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传奇往往从一次遇见开始。白娘子遇见许仙,张生遇见崔莺莺,于是有了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俞伯牙遇见钟子期,于是有了高山流水的佳话;张良遇见圮上老人,于是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王者之师。
许多文章也始于一场遇见。遇见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宗璞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写出《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枚小小的贝壳,席慕蓉捡起把玩,于是有了《贝壳》这篇精美短文;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茅盾遇见一排挺拔的白杨,于是有了《白杨礼赞》;张抗抗前去洛阳拜访牡丹,却遇到一次拒绝——“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的牡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她的笔独辟蹊径,写下《牡丹的拒绝》。天地间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遇见生命的奇迹,遇见世界的大美,遇见人生的哲理。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常常从一场遇见开始写起。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传奇的故事却屈指可数,那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多看一眼,就此错过。假如不是这样,一段传奇就会正式上演:“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因为多看了一眼,才心有所动,才印象深刻,才引发联想与想象,才心生感慨或感悟,才有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所以,写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第二步就是多看一眼:细细地观察,细细地描绘让你心动的那个物。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一段里,宗璞不惜笔墨描绘那一树牵住她的目光、绊住了她脚步的紫藤萝,从花瀑写到花穗,再写到花朵,浓墨重彩,把紫藤萝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好不活泼热闹。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贝壳》描绘了小小贝壳的精美。《白杨礼赞》这样描绘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看《牡丹的拒绝》: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暗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一个人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多看一眼,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因为他美,更多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们在描绘这个吸引了我们的事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特质,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你的“志”才有可以寄托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是被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吸引,所以极力描绘它枝干的笔直向上,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牡丹的美是世人共知的,它吸引作家张抗抗,却不凭它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是凭它含苞不放的“冷”。
这些事物的特质或者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关,或者是与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契,或者是与我们的追求志趣相通,才引得我们浮想联翩,托物言志。第三步由此展开——联想。
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由花的不幸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席慕蓉的《贝壳》也是如此,由手中的贝壳联想到生活在其中的小小生命,想到如此脆弱卑微的生命也为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感叹说: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这是比较简单的联想。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联想和想象更为丰富:“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想象中牡丹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无与伦比,这样的想象更令牡丹增添了神秘与完美。加上联想到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牡丹凋谢时的壮烈:“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人把读后感写作方法归纳为“引——议——联——结”四步,我在此也照葫芦画瓢,把托物言志的写法归结为四步:“遇——赏——联——悟。”其实文无定法,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怎么写都是好文章,只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硬是要教人“作文”。既然是“作”,当然得找出一、二、三来,让学生有个摸索的方向,有个模仿的框架。
许多文章也始于一场遇见。遇见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宗璞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写出《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枚小小的贝壳,席慕蓉捡起把玩,于是有了《贝壳》这篇精美短文;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茅盾遇见一排挺拔的白杨,于是有了《白杨礼赞》;张抗抗前去洛阳拜访牡丹,却遇到一次拒绝——“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的牡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她的笔独辟蹊径,写下《牡丹的拒绝》。天地间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遇见生命的奇迹,遇见世界的大美,遇见人生的哲理。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常常从一场遇见开始写起。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传奇的故事却屈指可数,那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多看一眼,就此错过。假如不是这样,一段传奇就会正式上演:“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因为多看了一眼,才心有所动,才印象深刻,才引发联想与想象,才心生感慨或感悟,才有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所以,写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第二步就是多看一眼:细细地观察,细细地描绘让你心动的那个物。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一段里,宗璞不惜笔墨描绘那一树牵住她的目光、绊住了她脚步的紫藤萝,从花瀑写到花穗,再写到花朵,浓墨重彩,把紫藤萝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好不活泼热闹。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贝壳》描绘了小小贝壳的精美。《白杨礼赞》这样描绘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看《牡丹的拒绝》: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暗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一个人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多看一眼,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因为他美,更多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们在描绘这个吸引了我们的事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特质,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你的“志”才有可以寄托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是被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吸引,所以极力描绘它枝干的笔直向上,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牡丹的美是世人共知的,它吸引作家张抗抗,却不凭它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是凭它含苞不放的“冷”。
这些事物的特质或者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关,或者是与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契,或者是与我们的追求志趣相通,才引得我们浮想联翩,托物言志。第三步由此展开——联想。
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由花的不幸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席慕蓉的《贝壳》也是如此,由手中的贝壳联想到生活在其中的小小生命,想到如此脆弱卑微的生命也为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感叹说: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这是比较简单的联想。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联想和想象更为丰富:“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想象中牡丹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无与伦比,这样的想象更令牡丹增添了神秘与完美。加上联想到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牡丹凋谢时的壮烈:“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人把读后感写作方法归纳为“引——议——联——结”四步,我在此也照葫芦画瓢,把托物言志的写法归结为四步:“遇——赏——联——悟。”其实文无定法,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怎么写都是好文章,只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硬是要教人“作文”。既然是“作”,当然得找出一、二、三来,让学生有个摸索的方向,有个模仿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