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一个电视大学旧校区的改造案例中,通过对原有校园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分析,通过对师生行为特性的分析,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地域文化,使笔者对于学校社区的设计理念在此得到相当程度的体现。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社区校园文化景观功能的复合性地域化设计交往洪翊慧
Abstract: the author in a TV university campus in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ase, through the original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 and regional culture, make the author for school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in this get a degree of embodiment. For the campus outdoor spac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school community of landscape functions of campus culture blends design communication regional HongYi hui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州电大麓湖校区,前身为广州大学旧校区,现有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41号,北靠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的白云山旅游风景区,东望麓湖公园;校园占地47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现建有行政楼1栋(28层裕达隆大楼)、教学楼3栋(3、4号和工程学部楼)、实验楼1栋(5号楼)、综合楼1栋(2号楼)、宿舍楼5栋(8、9、10、11和北面围墙宿舍楼)、临时板房3栋、配电房1栋。现有学生3万人,其中住宿生4000人。
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原有规划缺乏有序性和高效性,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部分建筑的设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新校方对校园发展的期望。因此,在现业主的委托下,就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造,旨在建造体现学校特色、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景观。
一、校园环境的内涵
在之前的设计生涯中,笔者曾有几次针对校园的环境设计经历,在硕士论文中对于校园环境的设计也在理论上做了许多探索,然而相比之下,这次的经历对校园环境的体会和设计理念的实践深入程度是之前所不及的。在每次做校园环境的设计,我都会先想想,这次我们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具备什么样的内涵,这次也不例外。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如是说;类似地,《学记》中对于学习行为,是这样描述:“君子之于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路易.康曾言:“我认为学校是一种适于学习的环境。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老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这些学生企求让他们的孩子也来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也就是说,学校的本质是学习行为所依托的物质环境。因为有人的授与学的行为存在,这种场所便成了学校;而物化的学校建筑是为满足这种教育过程的发展而设立的。它们构成了学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教育过程不仅在课室中进行,更可能在咖啡室、走廊、草坪、宿舍……而且有时候,这些场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校园环境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美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能给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体现院校的文化和内涵,促进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在浑然不觉中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挥。所以,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有机的整合设计,使构成校园环境的基本元素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二、存在问题:
针对校园环境的现状,我们做了多次深入的调查。通过亲身的观察,对学生和老师的抽样访问,分析出校园环境存在的,也是校方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如下:
1、校园入口形象不佳(图1)
2、车位不足,停车混乱,影响校园环境的使用。(图2)
3、室外活动场地不足,篮球场占据中心广场,噪音影响教学和生活(图3)
4、室外空间划分零散,缺乏交流,各自为证
5、缺乏老师、学生自由交往,激励自发性活动的宜人的室外、半室外空间。
三、设计手段:针对以上的存在问题,我们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图4)
1、改善校园入口形象,主入口通过大台阶与跌水瀑布形成轴线,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使人渐入佳境。(图5)2、将运动场转移至辅助入口一带,整合零散空间,形成中心大广场。3、有效组织交通,实现人车分流,解决校园停车问题。4、在广场大空间的基础上细分空间,形成漫步广场(图5)、礼仪广场和沉思广场(图6),实现多功能、高利用率。5、临近广场的教学楼、实验楼局部架空,对架空层与道路间高差进行处理,形成丰富的小空间(图6),增加空间层次,与广场形成友好对话关系。
四、整体环境设计原则:1、功能分区合理性:将原中心广场的篮球场集中至东区狭长地带,消除运动场噪音对教学办公区的影响,同时为校园中心大广场的建设、营造浓厚学府氛围提供空间。(图7)
2、景观的完整性:整合中心广场的各要素,打破原有零散、隔阂的空间界限,形成相互渗透、交融的核心空间,加强校园中心的整体感,使中心广场显得整洁大气。3、功能的复合性:校园中心的设计避免了大而空的通病,大空间里有小空间,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层次、内容丰富多彩。一方面,广场的细分可以容纳不同性质的的活动和需要,另一方面空间的灵活性带来了空间使用的弹性,小空间可以合并起来,满足更大规模的使用要求。4、使用的人性化:环境尺度和结构实现人性化设计,台阶、平台、步行系统等的设计考虑了电大师生的行为特性,做到舒适、便捷、可选择性强。5、营造及使用的生态化:一方面,注重现状地形及环境的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另一方面尽量采用低造价的环保材料、生态的构造细部做法,提高环境的舒适性。6、地域化设计:充分考虑岭南地区的气候及文化特征,使环境设计更加具备地域文化和使用习惯。7、交通分流原则:保证校区内停车及消防、后勤车行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人车分流。五、建筑文化的诠释 在本方案中,设计师努力在可行的现代建筑语言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融合上,寻求合适的结合方式,试图用简而有效的方式使改造后的建筑物,既有明显的现代特征,同时具备岭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从图9可以看到传统的典型岭南建筑形象,外部材料主要是青砖、白灰墙面和屋顶的灰色瓦片,局部施以深色的线条,主色调灰、白搭配素雅、和谐;同时传统建筑中使用大量的外露木构件。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区别于北方木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木构件相对纤细灵巧。于是设计师在材质的运用上抽取了传统岭南建筑的主要特点,在立面设计上主要采用灰、白色调,使用纤细的木色格栅,通过精心而简洁的组合构成,使建筑群散发着岭南文化的气息。另一方面,设计师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来诠释其文化特点。岭南气候素有“长夏无冬,一雨便成秋”的说法,夏季高温、多雨,且持续时间长,于是夏季遮阳降温挡雨的建筑措施尤为重要。传统建筑中主要表现为遮阳构件较多,如各种连廊、骑楼和亭台。为此,设计师将几栋主要校舍首层局部架空,较好的适应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特点。另外,在各栋楼立面上设计了大量的遮阳格栅,有效的降低了太阳辐射热量,同时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采光。除此之外,通过园林设计师的努力,我们实现在最近人尺度的园林元素上,表现校园环境应有的人文色彩。通过路径和空间节点的设计,呈现移步换景、景中有景的效果,表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空间内涵;对动静水体的灵活运用,传达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并通过铺地样式、亭台、景墙、浮雕等园林元素的符号,共同表现岭南传统文化的特点,营造浓郁的学府氛围。
六、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前面的努力主要解决了室外空间的问题,而实际上最重要的空间意象取决于围合这些室外空间的建筑物,建筑物的形象直接影响它周围的室外空间。原有的校舍建于不同时期,不同的设计者,不同的外墙材料,风格粗看上去杂乱无章,非常的不协调。要将他们统一起来并非易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
1、经济性:立足对现有建筑结构基础上的改良改造,立面设计应尽量少做、不做结构修改,在尊重现状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智慧,用最少的成本,使建筑煥然一新,紧跟时代步伐。2、整体性:整合不同年代的建筑要素,对不同手法的建筑因势利导,各具丰富特点的同时,保持整体的统一,保证校园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显得整洁大气。3、功能性:新增的建筑构件,以改善建筑功能为基础,尽量不做少做非功能性的装饰,对确实需要的地方,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协调性: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与北侧的麓湖、高尔夫练习场优美的环境相协调。5、文化性:充分考虑岭南地区文化特征与时代文化、以及电大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在看似不经意间延续地域文化,营造浓厚学府氛围。七、结语
这一次旧校改造的设计实践,融入了笔者对于校园环境的许多理想与认识,虽然整个校园中心区没有增建或重建一栋新的建筑,甚至连旧建筑的结构也几乎没有修改,整个设计在经济、文化、功能等方面仍取得令业主比较满意的结果。这其中少不了耐心的耕耘,用心的思考,还有多次调查的劳苦,不过,好的成果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参考目录:
[丹麦] 杨·盖尔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编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People Places—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美] 凯文·林奇 著,方益平、何晓军 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万露、吴中平,苏平,《从学生意象看学校环境设计》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4.06
谷建,《马尾巴的功效――大学校园建筑室外空间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建筑创作2002.1
关键词:学校社区校园文化景观功能的复合性地域化设计交往洪翊慧
Abstract: the author in a TV university campus in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ase, through the original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 and regional culture, make the author for school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in this get a degree of embodiment. For the campus outdoor spac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school community of landscape functions of campus culture blends design communication regional HongYi hui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州电大麓湖校区,前身为广州大学旧校区,现有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41号,北靠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的白云山旅游风景区,东望麓湖公园;校园占地47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现建有行政楼1栋(28层裕达隆大楼)、教学楼3栋(3、4号和工程学部楼)、实验楼1栋(5号楼)、综合楼1栋(2号楼)、宿舍楼5栋(8、9、10、11和北面围墙宿舍楼)、临时板房3栋、配电房1栋。现有学生3万人,其中住宿生4000人。
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原有规划缺乏有序性和高效性,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部分建筑的设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新校方对校园发展的期望。因此,在现业主的委托下,就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造,旨在建造体现学校特色、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景观。
一、校园环境的内涵
在之前的设计生涯中,笔者曾有几次针对校园的环境设计经历,在硕士论文中对于校园环境的设计也在理论上做了许多探索,然而相比之下,这次的经历对校园环境的体会和设计理念的实践深入程度是之前所不及的。在每次做校园环境的设计,我都会先想想,这次我们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具备什么样的内涵,这次也不例外。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如是说;类似地,《学记》中对于学习行为,是这样描述:“君子之于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路易.康曾言:“我认为学校是一种适于学习的环境。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老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这些学生企求让他们的孩子也来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也就是说,学校的本质是学习行为所依托的物质环境。因为有人的授与学的行为存在,这种场所便成了学校;而物化的学校建筑是为满足这种教育过程的发展而设立的。它们构成了学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教育过程不仅在课室中进行,更可能在咖啡室、走廊、草坪、宿舍……而且有时候,这些场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校园环境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美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能给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体现院校的文化和内涵,促进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在浑然不觉中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挥。所以,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有机的整合设计,使构成校园环境的基本元素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二、存在问题:
针对校园环境的现状,我们做了多次深入的调查。通过亲身的观察,对学生和老师的抽样访问,分析出校园环境存在的,也是校方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如下:
1、校园入口形象不佳(图1)
2、车位不足,停车混乱,影响校园环境的使用。(图2)
3、室外活动场地不足,篮球场占据中心广场,噪音影响教学和生活(图3)
4、室外空间划分零散,缺乏交流,各自为证
5、缺乏老师、学生自由交往,激励自发性活动的宜人的室外、半室外空间。
三、设计手段:针对以上的存在问题,我们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图4)
1、改善校园入口形象,主入口通过大台阶与跌水瀑布形成轴线,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使人渐入佳境。(图5)2、将运动场转移至辅助入口一带,整合零散空间,形成中心大广场。3、有效组织交通,实现人车分流,解决校园停车问题。4、在广场大空间的基础上细分空间,形成漫步广场(图5)、礼仪广场和沉思广场(图6),实现多功能、高利用率。5、临近广场的教学楼、实验楼局部架空,对架空层与道路间高差进行处理,形成丰富的小空间(图6),增加空间层次,与广场形成友好对话关系。
四、整体环境设计原则:1、功能分区合理性:将原中心广场的篮球场集中至东区狭长地带,消除运动场噪音对教学办公区的影响,同时为校园中心大广场的建设、营造浓厚学府氛围提供空间。(图7)
2、景观的完整性:整合中心广场的各要素,打破原有零散、隔阂的空间界限,形成相互渗透、交融的核心空间,加强校园中心的整体感,使中心广场显得整洁大气。3、功能的复合性:校园中心的设计避免了大而空的通病,大空间里有小空间,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层次、内容丰富多彩。一方面,广场的细分可以容纳不同性质的的活动和需要,另一方面空间的灵活性带来了空间使用的弹性,小空间可以合并起来,满足更大规模的使用要求。4、使用的人性化:环境尺度和结构实现人性化设计,台阶、平台、步行系统等的设计考虑了电大师生的行为特性,做到舒适、便捷、可选择性强。5、营造及使用的生态化:一方面,注重现状地形及环境的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另一方面尽量采用低造价的环保材料、生态的构造细部做法,提高环境的舒适性。6、地域化设计:充分考虑岭南地区的气候及文化特征,使环境设计更加具备地域文化和使用习惯。7、交通分流原则:保证校区内停车及消防、后勤车行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人车分流。五、建筑文化的诠释 在本方案中,设计师努力在可行的现代建筑语言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融合上,寻求合适的结合方式,试图用简而有效的方式使改造后的建筑物,既有明显的现代特征,同时具备岭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从图9可以看到传统的典型岭南建筑形象,外部材料主要是青砖、白灰墙面和屋顶的灰色瓦片,局部施以深色的线条,主色调灰、白搭配素雅、和谐;同时传统建筑中使用大量的外露木构件。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区别于北方木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木构件相对纤细灵巧。于是设计师在材质的运用上抽取了传统岭南建筑的主要特点,在立面设计上主要采用灰、白色调,使用纤细的木色格栅,通过精心而简洁的组合构成,使建筑群散发着岭南文化的气息。另一方面,设计师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来诠释其文化特点。岭南气候素有“长夏无冬,一雨便成秋”的说法,夏季高温、多雨,且持续时间长,于是夏季遮阳降温挡雨的建筑措施尤为重要。传统建筑中主要表现为遮阳构件较多,如各种连廊、骑楼和亭台。为此,设计师将几栋主要校舍首层局部架空,较好的适应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特点。另外,在各栋楼立面上设计了大量的遮阳格栅,有效的降低了太阳辐射热量,同时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采光。除此之外,通过园林设计师的努力,我们实现在最近人尺度的园林元素上,表现校园环境应有的人文色彩。通过路径和空间节点的设计,呈现移步换景、景中有景的效果,表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空间内涵;对动静水体的灵活运用,传达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并通过铺地样式、亭台、景墙、浮雕等园林元素的符号,共同表现岭南传统文化的特点,营造浓郁的学府氛围。
六、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前面的努力主要解决了室外空间的问题,而实际上最重要的空间意象取决于围合这些室外空间的建筑物,建筑物的形象直接影响它周围的室外空间。原有的校舍建于不同时期,不同的设计者,不同的外墙材料,风格粗看上去杂乱无章,非常的不协调。要将他们统一起来并非易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
1、经济性:立足对现有建筑结构基础上的改良改造,立面设计应尽量少做、不做结构修改,在尊重现状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智慧,用最少的成本,使建筑煥然一新,紧跟时代步伐。2、整体性:整合不同年代的建筑要素,对不同手法的建筑因势利导,各具丰富特点的同时,保持整体的统一,保证校园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显得整洁大气。3、功能性:新增的建筑构件,以改善建筑功能为基础,尽量不做少做非功能性的装饰,对确实需要的地方,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协调性: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与北侧的麓湖、高尔夫练习场优美的环境相协调。5、文化性:充分考虑岭南地区文化特征与时代文化、以及电大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在看似不经意间延续地域文化,营造浓厚学府氛围。七、结语
这一次旧校改造的设计实践,融入了笔者对于校园环境的许多理想与认识,虽然整个校园中心区没有增建或重建一栋新的建筑,甚至连旧建筑的结构也几乎没有修改,整个设计在经济、文化、功能等方面仍取得令业主比较满意的结果。这其中少不了耐心的耕耘,用心的思考,还有多次调查的劳苦,不过,好的成果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参考目录:
[丹麦] 杨·盖尔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编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People Places—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美] 凯文·林奇 著,方益平、何晓军 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万露、吴中平,苏平,《从学生意象看学校环境设计》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4.06
谷建,《马尾巴的功效――大学校园建筑室外空间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建筑创作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