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容易“出问题”的学生。初为人师时,我每天都疲于应付频发的各种状况,就连深更半夜也会接到学生或学校的电话。那时,凭着坚定的信念,我认为只要自己真心爱学生,就一定能够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人成才。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后的日子里,该发生和不该发生的事情仍然是一件也不少。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不知疲惫的老母鸡,悉心照料着小鸡,给它们温暖、喂它们食物,却看不到它们的羽翼变得丰满。这恐怕是每个“老母鸡”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于是,我高涨的热情开始变得低落,甚至产生了对选择这一职业正确与否的质疑,感觉教育实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然,我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一本本教育刊物拿来了,比如《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一部部的经典著作也学习了,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等。每次我都认真地圈点,读时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那些看到的、以为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看到了、兴奋了、感动了,并没有真正学到。现在仔细想想,那些教育专著和刊物对我教育素养的积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看书时人在书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事在书外,所以,读书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后来,郑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50个名师工作室,我校的李迪老师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李迪老师选为助理。
同样是读书,到工作室后的读书和以往个人读书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很多老师都像我一样,读教育类书籍时,会抱着求实用的心理,恨不得马上从书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妙方。在工作室里我知道了,书要沉下心来读,而且要“啃读”,要走进书里,读到我们认同的内容时要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去思考、消化,这样理解才会深刻,才会真正获益。读书笔记不宜写对整本书的感悟,而是要有针对性,哪怕是对一句话的理解。比如我们在一起学习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主持人李迪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并告诉我们“啃读”时不仅要用心读,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她专门指出序言部分的“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句话,她说她认为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听后颇受启发。
现在,我明白了怎样去高效读书,怎样把读书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这就有效解决了我以前只读书但不见成效的问题。此外,我们制订了一个读书接力计划,工作室的每位教师都要在固定时间往QQ群里上传自己的读书心得,不能中断。这又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不管工作再忙,都不敢懈怠,都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写心得。每位成员都在群里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彼此滋养。
除了工作室的一些固定活动,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先后加入了李镇西思想研究河南工作室和李镇西思想研究室QQ群以及呱呱社区等一些全省乃至全国性网络研讨群体,不同的群定期针对一些教育案例来进行讨论。讨论是开放的、民主的,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令我眼界大开。在讨论中,大家的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促使每个人更加深入地思考,显示出强大的集体智慧。每次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讨论,往往要到两个半小时还不能结束。
有一次,在讨论一个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的案例时,刚开始大家都倾向于孩子一方,因为家长说话方式欠妥,甚至不太文明。但是,后来有老师提出不同观点,促使大家变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教育不能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纵然家长有不当之处,作为老师也要善于引导,要做理性的分析。后来,我们又延伸到家庭教育,以及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话题上。无形之中,话题已经更加深入。在这次研讨之后,再遇到此类问题时我都能轻松应对。
当然,在工作室里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在主持人的指导下,从班会课的内容、形式、设计,到班级文化的德育引导,我都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深深地知道,假如我是一棵小苗,是工作室的阳光在给我生长的营养。沐浴阳光,我一定会成长得更好、更茁壮。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后的日子里,该发生和不该发生的事情仍然是一件也不少。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不知疲惫的老母鸡,悉心照料着小鸡,给它们温暖、喂它们食物,却看不到它们的羽翼变得丰满。这恐怕是每个“老母鸡”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于是,我高涨的热情开始变得低落,甚至产生了对选择这一职业正确与否的质疑,感觉教育实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然,我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一本本教育刊物拿来了,比如《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一部部的经典著作也学习了,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等。每次我都认真地圈点,读时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那些看到的、以为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看到了、兴奋了、感动了,并没有真正学到。现在仔细想想,那些教育专著和刊物对我教育素养的积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看书时人在书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事在书外,所以,读书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后来,郑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50个名师工作室,我校的李迪老师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李迪老师选为助理。
同样是读书,到工作室后的读书和以往个人读书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很多老师都像我一样,读教育类书籍时,会抱着求实用的心理,恨不得马上从书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妙方。在工作室里我知道了,书要沉下心来读,而且要“啃读”,要走进书里,读到我们认同的内容时要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去思考、消化,这样理解才会深刻,才会真正获益。读书笔记不宜写对整本书的感悟,而是要有针对性,哪怕是对一句话的理解。比如我们在一起学习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主持人李迪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并告诉我们“啃读”时不仅要用心读,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她专门指出序言部分的“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句话,她说她认为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听后颇受启发。
现在,我明白了怎样去高效读书,怎样把读书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这就有效解决了我以前只读书但不见成效的问题。此外,我们制订了一个读书接力计划,工作室的每位教师都要在固定时间往QQ群里上传自己的读书心得,不能中断。这又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不管工作再忙,都不敢懈怠,都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写心得。每位成员都在群里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彼此滋养。
除了工作室的一些固定活动,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先后加入了李镇西思想研究河南工作室和李镇西思想研究室QQ群以及呱呱社区等一些全省乃至全国性网络研讨群体,不同的群定期针对一些教育案例来进行讨论。讨论是开放的、民主的,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令我眼界大开。在讨论中,大家的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促使每个人更加深入地思考,显示出强大的集体智慧。每次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讨论,往往要到两个半小时还不能结束。
有一次,在讨论一个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的案例时,刚开始大家都倾向于孩子一方,因为家长说话方式欠妥,甚至不太文明。但是,后来有老师提出不同观点,促使大家变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教育不能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纵然家长有不当之处,作为老师也要善于引导,要做理性的分析。后来,我们又延伸到家庭教育,以及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话题上。无形之中,话题已经更加深入。在这次研讨之后,再遇到此类问题时我都能轻松应对。
当然,在工作室里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在主持人的指导下,从班会课的内容、形式、设计,到班级文化的德育引导,我都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深深地知道,假如我是一棵小苗,是工作室的阳光在给我生长的营养。沐浴阳光,我一定会成长得更好、更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