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类“候鸟型企业”,它们有着先天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先发优势,从来不忌惮市场的竞争。
它们过于躁动,而难有坚守,它们不断地陷入“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跨界困境。
反复折腾中,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十六年了,人们仍然记得“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在这个不缺对手的豆奶市场里,维维豆奶依然能站住脚跟。
十六年过去,剔除收购来的白酒业务,以及即将出让的乳业公司,维维股份的市值仍然只有60亿~70亿元,与2000年上市时一度最高66亿元的市值基本一致。
但是这十六年,维维股份在业务上并没有“按兵不动”。不仅如此,维维股份一直十分积极地发展业务多元化,力求在主营业务以外有所发展。
只是这样积极地求变,似乎也只是原地踏步。
“金融危机创伤后遗症”
最初的维维股份还只是个卖豆奶粉的上市公司,业务单一。起初,维维股份绝对算是消费品行业的“高富帅”,因为豆奶市场这个品类几乎是维维股份一手开创出来的。1997年,维维豆奶销售额便达到13亿元。
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维维股份的营业收入从最高13亿元猛跌到1999年的9亿元左右,下跌幅度高达30%,这让维维股份的管理层危机意识猛增,感到迫切需要另一个主营业务增长点。
到2015年,一个多元化的“帝国”已经形成,一个涉及饮料、白酒、乳业、食用油、房地产、贸易、茶叶等行业的“大帝国”。
能够组建一个多元化、多产业的企业“帝国”,营收多元化,固然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多元化后的业务业绩却令人堪忧。维维股份的白酒业务在2015年的毛利率只有35.93%(业内平均毛利在50%以上)。被认为暴利的茶类毛利率也只有26.93%,植物蛋白饮料的毛利率只有14.45%,食用油则只有可怜的1.26%。
到了2016年,多元化的业务不但没有改善,大部分业务营收还在加速下滑。2016年上半年,维维股份白酒业务营收同比下滑27.03%,每年贡献5亿多元的植物蛋白饮料业务,营收同比下滑9.67%,食用面粉与食用油的业务同比下滑13.78%……
以上多项业务,虽然每年能为集团贡献几亿元的收入,但是在毛利率已极低的情况下,如果再扣除其他运营费用,那么大多数业务可能存在亏损。维维股份从高富帅变成了草根。
在维维股份众多的项目中,最值得关注就是乳业和酒业的两次尝试。
乳业:从源头开始的错误
2001年,维维股份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乳业。2002年收购珠江特区牛奶公司和新疆呼图壁怡然乳业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在呼图壁建起千头养牛场两个。同年,维维股份又投资1.6亿元成立西安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收购了西安乃至西北规模最大的万头奶牛场。
同年,维维股份组建新疆维维天山雪乳业有限公司,开始用“天山雪”这个品牌,在乳业开疆拓土。2002年,乳业已脱离军阀混战的乱局,当时的龙头老大已是伊利股份,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0亿元,而蒙牛乳业的年销售额也达到了21亿元。
内蒙古好的奶源当时已经都被伊利和蒙牛占据了,维维股份只能把奶源放在西北地区。这是维维股份在选择奶源时犯的一个重大错误。
乳制品对保质期的要求极高,将奶源地放在物流并不发达的西北地区,而中高端牛奶的主要消费群体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伊利、蒙牛相比,维维股份的乳业运营成本极高,因此造成其乳制品毛利率低,常年保持在10%上下。
此外,乳业对于维维股份之前做的豆奶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行业。牛奶行业和豆奶行业的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以及消费人群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渠道也千差万别。
到了2005年,随着整个乳制品行业进入寒冬期,维维股份的乳制品业务萎靡不振,投入产出失衡。此后,维维股份的乳制品业务逐年萎缩。到今年,维维股份终于选择了放弃乳制品业务。
酒业:站在风口都飞不起来
2002-2012年是所谓的白酒行业黄金十年,这十年间的酒水行业几近疯狂。
2006年11月16日,维维股份投入1.16亿元控股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沟酒业”),宣布进军酒行业。三年后,维维股份以3.98亿元把双沟酒业转手卖给了宿迁市国丰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不到三年的时间,超过3倍的投资回报,让维维股份感觉找到了多元化的方向。接下来,维维股份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白酒布局,大有在白酒行业闯出第二个“维维”的气势。
2009年,花费3.48亿元收购了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51%股权。2012年,出资3.57亿元收购了新贵州醇酒厂。
根据维维股份2015年年报披露,枝江酒业的年收入下降至10.65亿元人民币,这已经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下滑。贵州醇更惨,收购后的贵州醇经营业绩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2015年营业收入与收购前的2011年相比,已经下滑了30%。
维维股份涉足白酒行业时机非常好,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叫“抓住了风口”,但为什么却没有飞起来?
第一,白酒行业正发生着消费升级。这一年来,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以一天一个价的速度火箭上蹿,泸州老窖甚至在今年11月就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为了给明年涨价做铺垫,一度向代理商停供……
白酒行业高端消费升级的趋势已非常明显。然而,维维股份显然没有赶上这一拨白酒行业消费升级的风口,全线产品定位中低端。早在几年前,就有行业人士指出,白酒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酱香型高度白酒正逐渐走俏。但这并没有引起维维股份警觉,仍以低度浓香型白酒为代表的贵州醇主打市场,结果一步步变成了低端白酒的代名词。同样,双沟酒业的主力产品,珍宝坊系列也多集中于100元左右价位。 由于白酒行业的消费升级,以及管理团队的决策失误,维维股份的白酒业务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第二,维维股份在酒水业务上仍然延用自身的销售渠道,虽然维维股份具有很强的销售渠道,但是豆奶粉的销售渠道与白酒的销售渠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不是将白酒简单地放入原来豆奶粉的渠道中销售那么简单。
从2006年第一次收购双沟酒业开始,维维股份涉足白酒行业已达十年之久。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维维股份赶上了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酿的却是一杯苦酒。
全产业链的想象
今年,维维股份又提出了“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战略。所谓的“大食品”,正是维维股份这些年不断多元化的业务领域,包括豆粉、零食、乳饮、白酒、茶等产品。
大农业与大粮食,是要做大粮食收储和贸易。在河南、黑龙江等几个农业大省,维维股份采用了“公司加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拓宽大豆、高粱、小麦、稻谷、杂粮等主要加工原料的供应渠道,建立了粮食生产与仓储基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白俄罗斯,也建立了燕麦基地、白糖基地和奶源基地,从事贸易。
最早的时候,维维股份是一家资产不超过百万元的大米加工厂。维维股份绕了一大圈,再次回归农业,重拾老本行。
“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战略,本质上还是维维股份这些年一直筹划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只是维度由之前的横向变成了纵向。上游掌握粮食仓储与贸易,中间搞粮食加工,下游负责食品的销售。线条明确,但是上中下游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是个很大的问题。高粱的种植与贸易,可以给白酒业带来影响;大豆的种植业务可以帮豆奶链条提高运转效益。但是其他领域呢?而且,当前看来,下游的成品食品领域会是这条产业链的瓶颈,其上游的产能会需要在集团外部消化。
一横一竖十六年
从过去横向多元化到如今的产业纵向多元化,一横一竖,维维股份花费了十六年的功夫。许多企业连生存十六年的机会都没有,如此来看,维维股份实属不易。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维维股份要在下一个十六年扎稳根基,需要花的功夫可能比之前多许多。
维维股份或许不应该忘记的是,在其转型之后,六个核桃、承德露露等植物饮品企业抓住了其留下的市场空当,迄今在各自领域均已取得不错的业绩。
同为上市公司的承德露露,在1998年时,承德露露的全年收入就达到5.57亿元。但即使如此,承德露露的营业收入却还不到当时维维股份的1/2,维维股份在1997年就达到了最高13亿元的年销售总额。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专注于植物蛋白饮料的承德露露,到2015年的年销售总额已经达到27亿元,净利润高达4.63亿元。当年营业收入是承德露露2倍的维维股份,2015年的豆奶业务总营收只有14.89亿元,公司的净利润常年徘徊在1亿元左右。承德露露不是孤案,2005年才创立的六个核桃,销售额做到了150亿元。
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时期,似乎悄悄与维维股份擦身而过。试想,如果当年维维进入的不是乳业,而是与豆奶粉更加相关的植物蛋白饮料业务,那么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
维维股份这样的公司无疑代表着一个群体,他们通常认为主业已经摸到了天花板,而转型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只不过,在转型的过程中,在上市公司业绩回报的要求下,他们慌不择路,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出路,企业也不断地试错,从一个陌生逃离到另一个陌生。
它们过于躁动,而难有坚守,它们不断地陷入“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跨界困境。
反复折腾中,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十六年了,人们仍然记得“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在这个不缺对手的豆奶市场里,维维豆奶依然能站住脚跟。
十六年过去,剔除收购来的白酒业务,以及即将出让的乳业公司,维维股份的市值仍然只有60亿~70亿元,与2000年上市时一度最高66亿元的市值基本一致。
但是这十六年,维维股份在业务上并没有“按兵不动”。不仅如此,维维股份一直十分积极地发展业务多元化,力求在主营业务以外有所发展。
只是这样积极地求变,似乎也只是原地踏步。
“金融危机创伤后遗症”
最初的维维股份还只是个卖豆奶粉的上市公司,业务单一。起初,维维股份绝对算是消费品行业的“高富帅”,因为豆奶市场这个品类几乎是维维股份一手开创出来的。1997年,维维豆奶销售额便达到13亿元。
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维维股份的营业收入从最高13亿元猛跌到1999年的9亿元左右,下跌幅度高达30%,这让维维股份的管理层危机意识猛增,感到迫切需要另一个主营业务增长点。
到2015年,一个多元化的“帝国”已经形成,一个涉及饮料、白酒、乳业、食用油、房地产、贸易、茶叶等行业的“大帝国”。
能够组建一个多元化、多产业的企业“帝国”,营收多元化,固然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多元化后的业务业绩却令人堪忧。维维股份的白酒业务在2015年的毛利率只有35.93%(业内平均毛利在50%以上)。被认为暴利的茶类毛利率也只有26.93%,植物蛋白饮料的毛利率只有14.45%,食用油则只有可怜的1.26%。
到了2016年,多元化的业务不但没有改善,大部分业务营收还在加速下滑。2016年上半年,维维股份白酒业务营收同比下滑27.03%,每年贡献5亿多元的植物蛋白饮料业务,营收同比下滑9.67%,食用面粉与食用油的业务同比下滑13.78%……
以上多项业务,虽然每年能为集团贡献几亿元的收入,但是在毛利率已极低的情况下,如果再扣除其他运营费用,那么大多数业务可能存在亏损。维维股份从高富帅变成了草根。
在维维股份众多的项目中,最值得关注就是乳业和酒业的两次尝试。
乳业:从源头开始的错误
2001年,维维股份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乳业。2002年收购珠江特区牛奶公司和新疆呼图壁怡然乳业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在呼图壁建起千头养牛场两个。同年,维维股份又投资1.6亿元成立西安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收购了西安乃至西北规模最大的万头奶牛场。
同年,维维股份组建新疆维维天山雪乳业有限公司,开始用“天山雪”这个品牌,在乳业开疆拓土。2002年,乳业已脱离军阀混战的乱局,当时的龙头老大已是伊利股份,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0亿元,而蒙牛乳业的年销售额也达到了21亿元。
内蒙古好的奶源当时已经都被伊利和蒙牛占据了,维维股份只能把奶源放在西北地区。这是维维股份在选择奶源时犯的一个重大错误。
乳制品对保质期的要求极高,将奶源地放在物流并不发达的西北地区,而中高端牛奶的主要消费群体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伊利、蒙牛相比,维维股份的乳业运营成本极高,因此造成其乳制品毛利率低,常年保持在10%上下。
此外,乳业对于维维股份之前做的豆奶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行业。牛奶行业和豆奶行业的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以及消费人群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渠道也千差万别。
到了2005年,随着整个乳制品行业进入寒冬期,维维股份的乳制品业务萎靡不振,投入产出失衡。此后,维维股份的乳制品业务逐年萎缩。到今年,维维股份终于选择了放弃乳制品业务。
酒业:站在风口都飞不起来
2002-2012年是所谓的白酒行业黄金十年,这十年间的酒水行业几近疯狂。
2006年11月16日,维维股份投入1.16亿元控股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沟酒业”),宣布进军酒行业。三年后,维维股份以3.98亿元把双沟酒业转手卖给了宿迁市国丰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不到三年的时间,超过3倍的投资回报,让维维股份感觉找到了多元化的方向。接下来,维维股份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白酒布局,大有在白酒行业闯出第二个“维维”的气势。
2009年,花费3.48亿元收购了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51%股权。2012年,出资3.57亿元收购了新贵州醇酒厂。
根据维维股份2015年年报披露,枝江酒业的年收入下降至10.65亿元人民币,这已经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下滑。贵州醇更惨,收购后的贵州醇经营业绩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2015年营业收入与收购前的2011年相比,已经下滑了30%。
维维股份涉足白酒行业时机非常好,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叫“抓住了风口”,但为什么却没有飞起来?
第一,白酒行业正发生着消费升级。这一年来,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以一天一个价的速度火箭上蹿,泸州老窖甚至在今年11月就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为了给明年涨价做铺垫,一度向代理商停供……
白酒行业高端消费升级的趋势已非常明显。然而,维维股份显然没有赶上这一拨白酒行业消费升级的风口,全线产品定位中低端。早在几年前,就有行业人士指出,白酒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酱香型高度白酒正逐渐走俏。但这并没有引起维维股份警觉,仍以低度浓香型白酒为代表的贵州醇主打市场,结果一步步变成了低端白酒的代名词。同样,双沟酒业的主力产品,珍宝坊系列也多集中于100元左右价位。 由于白酒行业的消费升级,以及管理团队的决策失误,维维股份的白酒业务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第二,维维股份在酒水业务上仍然延用自身的销售渠道,虽然维维股份具有很强的销售渠道,但是豆奶粉的销售渠道与白酒的销售渠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不是将白酒简单地放入原来豆奶粉的渠道中销售那么简单。
从2006年第一次收购双沟酒业开始,维维股份涉足白酒行业已达十年之久。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维维股份赶上了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酿的却是一杯苦酒。
全产业链的想象
今年,维维股份又提出了“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战略。所谓的“大食品”,正是维维股份这些年不断多元化的业务领域,包括豆粉、零食、乳饮、白酒、茶等产品。
大农业与大粮食,是要做大粮食收储和贸易。在河南、黑龙江等几个农业大省,维维股份采用了“公司加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拓宽大豆、高粱、小麦、稻谷、杂粮等主要加工原料的供应渠道,建立了粮食生产与仓储基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白俄罗斯,也建立了燕麦基地、白糖基地和奶源基地,从事贸易。
最早的时候,维维股份是一家资产不超过百万元的大米加工厂。维维股份绕了一大圈,再次回归农业,重拾老本行。
“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战略,本质上还是维维股份这些年一直筹划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只是维度由之前的横向变成了纵向。上游掌握粮食仓储与贸易,中间搞粮食加工,下游负责食品的销售。线条明确,但是上中下游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是个很大的问题。高粱的种植与贸易,可以给白酒业带来影响;大豆的种植业务可以帮豆奶链条提高运转效益。但是其他领域呢?而且,当前看来,下游的成品食品领域会是这条产业链的瓶颈,其上游的产能会需要在集团外部消化。
一横一竖十六年
从过去横向多元化到如今的产业纵向多元化,一横一竖,维维股份花费了十六年的功夫。许多企业连生存十六年的机会都没有,如此来看,维维股份实属不易。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维维股份要在下一个十六年扎稳根基,需要花的功夫可能比之前多许多。
维维股份或许不应该忘记的是,在其转型之后,六个核桃、承德露露等植物饮品企业抓住了其留下的市场空当,迄今在各自领域均已取得不错的业绩。
同为上市公司的承德露露,在1998年时,承德露露的全年收入就达到5.57亿元。但即使如此,承德露露的营业收入却还不到当时维维股份的1/2,维维股份在1997年就达到了最高13亿元的年销售总额。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专注于植物蛋白饮料的承德露露,到2015年的年销售总额已经达到27亿元,净利润高达4.63亿元。当年营业收入是承德露露2倍的维维股份,2015年的豆奶业务总营收只有14.89亿元,公司的净利润常年徘徊在1亿元左右。承德露露不是孤案,2005年才创立的六个核桃,销售额做到了150亿元。
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时期,似乎悄悄与维维股份擦身而过。试想,如果当年维维进入的不是乳业,而是与豆奶粉更加相关的植物蛋白饮料业务,那么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
维维股份这样的公司无疑代表着一个群体,他们通常认为主业已经摸到了天花板,而转型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只不过,在转型的过程中,在上市公司业绩回报的要求下,他们慌不择路,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出路,企业也不断地试错,从一个陌生逃离到另一个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