌生,邓旭宾忙摘掉礼帽,对毛泽东说:“我就是坐在您右边两排的邓旭宾呀!” 毛泽东突然想起来了,紧紧握住邓旭宾的双手,“啊,酃县的光岳兄呀!别来无恙?”毛泽东喊着邓旭宾的字,拍着邓旭宾的臂膀说。
  邓旭宾谦恭地回答道:“托福,托福,还算过得去吧!”
  毛泽东对旁边的何伯刚小声说:“你这位老乡还会点拳脚功夫呢!”邓旭宾忙回答说:“现丑现丑,那只不过是三脚猫功夫。”大家不由笑了起来。
  毛泽东望着邓的装束问道:“光岳兄现在何处高就啊?”
  邓旭宾回答道: “一师毕业后,迫于生计,便返乡执教了。”
  何伯刚对毛泽东介绍说:“光岳兄现在是酃县教育局局长。”邓旭宾忙说:“惭愧,惭愧。”
  邓旭宾见毛泽东一身戎装,意气风发,他自惭道:“润之兄啊!毛委员,您投笔从戎,带领工农大众举旗起义,指点江山,乃文韬武略的一代英雄啊!可鄙人……”
  毛泽东立即接过话题说:“同乡,同学,道不相同,志不相同者甚多,不足介意。人各有志嘛,焉能强求呀!”他指着何伯刚对邓旭宾说:“光岳兄,你这位同乡和他的同志们所走的武装革命道路你不会反对吧?”
  邓旭宾急忙摇着手说:“不敢,不敢,我虽没有跻身到健础兄的行列中去,但我心里还是拥护他们的,民心所向,我岂能逆潮流而动呀。今后尽本人之能力,为工农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
  ……
  不久,邓旭宾以照顾家小回乡任教为由,辞去了酃县教育局局长一职。
  
  (张观怀)
其他文献
七大:首次“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这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第一次在解放区公开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  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在七大的开幕式上致词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天的大会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略懂一点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从党的一大至五大,都是在秘密环境下租用
期刊
百年光阴在汉江日夜不息的奔流中已然逝去,然而汉水清波中流淌过的湖湘辛亥革命先烈的热血却仿佛仍有余温,他们击水中流的呐喊依然震耳,志士们的不朽功勋已然镌刻在千里汉江的记忆里,永远不会随波而去。辛亥革命的胜利,武昌起义当居首功。武昌首义虽然发生在湖北,湖南人却以热血浇灌了革命胜利之花,成为了武昌首义的中流砥柱。    苦心筹划之功    清末,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腐朽统治,各地革命者相继组织了大量的革命
在蔡和森的革命生涯中,理论宣传占有重要地位。1922年9月,第一份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从此,蔡和森的名字就和《向导》紧密相联。《向导》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称其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蔡和森是《向导》的具体筹办者、首任主编、排名第二的重要撰稿人和第一位评述者。他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为办好《向导》周报,克服了重重困难  1921年12月,经陈独秀、陈公培介绍,蔡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