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 :今日湖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cg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家庭、学校、社会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生理方面:未成年人处于生理机能迅速发育期,内分泌旺盛,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他们精力过剩与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低弱之间的矛盾;加之未成年时期,他们世界观不稳定,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责任感,从而导致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哥们义气等形形色色的诱惑极易使他们产生抢劫、盗窃、强奸、故意伤害等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2、心理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未成年人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期却明显滞后。在物质化和信息化都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面临的种种困惑,无法合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于是在渴望交流却又自我封闭的过程中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又导致他们容易受暗示而模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就接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亚文化的影响,称兄道弟、拉帮结派,稀里糊涂就加入犯罪团伙走向了犯罪道路。
  3、家庭方面:家庭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4、学校方面: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出现缺陷和失误,使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从而造成他们道德和法制观念淡漠,在紧张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双重压力下,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5、社会方面:社会上不良文化泛滥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健全帮教和管理机构,正确对待违法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均不成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社会上应建立相应的帮教机构,耐心细致地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措施,形成政府、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忌带着“有色眼镜”对待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作为借鉴外国刑罚实践而移植过来的非监禁罚活动,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环境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视野中有着广泛的适用空间。立足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的基点,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更应该从源头入手,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治理。社区矫正表面上是促使未成年人改恶迁善、回归社会,实质上是从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和重新人格化的重塑,使未成年人在开放或半开放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从而对犯罪原因产生的机理进行清理和排除,使未成年人避免被放逐于比普通社会条件更为恶劣的环境(监狱)之后再返回主流社会时必然面临的艰难窘境。
  2003年7月,“两高两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社区矫正正式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翻开了新的一页。但目前社区矫正的使用范围大多限于刑罚的框架内,笔者认为这一范围有待扩大。从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终极目的来说,应该把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全部囊括其中,构建从违法到犯罪行为一体化的未成年人矫正体系。同时,在实体法上逐步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顺应刑罚轻缓化的潮流,完善对未成年人的批捕条件和标准,严格对未成年人的起诉制度,试行未成年人前科刑消灭制度,通过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定持续开展,使得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不但有理论支持,而且有实践动力,通过理论的合理性指导达到实践的鲜活。
  规范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制度
  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适用不起诉制度是基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可塑性,通过法律与社会的综合力量,达到矫治目的的一种理性选择。但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条件、范围及结果都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虽然学术界也探讨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暂缓起诉等问题,也因无相关的法律支持,而难以操作。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并细化法律规定,切实从源头上重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完善办案考评体系,从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实践出发,改变不适当的控制不起诉率的做法,保证依法正确适用不起诉,实现办案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统一。第三,完善不起诉后的帮教措施。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后,还应发挥自身优势,对这些未成年人实行帮教,敦促有关部门安排好他们的学业或工作,解除各方后顾之忧,彻底消除社会隐患。
  (王海容单位:泸州医学院法学系;刘贝萍单位: 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
其他文献
《刑事诉讼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案例教学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并且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案例
很多人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如书本、食品、日用品等。但在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其他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
年轻人偶尔摔个跟头,不算大事儿,可老年人一旦摔了跟头,不但可能造成脑部受伤、骨折等严重外伤,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雨雪天摔倒几率大增  每逢雨雪天气,医院骨科接诊量都会增加。人们冬季都穿得厚重,降低了身体的灵活性;加之道路湿滑,更增加了滑倒的风险,导致摔跟头的几率大增。摔倒最可能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严重。30%的患者能恢复到先前的移动水平,50%会丧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理念的提出以及对两者互相关系的阐述,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古今中外关于法治和德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中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不少的思想家、政治家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是体现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水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和推进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这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中国的30年间,其成功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国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特别是其独特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德国的“双元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 最初被译为“双轨制”。1983年,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合作开办了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成为 “双元制”在中国试验的开端。德国“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