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哈密—玉石之路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想着该出去看看罗布泊和它边缘的绿洲了。打好行装,约了两个开车技术较好的朋友出发。原本打算从南湖下去,但没有找着越野车,就只能从库尔勒绕行。在库尔勒住了一晚,养足精神,又找着一个朋友,换越野车赶往若羌。
  从塔里木河流经的区域所构筑的绿色长廊来看,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到若羌,如一片片散落的珠子,正是逶迤的塔里木河化作了一条丝线,把它们串了起来,成为举世注目的文化绿洲。从库尔勒开始往南的河流,就是塔里木河,一直延伸到若羌,终点叫台特玛湖,与著名的若羌县米兰镇相依。农二师从29团、30团、31团、32团、34团、35团、36团,一字排开,沿218国道塔里木河方向蜿蜒而下。
  若羌,西接且末、于阗,北连楼兰,东北达哈密,东到甘肃,东南临青海,若羌自古即为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中转站。孔雀河水注入罗布泊,罗布泊成为滋养楼兰的生命源地。同时,塔里木河也将身体延长至若羌的台特玛湖,满足了若羌绿洲对水的渴望。
  我们在烈日下顺218国道向若羌方向赶去。大片的胡杨林伸展在路的两边,像一个个忠实的战士守卫着修长的公路。在一段好像是枯死的胡杨林边,我们不由停下车,拿起相机,拍下胡杨挣扎呼号的身姿。胡杨是沙漠的精灵,遥远的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广阔无边,葱郁深邃,一望无际,是世界上最丰富、最集中的胡杨林地区。1958年,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有780万亩,1979年,就只有420万亩,到2001年,还剩210万亩。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到台特玛湖,也就是尉犁县至若羌这一段,因为塔河的断流,大批胡杨死去,对于无视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自然界的报复是无情的。如果不是政府重视,花大力气拯救塔里木河,从尉犁县到若羌这一段绿色长廊将成为荒漠长廊,若羌将孤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南疆将失去最重要的一条生命通道。
  这条孤独的道路(218国道)和塔里木河平行,惟一的伙伴就是两边的胡杨林。西边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边是库鲁克沙漠,所谓绿色长廊就是因为塔里木河和胡杨林所展示的生命绿色而得名,尉犁县的卡拉到若羌的台特玛湖,主河道长约425公里。如果塔里木河断流,两大沙漠合拢,沙进人退,这里将会成为死寂的荒漠戈壁。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若羌县。
  若羌县不大,人口约2.8万,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县,相当于两个浙江省或六个台湾省那么大,但人口密度为全国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13人。大名鼎鼎的楼兰、米兰、龙城、罗布泊、玉石之路都属于若羌的人文资源,而我们这几个人也正是冲这些人文资源,慕名而至。
  若羌的“若”在古时要加上一个“女”字,大概跟母系氏族有关,最早西王母统治的地域应该包括若羌在内。在若羌以南,有个女儿国,也就是《西游记》中写的那个女儿国,这在《隋书·西域传》中有明确记载:女国在葱岭以南,其国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20年,女王之夫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惟以征伐为务。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记载,这也许给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一个素材。《旧唐书·西南蛮传》记录了这条信息:“东女国,西羌之别种……属羌族。”这也就印证了在昆仑山下最早生活的确实是羌族,也确实有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存在,直到唐代。羌族是汉族的重要族源,也是藏族的族源,近年,通过对基因变异的研究,经过DNA分析,汉族、藏族、羌族、苗族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辉煌而又惊心动魄的民族融合的大历史。
  若羌在历史上也叫鄯善,现在的鄯善是从若羌逃到那里的人,为了纪念家乡而取的名字。古若羌最早称楼兰,由于楼兰王安归背叛西汉王朝,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安归,“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并应尉屠耆请求,驻兵伊循城,即今米兰古城。
  看着若羌地图,315国道赫然入目。
  315国道,现在从若羌可以顺利通往哈密了。以往这是通往青海的新青大道,也是顺着古丝绸之路青新道的老路修成的。若羌是玉石之路通往内地的重要驿站。若羌境内的“玉石之路”有两条:一路从且末进入若羌境内后向东北方向经尉犁、罗布泊到敦煌;另一路向东南从瓦石峡、若羌、米兰到阿不丹,30公里至密远庄,370公里达敦煌火石镰子庄。以后基本上也是丝绸之路的两条道路。北边是楼兰道,即所谓中道,出玉门关后北上后坑,向西经都护井,抵羊塔克库都克沿罗布泊北缘汉长城,经楼兰古城、营盘去尉犁;还有一条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出阳关沿阿尔金山北麓经米兰、若羌,傍车儿臣河西去且末、于阗。
  开启玉石之路锁钥的就是神秘的大月氏人。历史上的大月氏部落被称之为俞氏,春秋典籍《管子》中有明确记载:“玉出于俞氏之山。”这种称谓恰恰与玉石同音,也证明了这个部落对玉石的喜爱。这个跟欧洲有着深刻血缘关系的民族,来自遥远的欧罗巴,属于雅利安人。我国后来的古文献以及欧洲考古学家又称他们为吐火罗人。
  大月氏生活的中心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这里海拔1 808米,北临巴里坤湖,南接天山,西傍巴里坤八大景中著名的黑沟,扼东西要道,地势居高临下,整个巴里坤盆地在这里一览无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这里居住着一批兰州籍人士,迄今已13代,因而被称之为“兰州湾子”。
  新疆境内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由于最先在阿尔泰市附近一个叫克尔木齐的地方首先发现青铜文化墓地,而被命名为克尔木齐文化。从最新考古材料看,兰州湾子文化与其有着很深的关系。而克尔木齐文化首次揭示了阿尔泰山南麓古代文化与里海—黑海文化之间的联系,欧洲的考古挖掘也竟与兰州湾子的游牧民族遗迹惊人地相似。可以肯定地讲,公元前2000年前或更早时候,克尔木齐文化在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初步形成,北起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南至巴里坤草原,而最早在这一带生活的民族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大月氏人。
  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巴里坤草原,竟会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震慑人心的历史踪迹!
  大月氏的祖先从欧洲迁徙到巴里坤大草原、阿勒泰山一带生活,而茂盛的水草又引来了匈奴的铁蹄,它惊碎了大月氏的桃源生活,大月氏被迫一迁伊犁,二迁克什米尔。对此,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的《草原帝国》中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新疆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在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新疆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在草原一端发生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搏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巴里坤草原被匈奴当成了栖息之地。主人换了,但土地依然芬芳,大月氏人的生活气息永远沉淀在这里。
  这里有着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游牧部落史前遗址群。在遗址范围内,已确认分布有岩画1 000余幅,墓葬数百座,石围居址100余座,石筑高台3座。石筑高台周围分布有几十座石围居址,其中最大的单座石围居址面积达900多平方米。从石围居址的形式和结构来看,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为搭建帐篷修筑的平台。如此巨大的居所,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居住的,它很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最高统治者——汗王所居住的王帐。由于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天山北麓,如果它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王庭遗址的话,应该是夏季王庭,而哈密乌拉台遗迹则是冬季王庭了。
  哈密、巴里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份量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
  哈密、巴里坤、吐鲁番、尉犁等遗址出土了大量铜器,早就暗示了远古时期,新疆居民就有了横贯天山南北的草原路和沙漠路。2005年2月24日,在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吐葫芦乡拜其尔村发现的墓地出土了一件令人惊讶的铜器——北山羊。浑圆的身休,健硕的四肢,醒目的两只大角傲然挺立,下颚还留着一撮长须,风度翩翩。据专家介绍,这只北山羊距今3 000多年,虽然都已锈蚀得相当严重,但精美的造型却令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这是新疆发现的第一个“北山羊”的铜饰品。而过去,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出土比较多。原苏联考古学家曾将这种艺术品定位为青铜器时代塞人的物品,但从拜其尔墓地和北山羊一起出土的铁器来看,应该是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随葬品。加上哈密以前出土的铜复、弧背鹿首铜刀羊形柄铜镜、双羊铜牌饰等,更是表明了哈密和鄂尔多斯以及中亚的文化联系。
  通往蒙古草原的孔道正是3 000多年前的那条玉石之路。巴里坤草原成为大月氏人运输玉石的重要通道。
  从哈密的乌拉台,巴里坤的兰州湾子、石人子、奎苏,伊吾县的拜其尔,到甘肃居延海(今额济纳),又从内蒙古进入山西,玉石之路就这样舒展进中原。大月氏人后来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创造了有名的吐火罗文化,而大月氏人和塞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沉淀的历史无言,而我回眸的这片土地却吐出了神奇的芬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