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创新创业是其根本。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是其走向社会必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之上,阐释其必要性,并对校企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是国家繁荣发展、社会长足进步的根本。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多角度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协同;大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创业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提出了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通力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校人才,其本质上是对传统的单纯依赖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转换过去理论占主导的教育理念,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适应性。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很多高校开始了对校企协同培养学生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传统教育理念方式的束缚以及对该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对校企协同培养充分重视,更没有意识到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为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献计献策。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 3.0%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20%,在低位徘徊。而创业成功率仅为 2%-3%,相比较发达国家更有7倍的差距。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状况来看,创新创业的意识实际上是相对较为淡漠的。很多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缺乏,毕业的目的就是想寻求稳定、轻松、收入较高的工作,缺乏意识的引领,也就更不会主动的寻求创新创业的就业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有意识、有想法,但是出于对社会、行业等方面的不了解,往往仅限于想一下,害怕承担风险,也担心选择创新创业之路后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而错失其他更好的机会;另外还有既有想法又确实进行实践性创新创业行为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欠缺或者缺乏相关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失败率较高。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校企協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契合时代精神的产物
从一定层面看,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双方文化融合的表现,校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生产作为导向,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素质,与此同时,高校是企业人才储备的摇篮,企业利用这一契机把自身先进文化引入高校之中,向学生、向学校展示自身的能力与魅力,为未来吸引人才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在于校企双方文化认同感的形成,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最终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有益人才。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两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迎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也无形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国家在政策法律各方面放宽管制,也为更多群体进入市场降低了门槛,扩宽了口径。年轻的大学生有朝气、有精力、有知识,更可以成为建设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但是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很难以一己之力实现创业目标,必须通过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并充分有效的合作才能更离成功更近,而企业则在校企协同过程中扮演了这样一个提供可用资源的角色。
三、校企协同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知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知”“行”脱节理论教学解决了“知”的问题,“行”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目前尚未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内容不能落实到践中去,实践的参与不能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也未能与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适应,三者的教育内容不适应,教育重点不够突出,无法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际生活实践相脱节。
(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和鼓励创新创新指导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参与实践,了解掌握行业、专业发展的实际动向,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体系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导更贴近现实的应用知识,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书本外的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做兼职导师或者技术顾问,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通过此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实战经验的传授,进而系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有效平台的搭建,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载体和沃土,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创立创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具体落实,高校要积极加大投入,进行物质资源的保障,例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孵化基地,作为辅助,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运作体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积极作用,积极动员,大力整合社会、组织、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功能;调动学校各方资源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积极性;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课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融入到其它各类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宏伟.协同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03).
[2] 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9).
[3] 赵宇.创业素质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4] 罗建国,范国敏,王续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OBE教学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9C64;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G201905.
作者简介:
韩兆坤(1981—),女,黑龙江嫩江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治理、协同治理研究;王强(1980-),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创新创业是国家繁荣发展、社会长足进步的根本。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多角度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协同;大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创业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提出了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通力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校人才,其本质上是对传统的单纯依赖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转换过去理论占主导的教育理念,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适应性。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很多高校开始了对校企协同培养学生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传统教育理念方式的束缚以及对该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对校企协同培养充分重视,更没有意识到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为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献计献策。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 3.0%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20%,在低位徘徊。而创业成功率仅为 2%-3%,相比较发达国家更有7倍的差距。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状况来看,创新创业的意识实际上是相对较为淡漠的。很多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缺乏,毕业的目的就是想寻求稳定、轻松、收入较高的工作,缺乏意识的引领,也就更不会主动的寻求创新创业的就业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有意识、有想法,但是出于对社会、行业等方面的不了解,往往仅限于想一下,害怕承担风险,也担心选择创新创业之路后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而错失其他更好的机会;另外还有既有想法又确实进行实践性创新创业行为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欠缺或者缺乏相关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失败率较高。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校企協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契合时代精神的产物
从一定层面看,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双方文化融合的表现,校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生产作为导向,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素质,与此同时,高校是企业人才储备的摇篮,企业利用这一契机把自身先进文化引入高校之中,向学生、向学校展示自身的能力与魅力,为未来吸引人才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在于校企双方文化认同感的形成,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最终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有益人才。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两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迎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也无形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国家在政策法律各方面放宽管制,也为更多群体进入市场降低了门槛,扩宽了口径。年轻的大学生有朝气、有精力、有知识,更可以成为建设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但是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很难以一己之力实现创业目标,必须通过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并充分有效的合作才能更离成功更近,而企业则在校企协同过程中扮演了这样一个提供可用资源的角色。
三、校企协同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知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知”“行”脱节理论教学解决了“知”的问题,“行”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目前尚未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内容不能落实到践中去,实践的参与不能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也未能与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适应,三者的教育内容不适应,教育重点不够突出,无法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际生活实践相脱节。
(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和鼓励创新创新指导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参与实践,了解掌握行业、专业发展的实际动向,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体系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导更贴近现实的应用知识,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书本外的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做兼职导师或者技术顾问,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通过此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实战经验的传授,进而系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有效平台的搭建,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载体和沃土,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创立创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具体落实,高校要积极加大投入,进行物质资源的保障,例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孵化基地,作为辅助,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运作体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积极作用,积极动员,大力整合社会、组织、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功能;调动学校各方资源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积极性;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课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融入到其它各类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宏伟.协同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03).
[2] 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9).
[3] 赵宇.创业素质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4] 罗建国,范国敏,王续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OBE教学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9C64;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G201905.
作者简介:
韩兆坤(1981—),女,黑龙江嫩江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治理、协同治理研究;王强(1980-),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