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人到访启功先生家,主人请客人吃桔子,自己也剥开一个,吃了半个后暂时离座,忙于他事。客人帮忙收拾时,将启功老剩下的半个橘子扔进了纸篓。事毕,主人茶几上下、椅子前后遍寻不到剩下的橘子,最后终于在纸篓里发现了目标。拣出,水管处稍事清洗,毫不犹豫地继续剥食。客人汗颜,打道回府后追记了上述文字。
南北朝时,北魏名将王罴有一次招待客人用餐。来客将薄饼的边沿儿撕弃,王罴大为不满: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说罢,让手下人将饭食撤下。客人大窘。王罴又请客人吃瓜,客人削皮时,“侵肉稍厚”,王罴捡起来直接入口。
《汉书》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意思是说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勤俭治国,勤俭持家,乃智者贤者理智而必然的选择。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恨奢侈,他曾亲自带着太子朱标深入农家体察民间疾苦,并一再叮嘱太子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如果不顾农民的劳苦,对他们横征暴敛,则农民不堪活命矣。
一代名臣曾国藩在给他二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本期所刊载的南通名人张謇乃清末状元,又是鼎鼎大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甲午以后他先后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且按照现代城市的规范,设计规划了南通市。他还创办了通州师范、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等文化教育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辛亥以后他曾出任实业总长和工商总长。如此大富大贵之家,却从不忘俭以持家。在给夫人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到:账房开来家用,云须四千四五百元,福食一项,即须二千,大为不合。余为按人核计,至多不过一千二百元。又他项尚有可省者数百元,大约每年用度以三千二百元为限,亦已不小。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衣服不必多做,裁缝即可省。切切。
100年前的上海滩,地产大王除了哈同和程霖生,就数周扶九了。但是周大老板一生简朴,出行几乎不乘轿子不乘车,全靠步行。他有一句名言:南京路其平如砥,连家中地板都没那么光滑,这样好的路不走还要坐车子岂非白白糟蹋了。据说有一天晚上周老板提了灯笼走夜路回家,看见前面有一顶轿子,玻璃灯很亮,于是他便吹灭了灯笼,一直跟着走。令他高兴的是,这顶轿子居然与他的归途一样,一直走到家门口,轿子停下。原来是他的家人所乘……这么大的老板,即使去亲家探望女儿也只带一包花生米,一包兰花豆。在他的卧室中专门有一个夹壁墙,他经常在晚上从上面的孔洞塞入金条。
由此看来勤俭之德确实与贫富无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岸英和刘松林准备结婚,岸英向他的父亲毛泽东报告说,婚礼简办,不买任何东西。毛泽东高兴地表示:“不花钱办喜事是喜上加喜。浪费可耻,节约可喜,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父亲将一件黑色的夹大衣送给了新婚夫妇。这件大衣是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候穿的:你们结婚我很高兴,但我没有东西相赠,把这件大衣送给你们吧。
习仲勋夫人齐心回忆说,孩子们小的时候难得能吃上糖拌西红柿,但是起初他们只吃西红柿,而不喝剩下的汤。习仲勋便一脸认真地对孩子们说:这个汤可是好东西,喝下以后可以在肚子里长出西红柿来。孩子们一听便争先恐后,每次都把剩汤喝个精光。
习近平在正定做县委书记的时候,常常由于下乡回来晚了,吃不上热饭、热菜。食堂有时甚至只剩了点儿主食而没有菜,但他毫不计较,一般买两个馒头,并请大师傅用酱油冲碗开水,做个“汤”。在正定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旧军装和一件蓝上衣,县上的人几乎没有看到他有别的衣服。如此简朴,当是家风使然。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群书治要》说: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
南北朝时,北魏名将王罴有一次招待客人用餐。来客将薄饼的边沿儿撕弃,王罴大为不满: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说罢,让手下人将饭食撤下。客人大窘。王罴又请客人吃瓜,客人削皮时,“侵肉稍厚”,王罴捡起来直接入口。
《汉书》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意思是说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勤俭治国,勤俭持家,乃智者贤者理智而必然的选择。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恨奢侈,他曾亲自带着太子朱标深入农家体察民间疾苦,并一再叮嘱太子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如果不顾农民的劳苦,对他们横征暴敛,则农民不堪活命矣。
一代名臣曾国藩在给他二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本期所刊载的南通名人张謇乃清末状元,又是鼎鼎大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甲午以后他先后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且按照现代城市的规范,设计规划了南通市。他还创办了通州师范、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等文化教育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辛亥以后他曾出任实业总长和工商总长。如此大富大贵之家,却从不忘俭以持家。在给夫人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到:账房开来家用,云须四千四五百元,福食一项,即须二千,大为不合。余为按人核计,至多不过一千二百元。又他项尚有可省者数百元,大约每年用度以三千二百元为限,亦已不小。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衣服不必多做,裁缝即可省。切切。
100年前的上海滩,地产大王除了哈同和程霖生,就数周扶九了。但是周大老板一生简朴,出行几乎不乘轿子不乘车,全靠步行。他有一句名言:南京路其平如砥,连家中地板都没那么光滑,这样好的路不走还要坐车子岂非白白糟蹋了。据说有一天晚上周老板提了灯笼走夜路回家,看见前面有一顶轿子,玻璃灯很亮,于是他便吹灭了灯笼,一直跟着走。令他高兴的是,这顶轿子居然与他的归途一样,一直走到家门口,轿子停下。原来是他的家人所乘……这么大的老板,即使去亲家探望女儿也只带一包花生米,一包兰花豆。在他的卧室中专门有一个夹壁墙,他经常在晚上从上面的孔洞塞入金条。
由此看来勤俭之德确实与贫富无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岸英和刘松林准备结婚,岸英向他的父亲毛泽东报告说,婚礼简办,不买任何东西。毛泽东高兴地表示:“不花钱办喜事是喜上加喜。浪费可耻,节约可喜,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父亲将一件黑色的夹大衣送给了新婚夫妇。这件大衣是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候穿的:你们结婚我很高兴,但我没有东西相赠,把这件大衣送给你们吧。
习仲勋夫人齐心回忆说,孩子们小的时候难得能吃上糖拌西红柿,但是起初他们只吃西红柿,而不喝剩下的汤。习仲勋便一脸认真地对孩子们说:这个汤可是好东西,喝下以后可以在肚子里长出西红柿来。孩子们一听便争先恐后,每次都把剩汤喝个精光。
习近平在正定做县委书记的时候,常常由于下乡回来晚了,吃不上热饭、热菜。食堂有时甚至只剩了点儿主食而没有菜,但他毫不计较,一般买两个馒头,并请大师傅用酱油冲碗开水,做个“汤”。在正定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旧军装和一件蓝上衣,县上的人几乎没有看到他有别的衣服。如此简朴,当是家风使然。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群书治要》说: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