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诸老师完全可以有更安全的教学路径:明确列与行,告知相应的顺序与方向,继而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然而,她放弃了,且选择了一条远比上述路径更开放、更充满挑战、拥有更多不确定性的教学路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磕磕绊绊的学习道路上,我们跟随学生的脚步,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探险”。或许,这一路走来,真的不那么轻松。然而,当我们最终到达目的地,回首走过的路,会发现,原来数学学习真的不只有阳光大道那一条路。
一、让问题开放,还原真实思维路径
明明是一种规定性内容,诸老师仍然不想放弃“让学生自我建构的尝试”,她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一定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自主建构起来的。也只有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哪怕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清晰,但一定是有温度,是烙上个人思维印记的,也是真正有意义的。于是,课始,我们便看到了诸老师极为开放的问题设计:“你能用简洁的方法准确地描述出树懒扮演者的位置吗?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正如诸老师所预期的那样,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上路,呈现出的思维结果也各有侧重。她没有回避任何一组学生的作品,甚至选择把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黑板上,供大家观察思考。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而言,这样选择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面对这些并不“完美”的答案,诸老师选择了先求同后求异的两度比较:“仔细观察,这几个小组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一问,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各不相同的结果中聚焦起来——貌似各不相同的答案都蕴含4和3这两个数!为什么都需要这两个数?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缺一个数行吗?求同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列数和行数。到此,数对虽未出现,但已是呼之欲出了。两个反例的呈现,又一次让学生的思维聚焦: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数?思维由此开始向纵深切入,方向问题在这样的求异比较中得到了彰显。至此,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几大核心要素——列数、行数、顺序、方向等,都在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质疑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得以一一建构。可以说,恰是开放的问题呈现,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经验与思维线索展开学习,而最终殊途同归。
二、让错误呈现,直面真实思维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观与儿童观。在诸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面对错误,她不仅不回避、不担忧,甚至有时候,她还试图给学生创造出错的机会。面对真实的“教室环境”,究竟该如何确定学生的位置?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执。有人认为应该从自己的视角来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老师的视角观察。事实上,这本是一句话的事情,教师提前规定并作出说明,争论便不复存在。然而,诸老师选择让学生真实的思维暴露出来。事实证明,正因如此,学生才有机会更真实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发表各自的见解,相应的认识难点就在针对错误的碰撞与交流中得以突破与化解。
三、让资源丰富,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笛卡尔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堂“标配”,大家通常都能想到。但是,“我们中国人是这么表示位置的,其他国家又是怎样表示的呢?”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所有学生甚至听课教师的兴趣。不同国家不同表示方法的呈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国家不同表示方法的比较,让大家对“数对”有了一种超越性认识——原来,用两个数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不是我国所独有;原来,数学内容还可以超越国界,成为全球人民的共识;原来,数学真的是一种国际语言,没有边界。丰富资源的拓展与呈现,效果大致就在这里了。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一、让问题开放,还原真实思维路径
明明是一种规定性内容,诸老师仍然不想放弃“让学生自我建构的尝试”,她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一定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自主建构起来的。也只有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哪怕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清晰,但一定是有温度,是烙上个人思维印记的,也是真正有意义的。于是,课始,我们便看到了诸老师极为开放的问题设计:“你能用简洁的方法准确地描述出树懒扮演者的位置吗?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正如诸老师所预期的那样,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上路,呈现出的思维结果也各有侧重。她没有回避任何一组学生的作品,甚至选择把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黑板上,供大家观察思考。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而言,这样选择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面对这些并不“完美”的答案,诸老师选择了先求同后求异的两度比较:“仔细观察,这几个小组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一问,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各不相同的结果中聚焦起来——貌似各不相同的答案都蕴含4和3这两个数!为什么都需要这两个数?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缺一个数行吗?求同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列数和行数。到此,数对虽未出现,但已是呼之欲出了。两个反例的呈现,又一次让学生的思维聚焦: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数?思维由此开始向纵深切入,方向问题在这样的求异比较中得到了彰显。至此,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几大核心要素——列数、行数、顺序、方向等,都在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质疑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得以一一建构。可以说,恰是开放的问题呈现,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经验与思维线索展开学习,而最终殊途同归。
二、让错误呈现,直面真实思维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观与儿童观。在诸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面对错误,她不仅不回避、不担忧,甚至有时候,她还试图给学生创造出错的机会。面对真实的“教室环境”,究竟该如何确定学生的位置?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执。有人认为应该从自己的视角来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老师的视角观察。事实上,这本是一句话的事情,教师提前规定并作出说明,争论便不复存在。然而,诸老师选择让学生真实的思维暴露出来。事实证明,正因如此,学生才有机会更真实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发表各自的见解,相应的认识难点就在针对错误的碰撞与交流中得以突破与化解。
三、让资源丰富,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笛卡尔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堂“标配”,大家通常都能想到。但是,“我们中国人是这么表示位置的,其他国家又是怎样表示的呢?”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所有学生甚至听课教师的兴趣。不同国家不同表示方法的呈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国家不同表示方法的比较,让大家对“数对”有了一种超越性认识——原来,用两个数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不是我国所独有;原来,数学内容还可以超越国界,成为全球人民的共识;原来,数学真的是一种国际语言,没有边界。丰富资源的拓展与呈现,效果大致就在这里了。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