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里作弊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有些课程的作弊问题还特别严重。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学生作弊与教师监管行为的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学生作弊、教师监管的现象。从博弈角度引出学校在教育、监管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作弊 师生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利益冲突。面对学生作弊,各高校校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除去制度方面的原因,专业课过多、理论性过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同学面临学习智障还有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学习效用下降,考试作弊的主观性进一步增大。
1 学生作弊的原因
尽管各高校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和惩处制度,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误区,思想认识误区是其考试作弊主要原因之一。个别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动力,没有考虑深层次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更是错误的认为则也就是“找关系”,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择业中优生优用的基本原则,因此,没能端正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竞争意识淡薄,考试时只求蒙混过关。其次是品德缺失和消极抵抗情绪消极情绪和不良品德,学生作弊是由品德缺失和消极抵抗情绪所致,是正常激情状态的应激反应。由于学习基础差异,学习起点不一,学习效率不高,虚荣心作崇等原因,在狂喜(作弊成功)和恐惧(不通过以致留级或退学)等状态心理下,思想在短时间内走进窄胡同,自控力减弱导致作弊。最后是个性其习惯,少数学生心理不健康,性格不稳定,人格畸形,在长时间、多方面的环境下使作弊成为其考试模式中的稳定行为,其作弊形成固有的流程,从作弊器材的准备,到考试程序、环境的熟悉,作弊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失败后的应有对策。
(2)高校方面。学生作弊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高校都制定相关的制度。社会法治深入,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在对学生进行作弊处理时,将会遭遇法律问题,令学校十分尴尬。此外也不排除存在一念之差的学生很后悔自己的行为,学校本着“治病救人”的潜规则,处理后观察其在校表现,一般会在其毕业前夕撤销处分,不会记入档案,起不到警示作用。制度执行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作弊学生有可乘之机。
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大多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社会更多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更多的要求,一份试卷只能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未能检验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落后,考试内容教条僵化、评教方式单一等学校深层次的问题是很多课程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作弊的深层次原因。
(3)社会方面考试。与命运联系太紧密,考试关乎命运。社会上过分注重文凭的风气引发作弊行为的增多。在大学阶段,因为有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不及格科目需补考、重修,此外需交纳高额的重修费用。课程不及格还影响到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评定,不及格科目达到一定学分还要面临留级、劝其退学或拿不到学位的毁灭性结果。成绩还将会影响学生就业、考研等方面,一份漂亮的好成绩成为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证明。由此,考试作弊成为不自觉学习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蒙混过关的首选。
2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
从经济学考虑建立模型的时候,给更方便的分析和精确要建立几个假定条件:
A:假定某个教师在统计本学科的成绩之时,按照学生卷面成绩进行评级,即学生的卷面成绩达到教师的要求(或者是达到60分),学生就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
B:假定一个学生在没有外在条件约束的条件下,作弊效用要大于不作弊效用,即作弊是学生理性的选择。用US1表示作弊效用,用US2代表不作弊效用,用CS表示学生作弊机会成本,那么:US1 > US2,并且US1≥US2+CS。以下学生类型都符合这个假定,即所有参与分析的学生和这个典型学生同质。
C:假定某门课的考试监考教师(此时,教师其实是代表着校方)禁止不禁止作弊的是在考试前决定的(禁止作弊就是教师制止作弊行为,抓作弊的学生;不禁止作弊就是教师不制止作弊行为),如果在考试过程中禁止作弊,那么超过半数的学生将会因此没有通过该门课程。当假定这门课程的通过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教师禁止不禁止作弊是在考试以前决定的,在做决定时,不作弊学生对教师来说是不知道的。教师不禁止作弊的效用为UT,成本为CT,教师禁止作弊的满足感为F,教师禁止作弊学生的效用为UT-CT+F,并且 UT-CT+F ≥UT。
根据C假定,老师做出禁止不禁止通过率的决策不受当时作弊情况的影响。这样,典型学生与老师是在完全信息下(双方都知道对方要采取的纯战略) 对做不做弊和禁止不禁止作弊做出决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就可以用以下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来描述。
表1教师和学生策略矩阵
在这场博弈中,参与人分别是老师(T) 和一个典型学生(S)。表1列出教师和学生采取不同策略和由此策略得到不同的收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作为教师禁止学生作弊是其本职工作,然教师不禁止学生作弊收益仅仅为UT,于此相同的是学生不作弊时教师的收益也是UT(学生不作弊,教师满足感F为0,成本CT也为0,教师的收益为UT-CT+F = UT),即当且仅当学生采取作弊策略时,教师禁止作弊的策略达到最优。除此之外,教师采取任何策略的收益是一样的。
作为学生,不作弊的策略收益被固定在US2,其作弊的收益分别为US1- CS和US1(皆≥ US2),在教师采取不禁止作弊时,学生作弊机会成本CS为0,学生的收益为US1,即教师无论采取那种策略,学生采取作弊策略是其最佳选择。
3 对作弊行为的进一步博弈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仅仅给出基本假设,从学生和教师单方面进行分析,要对学生作弊行为进行更进一步分析,以利于学校根据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假设一、增加学生作弊机会成本CS,使US1- CS < US2。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学生作弊成本增加,学生会根据教师的策略选择最佳的策略。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即学生不知道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时,学生采取保守策略,不作弊是其最佳选择。然学生作弊承担风险,学生作弊被抓的概率PS,当US1 当US1> CS时, PS·(US1- CS)= US2,PS = US2/(US1- CS),当PS > US2/(US1- CS)时,学生作弊收益大于不作弊的收益,作弊就是学生的最佳选择;当PS < US2/(US1- CS)时,学生作弊收益小于不作弊收益,不作弊就是学生的最佳选择。
假设二、降低教师禁止作弊的成本CT,增加教师的满足感F。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教师禁止学生作弊是其最佳选择。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对CT和F进行比较,当CT>F时,教师采取不禁止学生作弊的策略是最佳;当CT≤F时,教师采取禁止学生作弊的策略是最佳。
假设三、把假设一与二综合起来考虑,增加教师禁止学生作弊的概率PT。在信息不完全對称情况下,学生只有在US1>CS并且PT·PS > US2/(US1- CS),才采取作弊策略;教师只有在CT≤F并且PT > UT /(UT-CT+F)时,教师才采取禁止作弊策略。
学生作弊的机会成本CS是个独立变量,但是它的大小可能受F的影响,如作弊学生被抓后惩罚严厉,作弊而没有被抓的幸运性幸福效用就越大,即CS是关于F的单调递增函数。
4 建议
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弊的症结所在,要减少学生的作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狠抓学生思政工作,加强学生诚信方面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健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专业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从思想上,纠正学生为获取高分或赢得外界奖励、表扬而学习的错误认识,端正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要激发学生为掌握真正的本领,为做出贡献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的诚信,高校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的品格对个人的成长、对社会的重大意义所在。其次,高校要努力营造诚信做人、做事的校园文化,营造诚信的考试文化,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以及有力倡导,让遵纪光荣、作弊可耻为师生所认可,让反对大学生作弊成为师生的自覺行动。
(2)增加学生的作弊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健全规章制度,对考生和监考教师的违规行为决不姑息,严格照章办事,作弊和姑息作弊的行为必然受到严惩,增大考试违规的成本,使得监考教师和考生违规的概率减小,从而监考教师选择认真负责的空间和考生选择遵纪考试的空间均将扩大,考试作弊行为的监管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作弊最有可能被其他同学而非教师发现,同学一致反对作弊,并能检举或报告,会有效抑制有作弊意图学生的实际作弊行为;相反,同学之间同情、包庇、怂恿,则会诱发更多的作弊行为。
(3)以教考创新为核心,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①教考分离,任课教师不参与本门课程的考核,考试试题从题库中随即提取,极大地鼓励学生自觉的学习,认真备考。②认真思考教育目标,创新课程考核模式和方式,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核形式,理论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掌握,实践课程多增加学生动手成果能力。除少数基础知识采用试卷考核方式外,应采用开卷、口试、机考等方式相互结合形式,把课堂讨论、实地调查、社会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手段引人到考试制度中来,用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替代传统考试方法,以提高考试效能。③根据课程进度分段考核考试,建议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降低考试的权重,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程度,缓解学生面临的应考压力。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系统,提高平日成绩在总评成绩所占的比重。
总之,整治学生作弊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的是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在高校逐渐建立学生诚信的局面,学生作弊现象才能减少。
参考文献
[1]赖秀兰.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及控制[J].江苏高教,2006(3): 94-96.
[2]张秀英.考试作弊行为的经济博弈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156-160.
[3]何雪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127-129.
[4]汪云利,段佳慧.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教育,2006(12):13-15.
关键词作弊 师生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利益冲突。面对学生作弊,各高校校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除去制度方面的原因,专业课过多、理论性过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同学面临学习智障还有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学习效用下降,考试作弊的主观性进一步增大。
1 学生作弊的原因
尽管各高校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和惩处制度,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误区,思想认识误区是其考试作弊主要原因之一。个别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动力,没有考虑深层次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更是错误的认为则也就是“找关系”,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择业中优生优用的基本原则,因此,没能端正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竞争意识淡薄,考试时只求蒙混过关。其次是品德缺失和消极抵抗情绪消极情绪和不良品德,学生作弊是由品德缺失和消极抵抗情绪所致,是正常激情状态的应激反应。由于学习基础差异,学习起点不一,学习效率不高,虚荣心作崇等原因,在狂喜(作弊成功)和恐惧(不通过以致留级或退学)等状态心理下,思想在短时间内走进窄胡同,自控力减弱导致作弊。最后是个性其习惯,少数学生心理不健康,性格不稳定,人格畸形,在长时间、多方面的环境下使作弊成为其考试模式中的稳定行为,其作弊形成固有的流程,从作弊器材的准备,到考试程序、环境的熟悉,作弊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失败后的应有对策。
(2)高校方面。学生作弊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高校都制定相关的制度。社会法治深入,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在对学生进行作弊处理时,将会遭遇法律问题,令学校十分尴尬。此外也不排除存在一念之差的学生很后悔自己的行为,学校本着“治病救人”的潜规则,处理后观察其在校表现,一般会在其毕业前夕撤销处分,不会记入档案,起不到警示作用。制度执行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作弊学生有可乘之机。
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大多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社会更多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更多的要求,一份试卷只能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未能检验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落后,考试内容教条僵化、评教方式单一等学校深层次的问题是很多课程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作弊的深层次原因。
(3)社会方面考试。与命运联系太紧密,考试关乎命运。社会上过分注重文凭的风气引发作弊行为的增多。在大学阶段,因为有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不及格科目需补考、重修,此外需交纳高额的重修费用。课程不及格还影响到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评定,不及格科目达到一定学分还要面临留级、劝其退学或拿不到学位的毁灭性结果。成绩还将会影响学生就业、考研等方面,一份漂亮的好成绩成为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证明。由此,考试作弊成为不自觉学习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蒙混过关的首选。
2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
从经济学考虑建立模型的时候,给更方便的分析和精确要建立几个假定条件:
A:假定某个教师在统计本学科的成绩之时,按照学生卷面成绩进行评级,即学生的卷面成绩达到教师的要求(或者是达到60分),学生就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
B:假定一个学生在没有外在条件约束的条件下,作弊效用要大于不作弊效用,即作弊是学生理性的选择。用US1表示作弊效用,用US2代表不作弊效用,用CS表示学生作弊机会成本,那么:US1 > US2,并且US1≥US2+CS。以下学生类型都符合这个假定,即所有参与分析的学生和这个典型学生同质。
C:假定某门课的考试监考教师(此时,教师其实是代表着校方)禁止不禁止作弊的是在考试前决定的(禁止作弊就是教师制止作弊行为,抓作弊的学生;不禁止作弊就是教师不制止作弊行为),如果在考试过程中禁止作弊,那么超过半数的学生将会因此没有通过该门课程。当假定这门课程的通过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教师禁止不禁止作弊是在考试以前决定的,在做决定时,不作弊学生对教师来说是不知道的。教师不禁止作弊的效用为UT,成本为CT,教师禁止作弊的满足感为F,教师禁止作弊学生的效用为UT-CT+F,并且 UT-CT+F ≥UT。
根据C假定,老师做出禁止不禁止通过率的决策不受当时作弊情况的影响。这样,典型学生与老师是在完全信息下(双方都知道对方要采取的纯战略) 对做不做弊和禁止不禁止作弊做出决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就可以用以下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来描述。
表1教师和学生策略矩阵
在这场博弈中,参与人分别是老师(T) 和一个典型学生(S)。表1列出教师和学生采取不同策略和由此策略得到不同的收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作为教师禁止学生作弊是其本职工作,然教师不禁止学生作弊收益仅仅为UT,于此相同的是学生不作弊时教师的收益也是UT(学生不作弊,教师满足感F为0,成本CT也为0,教师的收益为UT-CT+F = UT),即当且仅当学生采取作弊策略时,教师禁止作弊的策略达到最优。除此之外,教师采取任何策略的收益是一样的。
作为学生,不作弊的策略收益被固定在US2,其作弊的收益分别为US1- CS和US1(皆≥ US2),在教师采取不禁止作弊时,学生作弊机会成本CS为0,学生的收益为US1,即教师无论采取那种策略,学生采取作弊策略是其最佳选择。
3 对作弊行为的进一步博弈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仅仅给出基本假设,从学生和教师单方面进行分析,要对学生作弊行为进行更进一步分析,以利于学校根据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假设一、增加学生作弊机会成本CS,使US1- CS < US2。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学生作弊成本增加,学生会根据教师的策略选择最佳的策略。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即学生不知道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时,学生采取保守策略,不作弊是其最佳选择。然学生作弊承担风险,学生作弊被抓的概率PS,当US1
假设二、降低教师禁止作弊的成本CT,增加教师的满足感F。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教师禁止学生作弊是其最佳选择。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对CT和F进行比较,当CT>F时,教师采取不禁止学生作弊的策略是最佳;当CT≤F时,教师采取禁止学生作弊的策略是最佳。
假设三、把假设一与二综合起来考虑,增加教师禁止学生作弊的概率PT。在信息不完全對称情况下,学生只有在US1>CS并且PT·PS > US2/(US1- CS),才采取作弊策略;教师只有在CT≤F并且PT > UT /(UT-CT+F)时,教师才采取禁止作弊策略。
学生作弊的机会成本CS是个独立变量,但是它的大小可能受F的影响,如作弊学生被抓后惩罚严厉,作弊而没有被抓的幸运性幸福效用就越大,即CS是关于F的单调递增函数。
4 建议
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弊的症结所在,要减少学生的作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狠抓学生思政工作,加强学生诚信方面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健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专业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从思想上,纠正学生为获取高分或赢得外界奖励、表扬而学习的错误认识,端正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要激发学生为掌握真正的本领,为做出贡献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的诚信,高校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的品格对个人的成长、对社会的重大意义所在。其次,高校要努力营造诚信做人、做事的校园文化,营造诚信的考试文化,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以及有力倡导,让遵纪光荣、作弊可耻为师生所认可,让反对大学生作弊成为师生的自覺行动。
(2)增加学生的作弊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健全规章制度,对考生和监考教师的违规行为决不姑息,严格照章办事,作弊和姑息作弊的行为必然受到严惩,增大考试违规的成本,使得监考教师和考生违规的概率减小,从而监考教师选择认真负责的空间和考生选择遵纪考试的空间均将扩大,考试作弊行为的监管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作弊最有可能被其他同学而非教师发现,同学一致反对作弊,并能检举或报告,会有效抑制有作弊意图学生的实际作弊行为;相反,同学之间同情、包庇、怂恿,则会诱发更多的作弊行为。
(3)以教考创新为核心,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①教考分离,任课教师不参与本门课程的考核,考试试题从题库中随即提取,极大地鼓励学生自觉的学习,认真备考。②认真思考教育目标,创新课程考核模式和方式,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核形式,理论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掌握,实践课程多增加学生动手成果能力。除少数基础知识采用试卷考核方式外,应采用开卷、口试、机考等方式相互结合形式,把课堂讨论、实地调查、社会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手段引人到考试制度中来,用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替代传统考试方法,以提高考试效能。③根据课程进度分段考核考试,建议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降低考试的权重,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程度,缓解学生面临的应考压力。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系统,提高平日成绩在总评成绩所占的比重。
总之,整治学生作弊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的是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在高校逐渐建立学生诚信的局面,学生作弊现象才能减少。
参考文献
[1]赖秀兰.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及控制[J].江苏高教,2006(3): 94-96.
[2]张秀英.考试作弊行为的经济博弈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156-160.
[3]何雪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127-129.
[4]汪云利,段佳慧.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教育,2006(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