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张艺谋自《活着》以来最好的电影”的《金陵十三钗》于15日下午6点开映。拨开制片人张伟平“提高票房分账遭院线抵制”、“饥饿营销”、坚决不曝女主角真容、以6亿投资砸史上最豪华阵容……种种前戏迷雾,《金陵十三钗》终于到了“张艺谋时间”。经历了几部有争议的作品之后,携新作与观众见面的张艺谋显得心平气和。
近年张艺谋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形式大于故事,这在《金陵十三钗》中得到了很大改观。由于不善于编剧,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又有优秀作家刘恒担任编剧,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角落,曾经热衷于千军万马阵势的张艺谋这回选择“以小见大”;第一次成功驾驭好莱坞的经典“三段式”剧作结构,前所未有的清晰严整。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曾经有过《十面埋伏》、《英雄》般不知所云的浮夸,这回的《金陵十三钗》终于打通了好莱坞与中国这任督二脉,以诚意俘获人心。
南京题材胜在独特
从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开始至今,张艺谋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南京大屠杀。同样是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妓女替学生赴死的故事,人性与救赎的主题,与《金陵十三钗》有着微妙互动关系的是陆川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里的不少角色跟《南京!南京!》极相似,《南京!南京!》中当日军要从保护区里带走100名妇女时,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小江第一个举起手主动要求牺牲自己。1937年南京城沦陷后,大批社会各阶层难民躲入金陵女子中学避难,妓女成为那里最让人鄙夷的群体,但当日本兵冲到难民营寻找慰安妇时,她们却主动站了出来。甚至有消息称,张艺谋在观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试映版后,发现《金陵十三钗》里的情节,已在《南京!南京!》里以浓缩的形式体现。题材严重撞车,才令张艺谋忍痛延后“十三钗”的计划。
不过张艺谋也从《南京!南京!》中吸取了教训,该片因“日方视角”而引起的巨大争议,由于过分强调刻画残酷战争中的人性,让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塑造的角色孤立而苍白,结果招致激烈批评。张艺谋开始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视觉,女性叙事置换历史话语,让《金陵十三钗》从一开始就无意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予以深刻的反思,甚至日军对平民的大屠杀在影片中都只是不甚清晰的背景。
2006年,张艺谋初次看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当时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是影片最后的定格镜头——彩色的玻璃被子弹打碎,色彩斑斓的光线下看到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尽管该片的文学策划周晓枫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或者说一直没有断,但张艺谋却执意要挑战这个“独特性”:“南京题材电影很多,以后可能还会拍,因为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严歌苓这个小说,跟我之前看到所有的南京题材的电影都不同。这种独特就让我激动,导演一生可能会拍很多电影,但是这种独特都是他一直要追求的。”
严歌苓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因为她的作品很视觉、很电影,但是严歌苓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我自认为我的小说很不电影,后者明显不是好事。”但是几经讨论下来,她也明白了张艺谋的用意,就担当起了继刘恒之后的第二个编剧,“打开刘恒的剧本一看,我感动了很久出不来:难道我还敢在这样的剧本上动土吗?后来我明白了他想派我什么用场,我是个女编剧,女原著者,我的用场是给电影来点儿女人香。两稿下来,是不是香我搞不清,但电影的性别应该稍微明了一点:烫了头发,蹬上了高跟鞋。”
事实上,片中十三钗与女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变化也确实是影片表现得最为扎实、丰满的一块。也许张艺谋还是更懂得怎么拍女性,片中的男性角色无论在人物光彩还是情节推动上都要相形逊色。贝尔(饰演约翰)显得明星价值高过角色价值,约翰从二流子到拯救者的前后变化不如那些女性角色来得真实、充分。曹可凡饰演的书娟父亲,汉奸慈父这一性格设定也过于陈旧和模式化。
严歌苓对于改编后的成片非常满意,“让我观看《金陵十三钗》的粗剪,我以为早吃腻了这条老也不撤下桌的鱼,但银幕上展现的是完全新鲜的、甚至我不敢相认的生命!它的丰美和惨烈,它的深广和力量,让我完全忘记自己跟这个艺术生命体还有什么关系。那些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人物,都频频给我意外,所有我预知的故事转折,都给我冷不防的震撼。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出来的,已经冷在腮上。”
看过《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剧本,张艺谋说:“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的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6个亿“烧”在哪里?
奥运后的张艺谋一度脱离了“中国式大片”的生产体系,但一部风格“惊奇”的《三枪拍案惊奇》和一部被称作“小清新”的《山楂树之恋》仍不足以解救沉沦于大片泥沼的他,甚至还招致不少痛批。《金陵十三钗》耗时5年、投资6个亿,大片格局毋庸置疑,高额的投资、贝尔的加盟衍生的海外市场企图,都迫使张艺谋必须拿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来对待。
投资6个亿,这恐怕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制作投资最大的一筆。很多人质疑,这些钱用到了哪儿?到底是好莱坞大牌贝尔的片酬高呢?还是战争特技场面值得上亿?
《金陵十三钗》的剧组像个联合国,工作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自英国的爆破特效团队乔思·威廉姆斯、日本的美术指导种田阳平、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张叔平、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 澳大利亚的后期声音制作、挪威的合唱团、土耳其的动作替身、意大利的教堂设计等等。
据说在拍摄现场,各个工种的剧组人员都念起了标有中文谐音的英文“勾引台客”(going for a take 再来一条),张艺谋也有一下没一下地练着“Action”,还对周围的人说:“你看我这还标准吧!”正是开拍了,他从大喇叭里喊出的第一声“Action”,令工作人员忍俊不禁,就像是在《有话好好说》里,那一句“安红我想你”的场景,同样的声嘶力竭,却又无比认真。
不过,投资中演员片酬占其中的小部分,张艺谋承认最烧钱还是“战争戏”,“现场这一块应该是最主要的,现场这一块也包含了其中的战争场面,整个现场直接的制作水平,这一笔应该是比较大的。 ”
片中被业内人士称赞的战争场面,来自英国的乔斯·威廉姆斯团队,他们曾经打造了《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作品。为了《金陵十三钗》,其团队早在今年3月15日就来到南京,反复做各种试验,很多炸点试验甚至都是在他们自己身上做的。他们用的反应弹全是由美国进口的,爆破飞起的抛射物是一种很安全的保温材料。前期筹备4个月,加之拍摄的2个月,所有的付出在影片中只是十几分钟的展现,但是花出去的钱,像流水一样。
另外,《金陵十三钗》的景是在溧水县石湫镇平地而起的,平整土地、砍伐灌木,所有建筑、道具都是为影片量身定做。南京的城门、为战争场面准备的繁华街道、教堂、教堂周围的街道、爆破用的掩体、工厂、煤堆废墟、妓院、大街小巷全部是从一块什么都没有的平地上一点点地搭建起来的。从设计到动工到完工,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占地几百亩的城镇。当克里斯蒂安·贝尔来到外景地的时候非常惊讶,他说这在好莱坞是不多见的,好莱坞一般都是用电脑特技制作,不会制作实景,他表示很震撼。
影片开头弥漫全城的大雾,也是“高价制造”。张艺谋当年拍《十面埋伏》想在竹林造雾,但是使用烟饼刺鼻不环保,咖啡豆达不到如此大的面积。这次从美国运过来的原料——一种可食用的油经过高温雾化,可以在5分钟之内造成笼罩城镇的大雾。
近年张艺谋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形式大于故事,这在《金陵十三钗》中得到了很大改观。由于不善于编剧,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又有优秀作家刘恒担任编剧,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角落,曾经热衷于千军万马阵势的张艺谋这回选择“以小见大”;第一次成功驾驭好莱坞的经典“三段式”剧作结构,前所未有的清晰严整。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曾经有过《十面埋伏》、《英雄》般不知所云的浮夸,这回的《金陵十三钗》终于打通了好莱坞与中国这任督二脉,以诚意俘获人心。
南京题材胜在独特
从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开始至今,张艺谋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南京大屠杀。同样是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妓女替学生赴死的故事,人性与救赎的主题,与《金陵十三钗》有着微妙互动关系的是陆川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里的不少角色跟《南京!南京!》极相似,《南京!南京!》中当日军要从保护区里带走100名妇女时,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小江第一个举起手主动要求牺牲自己。1937年南京城沦陷后,大批社会各阶层难民躲入金陵女子中学避难,妓女成为那里最让人鄙夷的群体,但当日本兵冲到难民营寻找慰安妇时,她们却主动站了出来。甚至有消息称,张艺谋在观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试映版后,发现《金陵十三钗》里的情节,已在《南京!南京!》里以浓缩的形式体现。题材严重撞车,才令张艺谋忍痛延后“十三钗”的计划。
不过张艺谋也从《南京!南京!》中吸取了教训,该片因“日方视角”而引起的巨大争议,由于过分强调刻画残酷战争中的人性,让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塑造的角色孤立而苍白,结果招致激烈批评。张艺谋开始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视觉,女性叙事置换历史话语,让《金陵十三钗》从一开始就无意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予以深刻的反思,甚至日军对平民的大屠杀在影片中都只是不甚清晰的背景。
2006年,张艺谋初次看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当时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是影片最后的定格镜头——彩色的玻璃被子弹打碎,色彩斑斓的光线下看到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尽管该片的文学策划周晓枫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或者说一直没有断,但张艺谋却执意要挑战这个“独特性”:“南京题材电影很多,以后可能还会拍,因为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严歌苓这个小说,跟我之前看到所有的南京题材的电影都不同。这种独特就让我激动,导演一生可能会拍很多电影,但是这种独特都是他一直要追求的。”
严歌苓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因为她的作品很视觉、很电影,但是严歌苓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我自认为我的小说很不电影,后者明显不是好事。”但是几经讨论下来,她也明白了张艺谋的用意,就担当起了继刘恒之后的第二个编剧,“打开刘恒的剧本一看,我感动了很久出不来:难道我还敢在这样的剧本上动土吗?后来我明白了他想派我什么用场,我是个女编剧,女原著者,我的用场是给电影来点儿女人香。两稿下来,是不是香我搞不清,但电影的性别应该稍微明了一点:烫了头发,蹬上了高跟鞋。”
事实上,片中十三钗与女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变化也确实是影片表现得最为扎实、丰满的一块。也许张艺谋还是更懂得怎么拍女性,片中的男性角色无论在人物光彩还是情节推动上都要相形逊色。贝尔(饰演约翰)显得明星价值高过角色价值,约翰从二流子到拯救者的前后变化不如那些女性角色来得真实、充分。曹可凡饰演的书娟父亲,汉奸慈父这一性格设定也过于陈旧和模式化。
严歌苓对于改编后的成片非常满意,“让我观看《金陵十三钗》的粗剪,我以为早吃腻了这条老也不撤下桌的鱼,但银幕上展现的是完全新鲜的、甚至我不敢相认的生命!它的丰美和惨烈,它的深广和力量,让我完全忘记自己跟这个艺术生命体还有什么关系。那些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人物,都频频给我意外,所有我预知的故事转折,都给我冷不防的震撼。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出来的,已经冷在腮上。”
看过《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剧本,张艺谋说:“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的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6个亿“烧”在哪里?
奥运后的张艺谋一度脱离了“中国式大片”的生产体系,但一部风格“惊奇”的《三枪拍案惊奇》和一部被称作“小清新”的《山楂树之恋》仍不足以解救沉沦于大片泥沼的他,甚至还招致不少痛批。《金陵十三钗》耗时5年、投资6个亿,大片格局毋庸置疑,高额的投资、贝尔的加盟衍生的海外市场企图,都迫使张艺谋必须拿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来对待。
投资6个亿,这恐怕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制作投资最大的一筆。很多人质疑,这些钱用到了哪儿?到底是好莱坞大牌贝尔的片酬高呢?还是战争特技场面值得上亿?
《金陵十三钗》的剧组像个联合国,工作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自英国的爆破特效团队乔思·威廉姆斯、日本的美术指导种田阳平、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张叔平、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 澳大利亚的后期声音制作、挪威的合唱团、土耳其的动作替身、意大利的教堂设计等等。
据说在拍摄现场,各个工种的剧组人员都念起了标有中文谐音的英文“勾引台客”(going for a take 再来一条),张艺谋也有一下没一下地练着“Action”,还对周围的人说:“你看我这还标准吧!”正是开拍了,他从大喇叭里喊出的第一声“Action”,令工作人员忍俊不禁,就像是在《有话好好说》里,那一句“安红我想你”的场景,同样的声嘶力竭,却又无比认真。
不过,投资中演员片酬占其中的小部分,张艺谋承认最烧钱还是“战争戏”,“现场这一块应该是最主要的,现场这一块也包含了其中的战争场面,整个现场直接的制作水平,这一笔应该是比较大的。 ”
片中被业内人士称赞的战争场面,来自英国的乔斯·威廉姆斯团队,他们曾经打造了《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作品。为了《金陵十三钗》,其团队早在今年3月15日就来到南京,反复做各种试验,很多炸点试验甚至都是在他们自己身上做的。他们用的反应弹全是由美国进口的,爆破飞起的抛射物是一种很安全的保温材料。前期筹备4个月,加之拍摄的2个月,所有的付出在影片中只是十几分钟的展现,但是花出去的钱,像流水一样。
另外,《金陵十三钗》的景是在溧水县石湫镇平地而起的,平整土地、砍伐灌木,所有建筑、道具都是为影片量身定做。南京的城门、为战争场面准备的繁华街道、教堂、教堂周围的街道、爆破用的掩体、工厂、煤堆废墟、妓院、大街小巷全部是从一块什么都没有的平地上一点点地搭建起来的。从设计到动工到完工,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占地几百亩的城镇。当克里斯蒂安·贝尔来到外景地的时候非常惊讶,他说这在好莱坞是不多见的,好莱坞一般都是用电脑特技制作,不会制作实景,他表示很震撼。
影片开头弥漫全城的大雾,也是“高价制造”。张艺谋当年拍《十面埋伏》想在竹林造雾,但是使用烟饼刺鼻不环保,咖啡豆达不到如此大的面积。这次从美国运过来的原料——一种可食用的油经过高温雾化,可以在5分钟之内造成笼罩城镇的大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