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确实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在实践中发现还存在一些弊端,如有些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而轻视学生感悟的过程;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而轻视教学内容的整合;重视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而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教学设计越来越新奇,教学课件越来越精美,小组讨论越来越热闹。
1 激发兴趣,充分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3~4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采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带着问题反复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然后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要求反复地朗读。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学生自由读、默读,还可以通过赛读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1.2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促进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
2 读中有思,深入感悟
真正好的阅读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发表对文本比较深入的看法,而不是表面的热闹。要让学生在读中产生问题,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2.1 紧扣词句深入体会在阅读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更要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这些语言文字构筑的形象鲜活起来,从而达到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这样的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2.2 抓住空白发挥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一些入选的文章有的精练含蓄,有的一笔带过,这就为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提供了空白点。补白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文字的补充,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加入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这样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的心也随之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 读写结合,随机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1 捕捉感悟即时批注所谓“批注”,一般指批语和题注。学生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自己特别欣赏的语句,或者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即时批注自己阅读的感悟或质疑,可以是画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某个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题目的选择等。这点点滴滴的感悟或质疑,都是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的、积极的反应。
3.2 结合实际练习写话《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言语,一方面关注“我”的心理、情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所以,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写法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
1 激发兴趣,充分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3~4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采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带着问题反复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然后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要求反复地朗读。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学生自由读、默读,还可以通过赛读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1.2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促进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
2 读中有思,深入感悟
真正好的阅读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发表对文本比较深入的看法,而不是表面的热闹。要让学生在读中产生问题,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2.1 紧扣词句深入体会在阅读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更要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这些语言文字构筑的形象鲜活起来,从而达到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这样的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2.2 抓住空白发挥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一些入选的文章有的精练含蓄,有的一笔带过,这就为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提供了空白点。补白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文字的补充,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加入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这样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的心也随之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 读写结合,随机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1 捕捉感悟即时批注所谓“批注”,一般指批语和题注。学生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自己特别欣赏的语句,或者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即时批注自己阅读的感悟或质疑,可以是画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某个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题目的选择等。这点点滴滴的感悟或质疑,都是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的、积极的反应。
3.2 结合实际练习写话《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言语,一方面关注“我”的心理、情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所以,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写法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