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农垦系统改革巨变的浪潮中,干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立足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学校现行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以及引入项目管理体制、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结合学校的实际运作情况,总结出了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关键词 干部教育培训 项目管理 二次创业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1 云南农垦干校实施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的背景
云南农垦自1951年成立以来,为屯垦戍边、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给、培养造就建设人才、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农垦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发展方针和总体要求,云南农垦在2010年6月与相关的地、州、市签订了6大分局、39个农场和122所医疗卫生机构移交地方、属地管理的协议。
在农垦系统改革巨变的浪潮中,云南省农垦总局干部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滇考察,明确了云南作为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地位。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对昆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必将极大地推进现代新昆明的跨越式发展;而对地处昆明拥有地缘优势的云南农垦干校来讲,无疑也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春天。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干校确定了未来5—10年的大方向:对内,其定位是云南农垦的培训中心;对外,其目标是全国农垦在西南地区的培训基地。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宏观层面上看,属地管理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农垦总局所领导的大部队没有了,意味着农垦干校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了;从微观层面上说,干校当前面临着党校函授停招,农广校多年停办,农场移交地方,干部教育培训班难以维系,事业编制在四年前就被从60人压缩成了40个等诸多困难。
综上所述,如何使农垦干校披荆斩棘,在市场搏击中探求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打造出全国农垦干校建设的知名品牌,是摆在新一任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问题。由于学校主要承担农垦系统高、中、基层管理干部,以及后备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等重点和急需人才的培训任务,因此教育培训是学校常规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当前教育培训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实现“全国农垦在西南地区的培训基地”这一奋斗目标,迫使我们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迈上更高的发展台阶。而培训基地的教育培训项目建设,是关系到基地是否能完善,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是否能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项目管理思维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云南农垦干校现行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同我国现行的大多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相类似,农垦干校目前也以垂直管理、条块分割的方式为特征,主要依靠函授部、远教部和培训部完成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部署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的局限,缺乏现代先进培训理念的指导,在工作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工作程序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
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岗位设置,基本上属于单一的纵向管理结构,并以岗位职能来划分部门机构:研究室负责对教师的教学考评管理工作,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培训部负责制订干部教育培训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编制各类培训班教学计划并予以执行;总务科在办班期间,负责做好培训学员的后勤保障,负责培训费用的收取、核算工作。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但是,相互配合不够,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的局面,不利于工作的迅速开展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2 对工作人员要求比较单一,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现行的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单一。在现行的模式分工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对某个培训项目进行全程策划、组织与协调,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岗位职责。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形成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2.3 缺乏激励的机制体制,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农垦干校属于云南农垦总局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依托农垦系统的支持与扶助,主要着眼于系统内部教育培训任务,而很少涉足农垦外的面向社会的培训市场。管理水平、工作思路还停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项目“不找市场找市长”的低效率模式中。从2002年以来的培训班数据统计中不难看出(见表1),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的鼓励,工作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欠缺积极主动走出校门“找米下锅”的行动意识,进而导致了工作效率与效益的低下。
3 引入项目管理制,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引入项目管理制,可以说是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它具有现行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与市场型培训接轨,实现向经营型培训服务体制的转变。
4 农垦干校教育培训项目管理流程实践经过充分商讨与论证,2011年学校出台了《云南农垦总局干部学校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教育培训项目的操作流程做出了具体规范(详见图1)。此后的农场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生产队队长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班、党建培训班以及在昆直属企业财务培训班等,均按照此流程进行规范化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以下是经过一年来的运作,我们提炼和总结的相关实践经验:
首先,项目负责人的选定是关键。结合农垦干校的实际,教育培训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农垦系统为依托,从事系统内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这类培训一般是根据统一部署及工作安排进行,计划性相对要强一些,项目负责人由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指定。而另一类是面向社会的市场型教育培训,这类项目主要是利用教职工个人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调研,捕捉市场机会开发出来的,该项目的提出者可以担任项目负责人,也可以提议他人担任,但须报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面对当前农垦改革的巨变,学校支持和鼓励工作人员走向市场,积极寻找各种项目,按照“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确定项目负责人。
其次,项目组的人员组成至关重要。在《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项目负责人不得一人一项,至少要在学校在职教职工中选一名或一名以上工作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开展工作。项目组抽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学校任何部门的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面向社会临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组的工作。
最后,经过实践的总结与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操作流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酝酿立项阶段、申报筹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扫尾验收阶段。目前学校的教育培训项目,都在按此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实施。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领域,对于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水平,扩大培训规模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在实践中我们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相信通过持久努力,我校的教育培训工作一定会步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云南农垦自1951年成立以来,为屯垦戍边、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给、培养造就建设人才、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农垦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发展方针和总体要求,云南农垦在2010年6月与相关的地、州、市签订了6大分局、39个农场和122所医疗卫生机构移交地方、属地管理的协议。
在农垦系统改革巨变的浪潮中,云南省农垦总局干部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滇考察,明确了云南作为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地位。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对昆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必将极大地推进现代新昆明的跨越式发展;而对地处昆明拥有地缘优势的云南农垦干校来讲,无疑也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春天。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干校确定了未来5—10年的大方向:对内,其定位是云南农垦的培训中心;对外,其目标是全国农垦在西南地区的培训基地。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宏观层面上看,属地管理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农垦总局所领导的大部队没有了,意味着农垦干校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了;从微观层面上说,干校当前面临着党校函授停招,农广校多年停办,农场移交地方,干部教育培训班难以维系,事业编制在四年前就被从60人压缩成了40个等诸多困难。
综上所述,如何使农垦干校披荆斩棘,在市场搏击中探求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打造出全国农垦干校建设的知名品牌,是摆在新一任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问题。由于学校主要承担农垦系统高、中、基层管理干部,以及后备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等重点和急需人才的培训任务,因此教育培训是学校常规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当前教育培训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实现“全国农垦在西南地区的培训基地”这一奋斗目标,迫使我们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迈上更高的发展台阶。而培训基地的教育培训项目建设,是关系到基地是否能完善,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是否能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项目管理思维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云南农垦干校现行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同我国现行的大多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相类似,农垦干校目前也以垂直管理、条块分割的方式为特征,主要依靠函授部、远教部和培训部完成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部署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的局限,缺乏现代先进培训理念的指导,在工作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工作程序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
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岗位设置,基本上属于单一的纵向管理结构,并以岗位职能来划分部门机构:研究室负责对教师的教学考评管理工作,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培训部负责制订干部教育培训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编制各类培训班教学计划并予以执行;总务科在办班期间,负责做好培训学员的后勤保障,负责培训费用的收取、核算工作。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但是,相互配合不够,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的局面,不利于工作的迅速开展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2 对工作人员要求比较单一,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现行的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单一。在现行的模式分工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对某个培训项目进行全程策划、组织与协调,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岗位职责。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形成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2.3 缺乏激励的机制体制,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农垦干校属于云南农垦总局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依托农垦系统的支持与扶助,主要着眼于系统内部教育培训任务,而很少涉足农垦外的面向社会的培训市场。管理水平、工作思路还停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项目“不找市场找市长”的低效率模式中。从2002年以来的培训班数据统计中不难看出(见表1),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的鼓励,工作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欠缺积极主动走出校门“找米下锅”的行动意识,进而导致了工作效率与效益的低下。
3 引入项目管理制,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引入项目管理制,可以说是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它具有现行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与市场型培训接轨,实现向经营型培训服务体制的转变。
4 农垦干校教育培训项目管理流程实践经过充分商讨与论证,2011年学校出台了《云南农垦总局干部学校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教育培训项目的操作流程做出了具体规范(详见图1)。此后的农场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生产队队长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班、党建培训班以及在昆直属企业财务培训班等,均按照此流程进行规范化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以下是经过一年来的运作,我们提炼和总结的相关实践经验:
首先,项目负责人的选定是关键。结合农垦干校的实际,教育培训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农垦系统为依托,从事系统内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这类培训一般是根据统一部署及工作安排进行,计划性相对要强一些,项目负责人由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指定。而另一类是面向社会的市场型教育培训,这类项目主要是利用教职工个人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调研,捕捉市场机会开发出来的,该项目的提出者可以担任项目负责人,也可以提议他人担任,但须报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面对当前农垦改革的巨变,学校支持和鼓励工作人员走向市场,积极寻找各种项目,按照“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确定项目负责人。
其次,项目组的人员组成至关重要。在《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项目负责人不得一人一项,至少要在学校在职教职工中选一名或一名以上工作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开展工作。项目组抽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学校任何部门的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面向社会临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组的工作。
最后,经过实践的总结与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操作流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酝酿立项阶段、申报筹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扫尾验收阶段。目前学校的教育培训项目,都在按此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实施。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领域,对于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水平,扩大培训规模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在实践中我们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相信通过持久努力,我校的教育培训工作一定会步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