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1946年,西班牙国内技术工人大量短缺。为应付这一困境,时任西班牙青年组织总干事何塞·奥拉索萌生了以职业技能竞赛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想法。于是,1947年,西班牙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随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创立了世界技能组织的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并在西班牙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技能大赛。起初,赛事规模不大,只有来自两国的12名青年参加。随后,不少国家纷纷加入,赛事规模日益壮大。时至今日,已发展为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比赛项目共有6大类: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共46个竞赛项目。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22岁,制造团队挑战赛、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布线和飞机维修这4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选手年龄限制为25岁。
迄今为止,世界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44届。中国首次参加是在2011年10月4日,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员工裴先峰获得了焊接项目银牌。
2017年当地时间10月19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继2015年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中国代表团表现十分出色,参加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取得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最好成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金牌获得者通报表扬,每人奖励人民币30万元,并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
此前参赛,虽有获得银牌及金牌,但数量上仍与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不太相称。其中既有不熟悉比赛规则的因素,也反映出我国技能水平的差距。“重速度胜于重质量”,这种状况存在于许多制造业企业,甚至在我国的一些技能比赛中都以此为准则。世界技能大赛强调的恰恰是“质量第一”,不追求速度有多快,而是要在零误差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质量。
这一次,在大赛六大类项目中,我国全部有金牌入账,体现出相对全面均衡的职业技能竞技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担当与朝气。这背后也有举国力量的付出。为了提
高我国选手的竞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共建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为我国参与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不仅有专门的选手心理训练模式研究,还有对大赛技术文件、评测策略及规则变动、竞赛组织管理、培训指导的研究。而90后技工们的刻苦训练,不负这美好时代。
截至2016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20%左右,高技能人才更是仅占就业人员6%左右。同时,技能人才分布领域不均。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的42枚奖牌中,有40枚出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参赛的52名中国选手中,有21名广东工匠,并最终取得了5枚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的好成绩,奖牌总数占全国一半。
广东选手惊艳世界技能大赛的背后,是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技能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带来的强大支撑。广东省拥有156所技工院校,在校生57.1万人,约占全国的1/5,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约10.7万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技工院校毕业生一次稳定就业率98%以上,月工资最高9000元以上。
何以如此?广东省技工教育坚持“校企合作、产业导向”,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机统一。以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2金、 2银、 1铜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多年来,学院一直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机电工控、精密制造等3个“校企双制”示范园,确保学生能学到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与企业对接,与生产对接,与高端技术对接,以及与世界先进企业的紧密合作,让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同步。
十几年前,技术教育在广东被弃若敝屣,现今却如日中天,每年3月就有企业挤进各大技工学校“抢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张志斌获得第44届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的金牌,他的哥哥张志坤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当兄弟俩“一门双金” 获奖的消息被广泛报道时,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技师学院。这预示着技工教育未来将蓬勃发展,“工匠”的社会地位也将日益提高。
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的上海,此次共有6名选手参赛,潘沈涵和杨山巍分别获得花艺和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近年来,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技能人才总数已超100万。从趋势看,上海的高技能人才主体趋于高学历化,2016年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超过四成。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上,上海以培养基地为重要载体,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理念,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搭建世赛选手培养服务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世界标准的接轨。目前,上海有8家培养基地承担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集训选拔、赛项组织等重任,为全力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201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发布了《關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是全国22个试点之一。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内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校合作开展的“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未来,上海谋划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评价、表彰、激励和竞赛等若干专项行动计划,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模式,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力争使上海成为全国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充分利用筹办第46届世赛的契机,掀起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潮。
作为工业大省的辽宁,拥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支技能队伍是辽宁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主力军的后备力量也是来自各大技术院校的学生。铁岭技师学院的王强就曾与第44届技能大赛擦肩而过。他与山东选手袁强争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入场券时惜败,而袁强最终不负众望,经过4天22小时的奋力拼搏,战胜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勇夺工业控制项目金牌。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铁岭技师学院也是袁强的福地,这里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世赛国家集训主基地,为选手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培训安排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可见,辽宁的技术院校同样具备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环境和能力,而培养技能人才的广泛性和适应性仍需努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已达1.65亿人,但技能人才的素质、规模、结构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我们正需要这样的社会氛围——以“技能界奥林匹克”的形式,让优秀的技工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全社会为匠心之美而点赞。
我们要努力造就技能型劳动者大军,而只有解决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才能让广大技能人才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随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创立了世界技能组织的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并在西班牙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技能大赛。起初,赛事规模不大,只有来自两国的12名青年参加。随后,不少国家纷纷加入,赛事规模日益壮大。时至今日,已发展为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比赛项目共有6大类: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共46个竞赛项目。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22岁,制造团队挑战赛、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布线和飞机维修这4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选手年龄限制为25岁。
迄今为止,世界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44届。中国首次参加是在2011年10月4日,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员工裴先峰获得了焊接项目银牌。
2017年当地时间10月19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继2015年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中国代表团表现十分出色,参加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取得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最好成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金牌获得者通报表扬,每人奖励人民币30万元,并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
此前参赛,虽有获得银牌及金牌,但数量上仍与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不太相称。其中既有不熟悉比赛规则的因素,也反映出我国技能水平的差距。“重速度胜于重质量”,这种状况存在于许多制造业企业,甚至在我国的一些技能比赛中都以此为准则。世界技能大赛强调的恰恰是“质量第一”,不追求速度有多快,而是要在零误差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质量。
这一次,在大赛六大类项目中,我国全部有金牌入账,体现出相对全面均衡的职业技能竞技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担当与朝气。这背后也有举国力量的付出。为了提
高我国选手的竞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共建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为我国参与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不仅有专门的选手心理训练模式研究,还有对大赛技术文件、评测策略及规则变动、竞赛组织管理、培训指导的研究。而90后技工们的刻苦训练,不负这美好时代。
截至2016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20%左右,高技能人才更是仅占就业人员6%左右。同时,技能人才分布领域不均。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的42枚奖牌中,有40枚出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参赛的52名中国选手中,有21名广东工匠,并最终取得了5枚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的好成绩,奖牌总数占全国一半。
广东选手惊艳世界技能大赛的背后,是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技能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带来的强大支撑。广东省拥有156所技工院校,在校生57.1万人,约占全国的1/5,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约10.7万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技工院校毕业生一次稳定就业率98%以上,月工资最高9000元以上。
何以如此?广东省技工教育坚持“校企合作、产业导向”,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机统一。以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2金、 2银、 1铜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多年来,学院一直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机电工控、精密制造等3个“校企双制”示范园,确保学生能学到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与企业对接,与生产对接,与高端技术对接,以及与世界先进企业的紧密合作,让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同步。
十几年前,技术教育在广东被弃若敝屣,现今却如日中天,每年3月就有企业挤进各大技工学校“抢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张志斌获得第44届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的金牌,他的哥哥张志坤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当兄弟俩“一门双金” 获奖的消息被广泛报道时,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技师学院。这预示着技工教育未来将蓬勃发展,“工匠”的社会地位也将日益提高。
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的上海,此次共有6名选手参赛,潘沈涵和杨山巍分别获得花艺和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近年来,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技能人才总数已超100万。从趋势看,上海的高技能人才主体趋于高学历化,2016年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超过四成。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上,上海以培养基地为重要载体,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理念,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搭建世赛选手培养服务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世界标准的接轨。目前,上海有8家培养基地承担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集训选拔、赛项组织等重任,为全力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201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发布了《關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是全国22个试点之一。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内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校合作开展的“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未来,上海谋划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评价、表彰、激励和竞赛等若干专项行动计划,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模式,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力争使上海成为全国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充分利用筹办第46届世赛的契机,掀起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潮。
作为工业大省的辽宁,拥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支技能队伍是辽宁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主力军的后备力量也是来自各大技术院校的学生。铁岭技师学院的王强就曾与第44届技能大赛擦肩而过。他与山东选手袁强争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入场券时惜败,而袁强最终不负众望,经过4天22小时的奋力拼搏,战胜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勇夺工业控制项目金牌。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铁岭技师学院也是袁强的福地,这里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世赛国家集训主基地,为选手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培训安排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可见,辽宁的技术院校同样具备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环境和能力,而培养技能人才的广泛性和适应性仍需努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已达1.65亿人,但技能人才的素质、规模、结构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我们正需要这样的社会氛围——以“技能界奥林匹克”的形式,让优秀的技工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全社会为匠心之美而点赞。
我们要努力造就技能型劳动者大军,而只有解决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才能让广大技能人才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