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著书处,也是他与朋友们欢聚吟诗的地方,成为沟通满汉文人学士思想,促进满汉民族团结的场所。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的父亲明珠和二弟揆叙都是康熙年间显赫的政治人物,发生过重要的影响。纳兰家族与海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居住生活在海淀,工作在海淀,死后埋葬在海淀。纳兰性德的祖父尼迓韩在顺治年间葬于上庄皂甲屯(皂荚屯),这里便成为纳兰家的祖茔。纳兰家族在海淀有多处居住的宅院:皂荚屯祖茔的“丙舍”明珠花园,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双榆树村的桑榆墅;在性德去世后,又修建了位于海淀镇的自怡园,明珠次子揆方在水磨村的宅园。
玉泉山下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书室和著书处,是他与诗朋文友雅集的场所。关于渌水亭座落的位置,清代著述中早有明确的记载。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子侍讲成德尝于此亭著《大易集义粹言》。”《宸桓识略》出版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作者吴长元久居京华,根据自己考察所及,并结合古籍和碑碣所载,经过考证核对才撰成此书。这是最早指明渌水亭所在位置的北京地方志书。他还明确指出,性德的《大易集义粹言》一书,即在渌水亭编著完成。同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戴璐所著《藤阴杂记》(嘉庆年间出版)中写道:“渌水亭为成容若著书处,在玉泉山下。”周寿昌《思益日札》也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为容若著书处。今访其遗址,亦无有知者。”说明渌水亭已毁坏无迹。如果亭在什刹海畔的明珠府邸,周氏为何还要到玉泉山下去探访渌水亭呢?其他如李富孙、张荫麟等人也持此说,即是说,在清代文字记载中,众人一致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还没有见到另持他说的明确记载,或不赞成此说的文字。因而这个结论应当是准确的可信的。
但是在1930年代,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中提出:“渌水亭确在什刹海”的观点,遂为很多论者所接受。但张文并未提供有力地否定“渌水亭在玉泉山下”的论据。
我认为,渌水亭是一座小亭,同时又是一座别墅的名称。吴长元写得很明确:渌水亭是“大学士明珠别墅”。朱彝尊在性德《祭文》中写道:“花间草堂,渌水之亭,有文有史,有图有经。”即在渌水亭别墅中,还有“花间草堂”。花间草堂是一座三楹的“茅斋”,建成于康熙十八年,是为了给顾贞观居住而修建的。性德在康熙十七年有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写道:“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茅屋建成后,性德又题写“花间草堂”匾额悬于门楣,还填词一阕《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开首即写道:“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这里说“闲飞闲宿”,飞出朱门,飞到人烟稀少的郊野,到玉泉山下去“闲宿”。性德在写给张纯修(见阳)的书简中,称此斋为“荒斋”。前信说“茅屋尚未营成,俟葺补已就,当竭诚邀驾作一日剧谈耳。”后来又致一信说:“道兄体中大好,或于一二日过荒斋一谈。”当时张纯阳正住在西山见阳山庄,到玉泉山下的茅斋来自然要近便些。性德还写有两首五言古诗《茅斋》,说:“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遽庐四五楹,花竹颇闲雅”,“闲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焉此栖迟,抱膝悠然吟。……夕阳下虞渊,寂莫还空林。清光复相照,片月西山岑”。这是建在凤城北郊的一处茅斋,是“遽庐”,即传舍、旅舍、别墅,不是什刹海畔相国府邸,相府怎能只有几间茅屋呢?这是一座“闲庭”,性德偶尔“栖迟”于此,当夕阳西下,月光洒满西山,空空的林塘一片寂静。在这种情境中,悠然自得,抱膝闲吟,完全摆脱了雀喧鸠闹的市井噪杂,这正是性德所向往的理想环境。这就是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建在京城西郊的一座小村庄附近,这里湖塘水清,稻田弥望,是北国的江南水乡。性德曾在西郊别墅为他的座师徐乾学送行。徐乾学是性德中试举人的座师,又曾授教于性德。后来徐乾学被劾引咎归里,性德送别老师时写了《秋日送徐健庵座主归江南四首》,其后又写一首《即日又赋》:“商飚猎猎帝城西,极目平沙草色齐。一夜霜青林叶下,五原秋迥塞鸿低。相将绿酒浮萸菊,莫向黄云听鼓鼙。此日登高兼送远,欲归还听玉骢嘶。”诗中细致地描写了西郊的景色,西风猎猎,沙草无际,霜染林叶,塞鸿低翔。性德就是在帝城的西郊既登高又送远,向他的老师敬酒后送别的。这说明他在西郊有住处,这住处应当就是渌水亭,送走座师那年渌水亭刚刚建成。
性德写有一首《渌水亭》诗:
夜色湖光两不分,
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
着个闲亭挂夕曛。
野色指稻田的景色,湖光指西湖即瓮山泊的风光,无边稻田和不尽湖光连成一片,很难从颜色上加以区分。这里的绿云、黄云也是对稻田和湖光色彩的状写。弘历在形容昆明湖畔的麦田时曾写过“黄云”:“宜旸更宜风,绿波酿黄云”;还曾用“绿香云”形容玉泉山下广阔的稻田。性德用“万顷”来写西郊的稻田,弘历将这里的稻田写成“百顷”、“千顷”,说“昆明湖堤外稻田不啻百顷”,“稻香 千顷”。性德的《渌水亭》诗正是抒写玉泉山下的村野风光,稻田和湖光的色彩连成一片很难区分,当稻禾翠绿时湖光也染成绿色,就像“万顷碧云”;当京西稻株穗黄熟时映照得湖水也是一片金黄,就像“万顷黄云”。这是多么真实生动的描写。这种景观只有在玉泉山下才能看到,在京城内什刹海岸边是不会有的,那里的小片稻田怎能用“万顷”来形容?渌水亭畔的景致分明是一幅真切的现实的“江村”图画,是湖畔的农村,而不是城内的朱门豪宅。正是在这山下湖畔的小村庄的夕曛中,有一座闲亭——渌水亭静静的立在那里。
玉泉山下有一条玉河,又称御河。玉河发源于玉泉山的玉泉、裂帛泉等山泉,东经出水闸流入瓮山泊(昆明湖)。渌水亭就在玉河岸边。朱彝尊有一首《临江仙和成容若兄寄秋夜词》,其结句为:“新词题就蜀笺红,雪儿催未付,先寄玉河东。”蔡升元的《挽词》中也写道:“一片玉河桥畔水,数声金井梧桐雨。……渌水亭边宾客散,乌衣巷口衰杨舞。”
玉泉山北峰山腰有一座山洞“楞伽洞”,洞内石窟里有多座石雕佛像。性德也会到佛洞内观览。性德的思想曾受到佛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他仕途迷茫,厌恶险象环生的现实世界时,便向往虚无的佛国世界,对《楞伽经》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有几分同感,佛国世界的图像可以使他得到暂时的慰借,摆脱无边的烦恼。正因为如此,他便以“楞伽山人”为号,还镌刻了“楞伽山人”、“楞伽”“楞伽真赏”几枚图章。纳兰研究专家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写道:“玉泉山有楞伽洞,地近渌水亭,性德取以为号。”梁佩兰为性德写有一首《挽诗》:“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舍利浮金掌,毘耶出化城。赏吟风月在,一碧万峰明。”纳兰性德“憧憬寂静空灵的境界,极力以恬适的笔调描写着超脱尘世的清凉世界”,他的《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写道:“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径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这阕长调借赏画表达了性德厌恶荣华富贵、充仕侍卫生涯,向往清心寡欲、远离尘嚣,要像西山老僧那样去生活。性德确实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影响,但还没达到崇信佛教的程度。他在世界观上还是尊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楞伽山人”的取名使我们看到了性德思想观念的复杂性。
纳兰性德在渌水亭与几位朋友饮酒赋诗,朱彝尊吟成一阕《台城路夏日同对岩、荪友、西溟、其年、舟次、见阳饮容若渌水亭》:“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沙吟到暝。”这阕词的前半,很清楚地写出了渌水亭在玉泉山下,旁边的环境就是玉泉山下的北国江南风光。裂帛湖位于玉泉山东南麓,《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泉山根碎石泉涌,去山不数武,裂帛湖也。泉迸湖底,状如裂帛,涣然合于湖。湖方数丈,水澄以鲜,漾沙金色。”裂帛湖水通过玉河流向远方,沙堤环绕着渌水亭别墅前的曲径。河湖岸边是成片碧绿的稻秧。皂荚,指纳兰氏祖茔所在的皂荚屯。从别墅往东跨过小桥,可以骑马到十几里外的皂荚屯。西湖藕花盛开,水鸟在青翠的荷叶丛中翻飞。那小小的渌水亭就端立在这翠螺青林和红花绿叶之间。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著书处,也是他与朋友们欢聚吟诗的地方,成为沟通满汉文人学士思想,促进满汉民族团结的场所。性德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写道:“清川华薄,恒寄兴于名流;彩筆瑶笺,每留情于胜赏。”又希望诸位文友各出机杼,吟成绝妙词章:“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无须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云尔。”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的父亲明珠和二弟揆叙都是康熙年间显赫的政治人物,发生过重要的影响。纳兰家族与海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居住生活在海淀,工作在海淀,死后埋葬在海淀。纳兰性德的祖父尼迓韩在顺治年间葬于上庄皂甲屯(皂荚屯),这里便成为纳兰家的祖茔。纳兰家族在海淀有多处居住的宅院:皂荚屯祖茔的“丙舍”明珠花园,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双榆树村的桑榆墅;在性德去世后,又修建了位于海淀镇的自怡园,明珠次子揆方在水磨村的宅园。
玉泉山下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书室和著书处,是他与诗朋文友雅集的场所。关于渌水亭座落的位置,清代著述中早有明确的记载。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子侍讲成德尝于此亭著《大易集义粹言》。”《宸桓识略》出版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作者吴长元久居京华,根据自己考察所及,并结合古籍和碑碣所载,经过考证核对才撰成此书。这是最早指明渌水亭所在位置的北京地方志书。他还明确指出,性德的《大易集义粹言》一书,即在渌水亭编著完成。同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戴璐所著《藤阴杂记》(嘉庆年间出版)中写道:“渌水亭为成容若著书处,在玉泉山下。”周寿昌《思益日札》也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为容若著书处。今访其遗址,亦无有知者。”说明渌水亭已毁坏无迹。如果亭在什刹海畔的明珠府邸,周氏为何还要到玉泉山下去探访渌水亭呢?其他如李富孙、张荫麟等人也持此说,即是说,在清代文字记载中,众人一致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还没有见到另持他说的明确记载,或不赞成此说的文字。因而这个结论应当是准确的可信的。
但是在1930年代,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中提出:“渌水亭确在什刹海”的观点,遂为很多论者所接受。但张文并未提供有力地否定“渌水亭在玉泉山下”的论据。
我认为,渌水亭是一座小亭,同时又是一座别墅的名称。吴长元写得很明确:渌水亭是“大学士明珠别墅”。朱彝尊在性德《祭文》中写道:“花间草堂,渌水之亭,有文有史,有图有经。”即在渌水亭别墅中,还有“花间草堂”。花间草堂是一座三楹的“茅斋”,建成于康熙十八年,是为了给顾贞观居住而修建的。性德在康熙十七年有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写道:“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茅屋建成后,性德又题写“花间草堂”匾额悬于门楣,还填词一阕《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开首即写道:“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这里说“闲飞闲宿”,飞出朱门,飞到人烟稀少的郊野,到玉泉山下去“闲宿”。性德在写给张纯修(见阳)的书简中,称此斋为“荒斋”。前信说“茅屋尚未营成,俟葺补已就,当竭诚邀驾作一日剧谈耳。”后来又致一信说:“道兄体中大好,或于一二日过荒斋一谈。”当时张纯阳正住在西山见阳山庄,到玉泉山下的茅斋来自然要近便些。性德还写有两首五言古诗《茅斋》,说:“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遽庐四五楹,花竹颇闲雅”,“闲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焉此栖迟,抱膝悠然吟。……夕阳下虞渊,寂莫还空林。清光复相照,片月西山岑”。这是建在凤城北郊的一处茅斋,是“遽庐”,即传舍、旅舍、别墅,不是什刹海畔相国府邸,相府怎能只有几间茅屋呢?这是一座“闲庭”,性德偶尔“栖迟”于此,当夕阳西下,月光洒满西山,空空的林塘一片寂静。在这种情境中,悠然自得,抱膝闲吟,完全摆脱了雀喧鸠闹的市井噪杂,这正是性德所向往的理想环境。这就是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建在京城西郊的一座小村庄附近,这里湖塘水清,稻田弥望,是北国的江南水乡。性德曾在西郊别墅为他的座师徐乾学送行。徐乾学是性德中试举人的座师,又曾授教于性德。后来徐乾学被劾引咎归里,性德送别老师时写了《秋日送徐健庵座主归江南四首》,其后又写一首《即日又赋》:“商飚猎猎帝城西,极目平沙草色齐。一夜霜青林叶下,五原秋迥塞鸿低。相将绿酒浮萸菊,莫向黄云听鼓鼙。此日登高兼送远,欲归还听玉骢嘶。”诗中细致地描写了西郊的景色,西风猎猎,沙草无际,霜染林叶,塞鸿低翔。性德就是在帝城的西郊既登高又送远,向他的老师敬酒后送别的。这说明他在西郊有住处,这住处应当就是渌水亭,送走座师那年渌水亭刚刚建成。
性德写有一首《渌水亭》诗:
夜色湖光两不分,
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
着个闲亭挂夕曛。
野色指稻田的景色,湖光指西湖即瓮山泊的风光,无边稻田和不尽湖光连成一片,很难从颜色上加以区分。这里的绿云、黄云也是对稻田和湖光色彩的状写。弘历在形容昆明湖畔的麦田时曾写过“黄云”:“宜旸更宜风,绿波酿黄云”;还曾用“绿香云”形容玉泉山下广阔的稻田。性德用“万顷”来写西郊的稻田,弘历将这里的稻田写成“百顷”、“千顷”,说“昆明湖堤外稻田不啻百顷”,“稻香 千顷”。性德的《渌水亭》诗正是抒写玉泉山下的村野风光,稻田和湖光的色彩连成一片很难区分,当稻禾翠绿时湖光也染成绿色,就像“万顷碧云”;当京西稻株穗黄熟时映照得湖水也是一片金黄,就像“万顷黄云”。这是多么真实生动的描写。这种景观只有在玉泉山下才能看到,在京城内什刹海岸边是不会有的,那里的小片稻田怎能用“万顷”来形容?渌水亭畔的景致分明是一幅真切的现实的“江村”图画,是湖畔的农村,而不是城内的朱门豪宅。正是在这山下湖畔的小村庄的夕曛中,有一座闲亭——渌水亭静静的立在那里。
玉泉山下有一条玉河,又称御河。玉河发源于玉泉山的玉泉、裂帛泉等山泉,东经出水闸流入瓮山泊(昆明湖)。渌水亭就在玉河岸边。朱彝尊有一首《临江仙和成容若兄寄秋夜词》,其结句为:“新词题就蜀笺红,雪儿催未付,先寄玉河东。”蔡升元的《挽词》中也写道:“一片玉河桥畔水,数声金井梧桐雨。……渌水亭边宾客散,乌衣巷口衰杨舞。”
玉泉山北峰山腰有一座山洞“楞伽洞”,洞内石窟里有多座石雕佛像。性德也会到佛洞内观览。性德的思想曾受到佛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他仕途迷茫,厌恶险象环生的现实世界时,便向往虚无的佛国世界,对《楞伽经》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有几分同感,佛国世界的图像可以使他得到暂时的慰借,摆脱无边的烦恼。正因为如此,他便以“楞伽山人”为号,还镌刻了“楞伽山人”、“楞伽”“楞伽真赏”几枚图章。纳兰研究专家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写道:“玉泉山有楞伽洞,地近渌水亭,性德取以为号。”梁佩兰为性德写有一首《挽诗》:“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舍利浮金掌,毘耶出化城。赏吟风月在,一碧万峰明。”纳兰性德“憧憬寂静空灵的境界,极力以恬适的笔调描写着超脱尘世的清凉世界”,他的《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写道:“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径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这阕长调借赏画表达了性德厌恶荣华富贵、充仕侍卫生涯,向往清心寡欲、远离尘嚣,要像西山老僧那样去生活。性德确实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影响,但还没达到崇信佛教的程度。他在世界观上还是尊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楞伽山人”的取名使我们看到了性德思想观念的复杂性。
纳兰性德在渌水亭与几位朋友饮酒赋诗,朱彝尊吟成一阕《台城路夏日同对岩、荪友、西溟、其年、舟次、见阳饮容若渌水亭》:“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沙吟到暝。”这阕词的前半,很清楚地写出了渌水亭在玉泉山下,旁边的环境就是玉泉山下的北国江南风光。裂帛湖位于玉泉山东南麓,《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泉山根碎石泉涌,去山不数武,裂帛湖也。泉迸湖底,状如裂帛,涣然合于湖。湖方数丈,水澄以鲜,漾沙金色。”裂帛湖水通过玉河流向远方,沙堤环绕着渌水亭别墅前的曲径。河湖岸边是成片碧绿的稻秧。皂荚,指纳兰氏祖茔所在的皂荚屯。从别墅往东跨过小桥,可以骑马到十几里外的皂荚屯。西湖藕花盛开,水鸟在青翠的荷叶丛中翻飞。那小小的渌水亭就端立在这翠螺青林和红花绿叶之间。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著书处,也是他与朋友们欢聚吟诗的地方,成为沟通满汉文人学士思想,促进满汉民族团结的场所。性德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写道:“清川华薄,恒寄兴于名流;彩筆瑶笺,每留情于胜赏。”又希望诸位文友各出机杼,吟成绝妙词章:“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无须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