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创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社会发展,顺应当今世界潮流,由理论到实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又一重大举措。创新发展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资源,是全党、全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尊重规律,打造一支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蔚然成风的创新社会环境,形成人人尊重创新、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创新 发展 马克思理论 时代价值 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19-02
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历史意义
发展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思想。客观地讲,发展理论成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发展”“发展的概念”却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大兴于世的。较为原始的“发展”概念即是“增长”的意思,而又与“进步”被视为等同的概念,后来又被赋予了“文明”之意。这在圣西门、斯宾塞和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有表述。
尽管马克思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但他用唯物史观所阐述的发展理论,确为“创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全面体现;其二,创新发展的重点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科技的创新;其三,创新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状态。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存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正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
面对这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历史特点,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因此,创新发展也就成了优先而又必然的选择。
创新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数千年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一个国家能够发展强大,所凭借的也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近代史上,我国之所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就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与闭关锁国,没有充分认识和跟上由西方国家首先兴起的工业化潮流,其历史教训不可不谓惨痛。这正如一位大科学家所说的:“何以解忧,唯有创新!”
创新在诸多推动发展要素中,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动能,首先体现在发展集中点和着力点的整体效应上。近些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改革和创新是统一的整体,改革是创新的外在表现,创新是改革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因此,创新是推动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动能。创新对于推动发展的动能来说,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全要素、全方位、全角度,选择和确定改革的发力点,从而实现创新的整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理论、体制、科技、文化、环境等诸方面。思想创新是关键,理论创新是先导,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核心、文化创新是支撑,环境创新是基础。只有综合全方位整体发力,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积极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和体现。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新常态”下做到质量和速度健康发展的理性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常态,到非常态,然后到新常态的过程。在新常态下,创新对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都将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我国经济发展,从2012年开始告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GDP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年均7%左右的根本性转换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被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消费、净出口均是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货币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富集程度为依托的,这些生产要素的支撑能力一经衰减,GDP的增长速度必然滑坡。
用创新发展取代传统发展,势必成为发展的新主题。创新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以综合性的创新集中发力,大幅度地降低生产要素的各种物耗,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跨越。创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来说,就是通过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诸如社会知识积累总量的大力增强、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科学发明的大量涌现、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新兴生产技术的加速应用等,转换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虽然资源的开发、资本的投放、消费的拉动、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等,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都是在创新引领下较高层次的驱动。这是因为,创新既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还能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聚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效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效益最优化、最大化。 创新发展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根本能力之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强弱与高低。只有创新才能逐步摆脱以技术引进、模仿为主体的落后生产局面,实现拥有较多独特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以此来不断推动生产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新产品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并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以此带动全面创新,这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推动我国尽快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带来勃勃生机。经过坚持不懈、艰苦卓绝地创新努力,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必将从追随,进入“跟踪、并行、领跑”三者俱有的新阶段。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取决于,创新发展理念能否在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华民族沃土上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创新”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实践活动
我们党是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成熟的执政党。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必将组织和动员全党、全社会投入到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
创新发展既然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那么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地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以及思维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其中包含着诸规律本质内在的联系。创新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发展”,发展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没有发展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这种发展必须是健康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是要带动发展诸要素协调并进的;创新发展,是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创新发展,是要面对和把握好国际社会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创新发展,是要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发展成果的。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内在规律的探索、认识和把握,才能使对创新发展由初步认识的“自然王国”,跨越到获得自由的“自由王国”,从而减少主观盲动性。对于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实体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承载,致力在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上搞突破,使社会经济生产组织切实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创新以及成果应用的科技创新主导力量。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忠告,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客观规律惩罚的现实需要。
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且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随着创新发展的深入,创新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创新发展竞争的激烈,人才的竞争也会越发激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上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创新型人才,既包括重要科技领域中的顶尖级人才,也包括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丰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包括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才等等。创新型人才群体的形成,必须大力创新社会人才体制。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水平,筑牢人才成长的基础。从基础教育抓起,使教育体制更好地与创新发展,乃至创建创新型社会相适应。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积极创造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因材施用、发挥才智的有利条件。
创新发展既然是全党、全社会的实践活动,那么致力打造蔚然成风的创新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应该打造遵循市场规律的智慧政府。市场规律能够完成的功能,也就是“市场灵力”充分健康起作用的,政府就不应强行干预。在市场失灵、缺位的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强势补位,使市场规律功能和政府职能相得益彰。创新发展必须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作保障,在此方面我们国家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些不够健全的还应继续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假如不能严肃地保护知识产权,不能严厉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严密地管理创新资金资本的投放使用,不能严格地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劳动权益,等等,那么创新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升创新发展的文化意识。人们对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往往局限于器物层面的认识,仅仅注重科技创新的技术化、应用化、实用化以及工具化等,忽略了科技创新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任何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不仅会对生产力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而且也必然对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文化建设又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一个不善于积累、涵养、保护、创造先进文化的民族,是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精神动力的。创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法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措施,形成人人尊重创新、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创新 发展 马克思理论 时代价值 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19-02
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历史意义
发展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思想。客观地讲,发展理论成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发展”“发展的概念”却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大兴于世的。较为原始的“发展”概念即是“增长”的意思,而又与“进步”被视为等同的概念,后来又被赋予了“文明”之意。这在圣西门、斯宾塞和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有表述。
尽管马克思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但他用唯物史观所阐述的发展理论,确为“创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全面体现;其二,创新发展的重点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科技的创新;其三,创新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状态。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存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正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
面对这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历史特点,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因此,创新发展也就成了优先而又必然的选择。
创新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数千年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一个国家能够发展强大,所凭借的也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近代史上,我国之所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就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与闭关锁国,没有充分认识和跟上由西方国家首先兴起的工业化潮流,其历史教训不可不谓惨痛。这正如一位大科学家所说的:“何以解忧,唯有创新!”
创新在诸多推动发展要素中,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动能,首先体现在发展集中点和着力点的整体效应上。近些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改革和创新是统一的整体,改革是创新的外在表现,创新是改革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因此,创新是推动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动能。创新对于推动发展的动能来说,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全要素、全方位、全角度,选择和确定改革的发力点,从而实现创新的整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理论、体制、科技、文化、环境等诸方面。思想创新是关键,理论创新是先导,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核心、文化创新是支撑,环境创新是基础。只有综合全方位整体发力,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积极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和体现。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新常态”下做到质量和速度健康发展的理性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常态,到非常态,然后到新常态的过程。在新常态下,创新对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都将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我国经济发展,从2012年开始告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GDP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年均7%左右的根本性转换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被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消费、净出口均是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货币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富集程度为依托的,这些生产要素的支撑能力一经衰减,GDP的增长速度必然滑坡。
用创新发展取代传统发展,势必成为发展的新主题。创新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以综合性的创新集中发力,大幅度地降低生产要素的各种物耗,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跨越。创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来说,就是通过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诸如社会知识积累总量的大力增强、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科学发明的大量涌现、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新兴生产技术的加速应用等,转换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虽然资源的开发、资本的投放、消费的拉动、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等,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都是在创新引领下较高层次的驱动。这是因为,创新既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还能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聚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效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效益最优化、最大化。 创新发展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根本能力之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强弱与高低。只有创新才能逐步摆脱以技术引进、模仿为主体的落后生产局面,实现拥有较多独特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以此来不断推动生产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新产品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并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以此带动全面创新,这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推动我国尽快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带来勃勃生机。经过坚持不懈、艰苦卓绝地创新努力,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必将从追随,进入“跟踪、并行、领跑”三者俱有的新阶段。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取决于,创新发展理念能否在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华民族沃土上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创新”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实践活动
我们党是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成熟的执政党。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必将组织和动员全党、全社会投入到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
创新发展既然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那么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地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以及思维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其中包含着诸规律本质内在的联系。创新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发展”,发展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没有发展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这种发展必须是健康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是要带动发展诸要素协调并进的;创新发展,是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创新发展,是要面对和把握好国际社会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创新发展,是要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发展成果的。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内在规律的探索、认识和把握,才能使对创新发展由初步认识的“自然王国”,跨越到获得自由的“自由王国”,从而减少主观盲动性。对于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实体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承载,致力在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上搞突破,使社会经济生产组织切实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创新以及成果应用的科技创新主导力量。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忠告,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客观规律惩罚的现实需要。
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且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随着创新发展的深入,创新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创新发展竞争的激烈,人才的竞争也会越发激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上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创新型人才,既包括重要科技领域中的顶尖级人才,也包括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丰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包括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才等等。创新型人才群体的形成,必须大力创新社会人才体制。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水平,筑牢人才成长的基础。从基础教育抓起,使教育体制更好地与创新发展,乃至创建创新型社会相适应。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积极创造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因材施用、发挥才智的有利条件。
创新发展既然是全党、全社会的实践活动,那么致力打造蔚然成风的创新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应该打造遵循市场规律的智慧政府。市场规律能够完成的功能,也就是“市场灵力”充分健康起作用的,政府就不应强行干预。在市场失灵、缺位的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强势补位,使市场规律功能和政府职能相得益彰。创新发展必须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作保障,在此方面我们国家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些不够健全的还应继续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假如不能严肃地保护知识产权,不能严厉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严密地管理创新资金资本的投放使用,不能严格地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劳动权益,等等,那么创新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升创新发展的文化意识。人们对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往往局限于器物层面的认识,仅仅注重科技创新的技术化、应用化、实用化以及工具化等,忽略了科技创新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任何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不仅会对生产力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而且也必然对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文化建设又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一个不善于积累、涵养、保护、创造先进文化的民族,是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精神动力的。创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法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措施,形成人人尊重创新、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