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问题。面对新形势,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建设应用型大学”为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市属应用型高校,坚持不断探索应用性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面对北京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本校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就业工作,在为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一、对就业工作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社会就业岗位在总量增加,但增速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部分单位的用人门槛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招聘条件,使我校毕业生与北京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地位。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了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及大量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更愿意在北京就业的局面,这就使北京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目前,我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择业标准更加务实和关注自我发展,在择业时存在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二是择业期望矛盾重重。他们既愿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能保证就业;既想主动谋取理想职业,但又缺乏自信心;既想寻求理想的岗位,又不愿面对激烈的竞争。三是由于我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既为北京生源,又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外地生源所面临的户籍限制等就业压力,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着不急于就业、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差、心理脆弱等问题,这也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根据学校办学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加强组织保障,分层落实责任
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和组织保障,我校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到层层落实责任,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为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我校每年都组织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以达到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相对稳定的目的。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依托专业,建立与相关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调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责任到人。学校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坚持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重点、难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清晰解释就业政策,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我校还实行了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各学院及时统计、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和不同时间段的签约率数据,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奖惩制度。
2.加强就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我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掌握求职技巧。
在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中,我校通过就业指导,将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学校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做好自身定位,以及分析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确定择业目标,做好自身的职业能力准备。
为了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力度,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通过更加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达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以及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自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成立以来,学校构建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规范和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根据大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导航”课程,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在线教育”,同时设置了网络课程模块作为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以利于大学生进行自主化、网络化学习。
只有了解毕业生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就业指导。为此,我校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加强了调研工作,每年除进行全校毕业生问卷调查外,还开展了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并形成了调查报告。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针对我校毕业生多为北京生源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学校采访了许多校友,编写了《大学生求职实录》、《校友访谈录》等书籍,通过我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及走上工作岗位的真情实事来教育引导毕业生。此外,学校每年还根据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编写《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发给每一位毕业生,从就业政策及求职技巧与程序等方面对毕业生给予具体指导。
我校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了就业心理分析、就业安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根据应用性的课程定位,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个体与团体辅导等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抓住工作重点,解决工作难点
近年来,我校以“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为出发点,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及“给予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以特殊帮助”作为工作重点,把“北京生源毕业生不急于签约”的问题作为工作难点,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校通过校友报告会、专题讲座、到就业基地实习、家长动员会等形式,耐心细致地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就业观和成功观教育,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独立精神、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2006年,我校共有173名应届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长或村支部书记助理,受到了乡镇领导及村民的好评。
针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重点给予帮助,积极提供就业信息,进行个别指导与咨询。
4.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服务力度
我校在就业工作中,想毕业生所想,帮毕业生所需,强化服务意识,加大了为毕业生服务的力度。学校在工作中注意发挥毕业生就业供需主渠道的作用,强化校园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发布需求信息,组织不同层次的校园双选活动,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学校严格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确保在校内召开的双选会安全、有序、高效,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机会。学校每年都组织2场~3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和上百场不同层次的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我校以首都经济建设需要为导向,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力争培养更多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近年来,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校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就业率(每年初次就业率均为90%以上),与此同时,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据统计,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5.7%,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进入职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
一、对就业工作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社会就业岗位在总量增加,但增速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部分单位的用人门槛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招聘条件,使我校毕业生与北京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地位。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了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及大量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更愿意在北京就业的局面,这就使北京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目前,我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择业标准更加务实和关注自我发展,在择业时存在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二是择业期望矛盾重重。他们既愿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能保证就业;既想主动谋取理想职业,但又缺乏自信心;既想寻求理想的岗位,又不愿面对激烈的竞争。三是由于我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既为北京生源,又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外地生源所面临的户籍限制等就业压力,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着不急于就业、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差、心理脆弱等问题,这也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根据学校办学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加强组织保障,分层落实责任
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和组织保障,我校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到层层落实责任,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为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我校每年都组织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以达到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相对稳定的目的。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依托专业,建立与相关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调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责任到人。学校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坚持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重点、难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清晰解释就业政策,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我校还实行了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各学院及时统计、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和不同时间段的签约率数据,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奖惩制度。
2.加强就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我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掌握求职技巧。
在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中,我校通过就业指导,将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学校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做好自身定位,以及分析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确定择业目标,做好自身的职业能力准备。
为了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力度,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通过更加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达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以及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自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成立以来,学校构建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规范和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根据大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导航”课程,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在线教育”,同时设置了网络课程模块作为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以利于大学生进行自主化、网络化学习。
只有了解毕业生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就业指导。为此,我校就业指导教学科研中心加强了调研工作,每年除进行全校毕业生问卷调查外,还开展了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并形成了调查报告。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针对我校毕业生多为北京生源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学校采访了许多校友,编写了《大学生求职实录》、《校友访谈录》等书籍,通过我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及走上工作岗位的真情实事来教育引导毕业生。此外,学校每年还根据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编写《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发给每一位毕业生,从就业政策及求职技巧与程序等方面对毕业生给予具体指导。
我校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了就业心理分析、就业安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根据应用性的课程定位,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个体与团体辅导等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抓住工作重点,解决工作难点
近年来,我校以“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为出发点,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及“给予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以特殊帮助”作为工作重点,把“北京生源毕业生不急于签约”的问题作为工作难点,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校通过校友报告会、专题讲座、到就业基地实习、家长动员会等形式,耐心细致地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就业观和成功观教育,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独立精神、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2006年,我校共有173名应届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长或村支部书记助理,受到了乡镇领导及村民的好评。
针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重点给予帮助,积极提供就业信息,进行个别指导与咨询。
4.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服务力度
我校在就业工作中,想毕业生所想,帮毕业生所需,强化服务意识,加大了为毕业生服务的力度。学校在工作中注意发挥毕业生就业供需主渠道的作用,强化校园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发布需求信息,组织不同层次的校园双选活动,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学校严格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确保在校内召开的双选会安全、有序、高效,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机会。学校每年都组织2场~3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和上百场不同层次的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我校以首都经济建设需要为导向,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力争培养更多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近年来,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校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就业率(每年初次就业率均为90%以上),与此同时,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据统计,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5.7%,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进入职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