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再多看一眼

来源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传奇往往从一次遇见开始。白娘子遇见许仙,张生遇见崔莺莺,于是有了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俞伯牙遇见钟子期,于是有了高山流水的佳话;张良遇见圮上老人,于是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王者之师。
  许多文章也始于一场遇见。遇见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宗璞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写出《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枚小小的贝壳,席慕蓉捡起把玩,于是有了《贝壳》这篇精美短文;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茅盾遇见一排挺拔的白杨,于是有了《白杨礼赞》;张抗抗前去洛阳拜访牡丹,却遇到一次拒绝——“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的牡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她的笔独辟蹊径,写下《牡丹的拒绝》。天地间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遇见生命的奇迹,遇见世界的大美,遇见人生的哲理。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常常从一场遇见开始写起。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传奇的故事却屈指可数,那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多看一眼,就此错过。假如不是这样,一段传奇就会正式上演:“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因为多看了一眼,才心有所动,才印象深刻,才引发联想与想象,才心生感慨或感悟,才有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所以,写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第二步就是多看一眼:细细地观察,细细地描绘让你心动的那个物。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一段里,宗璞不惜笔墨描绘那一树牵住她的目光、绊住了她脚步的紫藤萝,从花瀑写到花穗,再写到花朵,浓墨重彩,把紫藤萝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好不活泼热闹。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贝壳》描绘了小小贝壳的精美。《白杨礼赞》这样描绘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看《牡丹的拒绝》: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暗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一个人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多看一眼,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因为他美,更多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们在描绘这个吸引了我们的事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特质,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你的“志”才有可以寄托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是被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吸引,所以极力描绘它枝干的笔直向上,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牡丹的美是世人共知的,它吸引作家张抗抗,却不凭它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是凭它含苞不放的“冷”。
  这些事物的特质或者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关,或者是与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契,或者是与我们的追求志趣相通,才引得我们浮想联翩,托物言志。第三步由此展开——联想。
  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由花的不幸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席慕蓉的《贝壳》也是如此,由手中的贝壳联想到生活在其中的小小生命,想到如此脆弱卑微的生命也为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感叹说: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这是比较简单的联想。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联想和想象更为丰富:“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想象中牡丹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无与伦比,这样的想象更令牡丹增添了神秘与完美。加上联想到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牡丹凋谢时的壮烈:“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人把读后感写作方法归纳为“引——议——联——结”四步,我在此也照葫芦画瓢,把托物言志的写法归结为四步:“遇——赏——联——悟。”其实文无定法,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怎么写都是好文章,只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硬是要教人“作文”。既然是“作”,当然得找出一、二、三来,让学生有个摸索的方向,有个模仿的框架。
其他文献
高晓松在《雜书馆·序》里,感慨大藏家献书,说,“乃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正是“大隐于市”,让人“不坠青云之志”的地方。在台湾,有世人皆知的诚品书店;在大陆,也有一些非常好的读书的地方,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感受绝好的读书氛围。  NO.1北京,高晓松,雜书馆。  如序中所说,雜书馆是一位大藏书家将藏书献出所建的公益图书馆,请高
期刊
回想起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初中是过得最惬意的一段时间。那时,课业完全能够应付,成绩还算不错,而且正处于小惆怅小朦胧的情感萌芽时期,开始变得敏感,对于各种事物都有了独特的感受。不同于小学时的无忧无虑,也不同于高中时的烦恼忧愁,十四岁的年纪里,我正在好奇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打量这个世界。  寒假,那就更是一段美妙的时光了。十四岁那年的冬天,雪落得很厚很厚,屋檐上掛下来的冰锥长长的,能挂好多天,如此寒冷的
期刊
距离中考还有20多天了,初三复习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这天,一个叫程海的初三男生来找我,嗫嚅地说:“老师,我写了一篇作文,想麻烦您给我看看。”我欣喜地接過作文。我不教他,但我一直在留意他。他长得又瘦又小,但成绩十分优异;他是“特困生”,三年的学费全免。  那是一篇写得挺不错的作文,我很喜欢,就边改边将它敲进了电脑。当我将一篇打印稿交给程海时,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一叠声地说了七八个“谢谢”。  后
期刊
初二寒假?开什么玩笑,谁还记得?咦,不对,好像有那么一点记得。嗯,也不对,几乎全部记得哦。为什么记得如此清晰?好吧,且讓我来回忆一番吧。  初一的懵懂早已过去,初三的压力遥遥无期,初二的寒假,前有战胜对手的优异成绩在手(注:我的竞争对手是我当时最好的朋友,你懂的,那种微妙的关系),后有穿花衣服吃好鱼肉的年节,想不开心都难哦。几乎每一次,都是风驰电掣地穿梭在老家小乡村的门户之间,街道之畔。  记得最
期刊
名“老马”者,系当地一中引桥部1402班老班,小女子之师也。其中等身材搭一袭牛仔,独展当代青年风采;以中、英两国语言侃侃而谈,一框眼镜更显风度翩翩。无水分其中,必揽学子青睐;无夸大之想,且谈吾师印象。  ——引子  “老马”非马,却又实乃一匹矫健战马兼睿智黑马。“老马”不老,但经验充足,敢称“老马识途”。提起“老马”,我思绪的分子就开始了无规则地摇曳。的确,“老马”是大家理想中的能够打成一片的阳光
期刊
《雪晚归船》通篇似就是一种“淡淡的说,疏疏的说”。或者称其韵致为“平淡疏散”之属。而且随笔拈出一个“您”的第二人称作为倾听的对象,使读者不觉就处于一个促膝而对的位置上。极好的心理沟通环境已渐渐形成。  在着意地写登楼观雪之时,更一一展现着望中所见,如那“皎洁的雪,森秀的山”,都被做客于北京的作者追忆起来了。  于是生出“静趣最难形容,回忆中的静趣每不自主地杂以凄清,更加难说了”这样一番感概来。这是
期刊
记忆里的寒假都是在城市度过的,没有接地气的农村小伙伴,没有旅途路上的遥望,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常瑣事,却也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乐趣。  寒假总是和春节联系在一起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活动,让从没经历过春运的学子也有些神往。五湖四海的学子,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汹涌着激情,澎湃着感动,在最冷的季节,却有着最暖的人心。一直在想,到底是何种魔力让中国人如此痴迷过年?  年的意义,在于万象更新,
期刊
“赫敏”,当年《哈利·波特》中那个满脸雀斑,牙齿不齐的小姑娘,现在已经完美蜕变成真正的学霸女神。  相信大家都认识她,“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1990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9岁时被电影《哈利·波特》选中,饰演女神学霸“赫敏”。  2016年,艾玛发了条推文,说自己正在读的书在伦敦地铁“丢”了,而且一丢就是100本!原来这是艾玛的一个小心机,她在2016年成立
期刊
2012年10月22日,如月文学社正式成立了。“如月”出自《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里“如月之恒”的意思是,像一轮新月,必将变圆。我们取名“如月”,就是希望文学社如一弯冉冉升起的新月,从此能开启信阳市五中校园文学的新时光。   文学社倡导新思维、新个性,主张新体验,提倡作文应强调创造性,突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真正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如月文学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不断创新社团
期刊
《西游记》篇  上小学四年级时,作业不是很多,整天无所事事,只能上蹦下跳,到处捣乱来发泄我那过剩的精力。家里人很是无奈,为了让我安静下来,母亲便为我买来第一本名著《西游记》。  初读《西游记》,便被那情节吸引:“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虽对其中的含义不甚理解,但懵懵懂懂地感觉到开篇是何等的恢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