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作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有效补充,侧重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并扎实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高校创新人才模式培养过程中,配合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环节都必须保持与工学结合的形式相一致。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开设思政课的一般目的并非仅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还包括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般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标方面,具备原则上的一致性。工学结合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兼顾校企两方面的资源优势,将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与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企业实践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作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有效补充,侧重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并扎实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高校创新人才模式培养过程中,配合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环节都必须保持与工学结合的形式相一致。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准确理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是否独立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关涉到对实践教学模式的两种不同理解。其一,在异于课堂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志愿者服务、帮扶支教、自主创业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补充作用;其二,以课堂环境为依托,将实践视为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例如,播放幻灯片、组织课堂辩论会、进行案例教学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拓展。在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中,考察实践教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强调必须在协调统一中看待二者问的相互关系。在教学的配比方式中,理论的与实践的共同作为合目的的施教方式,向个体的综合能力承诺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敏锐感性以及健康知性,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后者是作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延伸而立于自身的。因此,澄清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本质,这不仅与高校思政课的设置目的息息相关,而且也与高校思政课的存在方式相关。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必须建立在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透彻了解基础之上。高校思政课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属于通识基础课,理论教学由不同的骨干课程组成,意图在于将抽象或是枯燥或是停留为片面意见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学科的研修,使知识首先真正作用于自身的道德。围绕着各学科的特殊性,高校需要在可能性中不断摸索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为理论教学充实教学目的方面的实践服务性。从思想道德到政治经济,从中共党史到改革开放,并非停留为单纯的理论灌输,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上的与时俱进,表现为需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实践从现实中抽象出对理论的特殊反应,同时也将这种反应反作用于现实中的自我实践与自我确证。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不同方式引入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理论教学。学生作为课程设置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认同度与感受度直接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在契合理论的学习中可以自觉地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这不仅与学生的年龄一行为特征相适应,也与学生的个性完美融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相关的多重保障机制,需要从组织到制度,综合各方合力巩固实践教学基础,在高校大力推广实践教学。
  然而,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尚有一些实际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首先,学生虽然广泛接受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从这种实践中获得自我愉悦。这种愉悦建立在学生与实践充分接触与互动的基础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高校思政课的执行有关,囿于资金、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制约,实践教学尚未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在校学生。其次,高校对实践活动的安排缺乏长期的规划,往往呈现出随机性或是偶然性,对于主题的确定也普遍缺乏理性而深入的思考,从而不免出现简化执行环节,疏于或难于规范化管理等乱序现象。如此以来,对相应教学目标的评价便会出现失实的状况。鉴于管理项目不明确,评价指标不清晰,反馈信息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工学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工学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于突出强调“工学结合”的模式设计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以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刺激课程改革的方向。围绕着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社会通过实践的形式结合起来。“工学结合”作为这样一种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市场需求与个体需要的统一,是学习与生活的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务必处理好与社会的衔接问题,
  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之间的脱节。首先,“工学结合”与思政课在人的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在文化的意味上,其自我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结果。实践不仅有助于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理论的深化。
  人作为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主体,实践与理论共同作用的规律是一种历史的表象,从选择、积累、应用等为判断力所主宰的区域中,构造出区分自我特殊性的差异。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目标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从书本的文字直接或间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信仰与教养,在知和行中实现并完善自我塑造。学生首先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掌握知识的途径并非仅限于传统的记忆与背诵,在多种方式中,将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提升到个体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层面上来。实践内涵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目的,它与“工学结合”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在基本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职业化意味着劳动力价值实现方式是一种有条件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这样一种途径,在将实践步骤具体化的过程中,模式而非僵化,形成而非固定,在一切因地制宜的环境中,向存在要原则,向原则要保障。“工学结合”为教育以及理论教育以知识为目标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生存基础与物质保障。   四、高校思政课“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建议
  高校思政课“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紧紧围绕着实践这个核心环节,在思政课的相关课程改革中,处理好教学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方法与资源的统一。明确思政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二者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的。在这种统一性中,对育人机制的探索不仅建立在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多方面整合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对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上。
  首先,从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时设置与分配的调整,在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质量的实现需要充分的学时完成做保障。在教育部从机制方面给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在高校推行学分制课程改革的同时,因与“工学结合”而产生的新问题需要根据政策积极面对并予以解决。以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学时与课时等要求为准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学分制分配关系。彻底改变思政课偏重理论教学的传统习惯,实践教学或被闲置,或因课时较少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传统局面。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开展夏令营、社会实践或是社会调查等,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从书本的知识迁移到对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激发与训练上来。理论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与实践课程相互协调。在向实践课程匀出一定课时量要求的基础上,理论课程同时需要兼顾实践的那一方面。
  其次,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学习与消化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教师的传授被沦为单方面的灌输或填鸭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时间,除了以三尺讲台为基础的讲授关系,还有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点拨。这种分散式教学有效缓解了为实践而教学,例如校外专业实习等造成的理论课程的被迫中断,实践与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衔接障碍。如何在课程设置的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实践教学的侧重中,同样也不忽视教师的专业指导,从而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理论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向实践教学计划要灵活性与多样性,这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学生的课程学习、社团活动与相对处于外延的社会实践,而且需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以统一性的视角安排教学任务、分配教学资源、各部门问相互合作,实现在人的成长目的上的各环节的真正融合。在这种从理论逐步向实践递进的探索模式中,促进形成实践与理论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网络,在每一个环节上以能力为标尺,检验知识的真理性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充分消化。
  再次,在教学内容上,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蓝本,把生活中的鲜活元素吸引到课程的固定模式中来。注重课程氛围接地气,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对问题的思考纳入生活的宏大背景中,并且在那里有条件得到相应的反馈。生活不是理论的深渊,恰恰相反,生活是理论生殖与繁衍的沃土。以学生身份建立与社会的关联,有效的渠道为: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而且从中抽象出社会公民的身份,并加深对相应责任与义务的体悟;在日用中透过民风民俗看环境,把相关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家庭的微观结构中,关注个体心理与人格的修养,用身体力行刻画出知识的轮廓与效应。学生需要在心理上经历从国家到社会到家庭的生存图像变迁,并在这种变迁的过程中,向生活的表层要本质,向生活的谎言追问真相,向生活的无力要变革。这不仅与学生的认识能力、探索能力相关,重要的是,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关。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既关系到政策方面,也关系到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概念上的实践目标需要切实的实现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与整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切合实际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项目:2015年广东省省级德育创新项目(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项目编号:2015DYYB027项目负责人:范海燕
其他文献
整整五年的等待rn懿丰集团的首波被关注是《舌尖3》带给它的,重金拍下《舌尖3》的行为让行业哗然,有人骂他“二”,但面对同样的问题,吴首锐首次道出了他“二”的秘密所在.rn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存在着一些
红红火火的灯笼挂起来,rn红红火火的对联贴起来,rn红红火火的爆竹燃起来!rn将乡愁装满行囊,车站、码头、机场,脚步声敲响回家的鼓点,笑靥把春暖芬芳,滴浓成洋溢,写意成缤纷,
期刊
摘 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取得的成效还有待加强,学生对日语的应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二外日语的需求文章对影响高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的教学因素做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二外日语课程教学。  关键词 影响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 教学效果 因素  作为第二外语的日语近年来被很多高校引起了高度的重视,高校也逐渐将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放到了教学中去,但是学生对于该
中小企业是21世纪初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是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的生力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如能置于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它们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力量.本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给冷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立冷链产品资源整合信息平台还存在着资源总量少、标准化缺少协调性
本文采用横截面回归和列联表两种方法研究了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业绩持续性。截面回归分析表明,考察期是1个月和3个月时,基金的业绩持续性不足。但在较长的考察期内,如半年和1年内,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业绩具有一定持续性。与之相对的是,基于列联表法的实证结论则显示年度业绩并没有显示出持续性。实证分析表明,在波动巨大的A股市场上,基金风格趋同、投机性很强。这也是基金业绩难以持续的原因。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零售业受到较大冲击,而社区便利店已悄然兴起,本文探讨了社区便利店的特征和发展策略.
从人体结构可知,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主管思维方面,右脑主管运动和艺术.例如:我们平时读书时,只需要用眼睛和脑子,而在运动时,我们要考虑如何协调肢体动作的问题.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