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掌握以单词、语法和句型为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学会与学段水平相适的基本运用。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单纯枯燥的死记硬背与练习不仅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此种非学生自主性的外在驱动亦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坚持此学段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加强与学生兴趣的结合便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下面,笔者从背诵、勤练与多看三方面出发,对此问题详做阐述。
1. 背诵为上——形象化记忆,夯实基础
背诵相对于非母语的外来语而言是必须的,因为摒除日常重复使用,以意识化语言表达规则的外来语最为牢固的记忆方式便是背诵。但单纯的背诵并不具备调动学生自主兴趣的潜质,而亟需相应趣味化、形象化且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形式调整。英语文字有其自身的组合、运用规律,但与中文诸如形声等字感、语感的脱离使学生难以依靠抽象繁琐的死记硬背进行耐心的理解和背诵。所以,与形象结合的记忆方式能够增进学生的背诵兴趣,加深记忆印象。
例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chess”一词的记忆,笔者便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创意性的联想:“che”音译为“车”,而“ss”形似蛇状,则可将其联合想象为“车里两条蛇对坐下棋”。这样的联想式记忆是对现阶段并未生成足够语感和字母组合感的学生较为有趣且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形象记忆的原则之下,对句型甚至是语法的记忆等皆可以进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如对本单元重点句型之一“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的背诵,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疑问代词是父亲,语句主语是母亲,动词孩子连末尾,随‘want to’带,前隔‘do you’又堵住,主谓母子泪涟涟”的创意化故事情境。学生在随笔者分析出这样一个小情境之后,在他们的笑声中笔者得到了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快乐的信号。之后的课堂检验也证明了此种形象化记忆方式的实际有效性。
2. 勤练为本——情境化练习,学会运用
语言学习最终目的不在对零散知识面面俱到的把握,而在如何将其通过语言规则串联起来,形成能够被运用与表达的“话语”,这是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本质的契合与尊重。而“勤练”体现在书面运用与口头表达两方面,有效的练习则在于其和具象化情境的结合,因其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并催发学生由兴趣而生的内驱力。
例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单元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在书面运用中牢固掌握诸如“be of medium build”等用法,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The person I most admire is of ________ height and has ________ hair.”让学生进行填空。这时,学生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对自己理想中所欣赏的人进行想象,进而促进对所学相关知识的调取和运用。除此之外,在口语表达方面,笔者依旧采取了这样的情境化训练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介绍亲人朋友的活动,即让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PPT,将自己的親人朋友介绍给大家。在介绍时,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即可以在展现照片之前,先提出诸如“Guess what does my uncle look like?”之类的问题,台下学生则可以回答:“He must has short hair.”,介绍者还可以别出心裁地提出各样问题。如此现实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交谈中习得知识的运用表达方式,更利于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多看为纲——多样化素材,语感生成
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素材只是单纯地囿于课本教材与有限的教辅,需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的学习工具,而真正的语言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灌输,更多的在于平常无特殊目的的、自觉自主的阅读和感受。阅读范围应在教材之外,将触角伸向现代更广阔、更多样化的优质英语素材,以在不断的浏览和汲取中生成英语语感。
例如,笔者会向学生适时推荐英文歌曲,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单元的学习之后,给学生播放了歌曲《I’ll Always Be the Same for You》《That Girl》等,并让他们课下学唱。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定期利用课上时间给学生播放适合的英文电影,如《美丽人生》《幸福终点站》等,还会在看完之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用英文说明理由,展示于班里设置的电影展板上。笔者会定期向学生推荐符合其英文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英文原版书籍,如《The Pearl》《Little Prince》等,并通过开展阅读交流会的方式督促、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还会组织学生观看或参与英文舞台剧的表演等,让其在多样化英文素材的接触下逐步生成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语感能力。
初中阶段的英文学习内容重在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则在于趣味化的学习方式,即注重基础与乐趣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姜春波.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娟.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
1. 背诵为上——形象化记忆,夯实基础
背诵相对于非母语的外来语而言是必须的,因为摒除日常重复使用,以意识化语言表达规则的外来语最为牢固的记忆方式便是背诵。但单纯的背诵并不具备调动学生自主兴趣的潜质,而亟需相应趣味化、形象化且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形式调整。英语文字有其自身的组合、运用规律,但与中文诸如形声等字感、语感的脱离使学生难以依靠抽象繁琐的死记硬背进行耐心的理解和背诵。所以,与形象结合的记忆方式能够增进学生的背诵兴趣,加深记忆印象。
例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chess”一词的记忆,笔者便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创意性的联想:“che”音译为“车”,而“ss”形似蛇状,则可将其联合想象为“车里两条蛇对坐下棋”。这样的联想式记忆是对现阶段并未生成足够语感和字母组合感的学生较为有趣且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形象记忆的原则之下,对句型甚至是语法的记忆等皆可以进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如对本单元重点句型之一“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的背诵,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疑问代词是父亲,语句主语是母亲,动词孩子连末尾,随‘want to’带,前隔‘do you’又堵住,主谓母子泪涟涟”的创意化故事情境。学生在随笔者分析出这样一个小情境之后,在他们的笑声中笔者得到了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快乐的信号。之后的课堂检验也证明了此种形象化记忆方式的实际有效性。
2. 勤练为本——情境化练习,学会运用
语言学习最终目的不在对零散知识面面俱到的把握,而在如何将其通过语言规则串联起来,形成能够被运用与表达的“话语”,这是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本质的契合与尊重。而“勤练”体现在书面运用与口头表达两方面,有效的练习则在于其和具象化情境的结合,因其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并催发学生由兴趣而生的内驱力。
例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单元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在书面运用中牢固掌握诸如“be of medium build”等用法,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The person I most admire is of ________ height and has ________ hair.”让学生进行填空。这时,学生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对自己理想中所欣赏的人进行想象,进而促进对所学相关知识的调取和运用。除此之外,在口语表达方面,笔者依旧采取了这样的情境化训练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介绍亲人朋友的活动,即让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PPT,将自己的親人朋友介绍给大家。在介绍时,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即可以在展现照片之前,先提出诸如“Guess what does my uncle look like?”之类的问题,台下学生则可以回答:“He must has short hair.”,介绍者还可以别出心裁地提出各样问题。如此现实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交谈中习得知识的运用表达方式,更利于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多看为纲——多样化素材,语感生成
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素材只是单纯地囿于课本教材与有限的教辅,需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的学习工具,而真正的语言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灌输,更多的在于平常无特殊目的的、自觉自主的阅读和感受。阅读范围应在教材之外,将触角伸向现代更广阔、更多样化的优质英语素材,以在不断的浏览和汲取中生成英语语感。
例如,笔者会向学生适时推荐英文歌曲,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单元的学习之后,给学生播放了歌曲《I’ll Always Be the Same for You》《That Girl》等,并让他们课下学唱。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定期利用课上时间给学生播放适合的英文电影,如《美丽人生》《幸福终点站》等,还会在看完之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用英文说明理由,展示于班里设置的电影展板上。笔者会定期向学生推荐符合其英文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英文原版书籍,如《The Pearl》《Little Prince》等,并通过开展阅读交流会的方式督促、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还会组织学生观看或参与英文舞台剧的表演等,让其在多样化英文素材的接触下逐步生成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语感能力。
初中阶段的英文学习内容重在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则在于趣味化的学习方式,即注重基础与乐趣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姜春波.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娟.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