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出现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对相关应对策略进行总结。方法:对2014年3月
2016年6月1 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不合格原因,结合所在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参考权威文献报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及效率。结果:本组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未及时送检、溶血、标本量不足、采血过程不规范,其中以凝血原因最为常见;从人为角度来看,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占比最高。结论: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工作加以重视,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医源性失误,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
引言
現代医学不断发展,很多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支持,血液标本作为临床检验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性液体,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法的确定。为充分保证检验质量,要保证血液标本质量。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对症解决对策,现对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所选标本分别属于150例受检者,均满足临床检验相关操作标准,且患者对血液标本收集目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知情。其中,本组男性受检者82例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1.85±2.56),女性受检者68例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1.27±2.62)。
1.2研究方法
对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临床检验隋况进行分析。结合权威文献报道内容,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做好详细分析与记录,便于临床统计工作。
1.3数据统计
本研究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采用x2值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150份不合格标本中,凝血71例,所占比例为47.33%;未及时送检25例,所占比例为16.67%;溶血22例,所占比例为14.67%;标本量不足17例,所占比例为11.33%;采血过程不规范10例,所占比例为6.67%;其他5例,所占比例为3.33%;其中,凝血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原因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标本不合格原因归纳
对上述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因素对其的主要影响,可将标本不合格原因分为:护理人员因素125例,所占比例为83.33%;患者自身因素22例,所占比例为14.67%;其他因素3例,所占比例为2.0%;其中,护理人员因素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因素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3.1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通过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本组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凝血、未及时送检、溶血、标本量不足、采血过程不规范;从人为角度来看,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占比最高,与其他因素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凝血现象发生后,可导致白细胞计数测定值偏高,主要是由才学带绑扎过紧所致,同时抗凝剂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凝血现象的主要因素。未及时送检主要是指未能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致使血液标本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对检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采血过程不规范主要是指容器不当、输液同侧采集等现象,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带来制约。
3.2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内容,结合所在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参考权威文献报道,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在于显著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遵守医院及科室相关制度,正确执行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并对检验工作过程进行不断优化,保证血液检验准确性。将高效护理、优质护理作为护理原则,并将安全护理作为行动基石,对检验工作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实施弹性排班制度,进一步满足患者实际就诊需求。此外,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制定详细的血液标本采集、检验手册,对采集注意事项进行明确。
总而言之,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工作加以重视,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减少医源性失误,避免发生溶血、凝血、标本量采集不足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就诊效果。
2016年6月1 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不合格原因,结合所在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参考权威文献报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及效率。结果:本组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未及时送检、溶血、标本量不足、采血过程不规范,其中以凝血原因最为常见;从人为角度来看,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占比最高。结论: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工作加以重视,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医源性失误,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
引言
現代医学不断发展,很多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支持,血液标本作为临床检验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性液体,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法的确定。为充分保证检验质量,要保证血液标本质量。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对症解决对策,现对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所选标本分别属于150例受检者,均满足临床检验相关操作标准,且患者对血液标本收集目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知情。其中,本组男性受检者82例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1.85±2.56),女性受检者68例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1.27±2.62)。
1.2研究方法
对15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临床检验隋况进行分析。结合权威文献报道内容,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做好详细分析与记录,便于临床统计工作。
1.3数据统计
本研究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采用x2值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150份不合格标本中,凝血71例,所占比例为47.33%;未及时送检25例,所占比例为16.67%;溶血22例,所占比例为14.67%;标本量不足17例,所占比例为11.33%;采血过程不规范10例,所占比例为6.67%;其他5例,所占比例为3.33%;其中,凝血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原因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标本不合格原因归纳
对上述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因素对其的主要影响,可将标本不合格原因分为:护理人员因素125例,所占比例为83.33%;患者自身因素22例,所占比例为14.67%;其他因素3例,所占比例为2.0%;其中,护理人员因素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因素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3.1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通过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本组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凝血、未及时送检、溶血、标本量不足、采血过程不规范;从人为角度来看,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占比最高,与其他因素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凝血现象发生后,可导致白细胞计数测定值偏高,主要是由才学带绑扎过紧所致,同时抗凝剂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凝血现象的主要因素。未及时送检主要是指未能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致使血液标本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对检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采血过程不规范主要是指容器不当、输液同侧采集等现象,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带来制约。
3.2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内容,结合所在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参考权威文献报道,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在于显著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遵守医院及科室相关制度,正确执行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并对检验工作过程进行不断优化,保证血液检验准确性。将高效护理、优质护理作为护理原则,并将安全护理作为行动基石,对检验工作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实施弹性排班制度,进一步满足患者实际就诊需求。此外,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制定详细的血液标本采集、检验手册,对采集注意事项进行明确。
总而言之,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工作加以重视,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减少医源性失误,避免发生溶血、凝血、标本量采集不足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就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