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中学化学 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如,按教材上的方法制Fe(OH)2,得不到白色沉淀,为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氧气把Fe(OH)2氧化了。”怎么办?学生回答:“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除去溶液中的氧气。”经过讨论后,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方案1: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取10ml蒸馏水加热待用。
(2)取少量硫酸亚铁用2—3ml蒸馏水配成溶液。
(3)加入少量铁粉。
(4)加入一些植物油在所配溶液中。
(5)把毛细滴管的下端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挤出氢氧化钠溶液。
方案2:在A管前加一止水夹a,先打开止水夹a,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a。
结果,演示方案1时比较顺利,演示方案2时,在B中看不到沉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材方案的演示中不是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不到沉淀,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認为看不到白色沉淀的原因是稀硫酸过量,氢氧化钠不足,要看到白色沉淀,就必须保证A中稀硫酸适量、B中氢氧化钠过量。学生修改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最后,师生通过讨论比较得出方案1、方案2均可,但方案2更方便。
三、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中学教材安排的实验本来就不算多,而教师们却不自觉地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干脆以程式化的书面训练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可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也可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例如讲必修1“氯气的性质”,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索性的题目: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在确定此项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这样的探索模式:首先,应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是二者兼有,从而鉴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应物的微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物的微粒;其次,再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如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Cl2到Cl-”,可能存在Cl-;第三,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氯水酸碱性时,学生会发现指示剂变为红色又褪色,这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或强氧化性的物质,从而就可确定HClO的存在。学生在思考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就容易设计出鉴定的实验方案来。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从化学实验的整体来阐述的,从而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实际实验中应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总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中学化学 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如,按教材上的方法制Fe(OH)2,得不到白色沉淀,为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氧气把Fe(OH)2氧化了。”怎么办?学生回答:“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除去溶液中的氧气。”经过讨论后,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方案1: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取10ml蒸馏水加热待用。
(2)取少量硫酸亚铁用2—3ml蒸馏水配成溶液。
(3)加入少量铁粉。
(4)加入一些植物油在所配溶液中。
(5)把毛细滴管的下端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挤出氢氧化钠溶液。
方案2:在A管前加一止水夹a,先打开止水夹a,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a。
结果,演示方案1时比较顺利,演示方案2时,在B中看不到沉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材方案的演示中不是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不到沉淀,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認为看不到白色沉淀的原因是稀硫酸过量,氢氧化钠不足,要看到白色沉淀,就必须保证A中稀硫酸适量、B中氢氧化钠过量。学生修改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最后,师生通过讨论比较得出方案1、方案2均可,但方案2更方便。
三、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中学教材安排的实验本来就不算多,而教师们却不自觉地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干脆以程式化的书面训练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可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也可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例如讲必修1“氯气的性质”,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索性的题目: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在确定此项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这样的探索模式:首先,应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是二者兼有,从而鉴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应物的微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物的微粒;其次,再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如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Cl2到Cl-”,可能存在Cl-;第三,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氯水酸碱性时,学生会发现指示剂变为红色又褪色,这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或强氧化性的物质,从而就可确定HClO的存在。学生在思考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就容易设计出鉴定的实验方案来。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从化学实验的整体来阐述的,从而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实际实验中应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总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