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够适应课堂的需要了。职校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重新喜欢上语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改语文课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母语学科的魅力,使职校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职校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实效性
现代人会说“我想和你结婚”,而古人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人会说“我没办法去,但我真的很想去”,而古人会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现代人会说“你该回家了”,而古人会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古语隽永,古语优雅,古语有致。跨越千年的时间隧道,至今熠熠生辉。然而,时至今日,打开这一隧道的钥匙——语文,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丢弃。
没有升学压力,不是专业课,作为一名职校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尴尬,越来越感觉到母语学科——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一落千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静下心来,查找资料,决定进行一次教学改革,力求使职校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载体,凭借它,可以帮助学生穿越千年的文化隧道。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这一点也给了我很大的灵活性。
一、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调了,多媒体成了教学的得力手段。
演一出好戏,上一堂好课,应该说没有规定的方式。就上课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增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质量是有很大作用的。
讲授《琵琶行》时,我利用电脑给学生播放了配乐朗诵,随着忧伤的琵琶曲响起,同学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进了文本中,随着优美的诗篇感受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对于缺乏人生经历的学生,用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多媒体的引导,学生很快抓住了本文的情感线索,对理解本诗的主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教师教的动力转化为学生学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成了我每次上课前必做的功课。
在学习《荷塘月色》、《台湾蝴蝶甲天下》等课文时,多媒体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将竞赛机制融入语文教学,打造竞赛课堂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竞赛机制引进了语文课堂,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小组研讨,自主发现问题,并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贴近文本,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满“斗志”。
在讲述《鸿门宴》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对秦汉战争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刘邦、项羽二人的评价存在着分歧,因此在解决了重点实词虚词与文本的翻译问题后,我从讨论对二人喜欢的原因入手来分析这篇文言文。
经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喜欢刘邦:(1)机智,表现在初到鸿门时的谦卑隐忍、能言善辩,离开鸿门时慌而不乱,回到军营后又能够果断除奸——这一切都说明刘邦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2)遇事能够沉着应变,初到鸿门时善于抓住项羽的性格弱点,投其所好据理力争,稳住形势以观其变;趁樊哙闯帐,项羽赐酒赐肉,气氛缓和之际,借故“更衣”而逃离“虎穴”。
喜欢项羽:坦诚直率、重情重义,与刘邦比起来,他更富有人情味。表现在当刘邦初到鸿门时顾及兄弟之情而未将刘邦杀掉;在刘邦看似真挚、合“情”合“理”的言词感动中说出了“曹无伤”的名字;在樊哙闯帐的情形下对樊哙的勇敢感到敬佩,这是因为两人在这一点上性格有相同之处。
令我意外的是有一个小组对刘邦、项羽二人都喜欢,认为“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原因在于刘邦有大智慧,充满理性;项羽重情义,只不过项羽的重情重义被刘邦所利用,成了他政治、军事道路上的障碍。
经过一节课的讨论,学生对刘邦、项羽二人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人物的分析与文本的掌握问题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敏捷、快速反应的人,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
三、培养学生“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背一点”的习惯
名师魏书生老师曾说:“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难。”
我一直在思索:何为语文?语文学习的习惯应该是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要想“口头”成功,就要以“书面”的读、写为基础。而我一直认为,被诗书滋养的人,他得到的绝不仅仅是飞扬的才情和视野的开阔,实际上更应该是一种丰富的人生。我在读书过程中也总能看见类似的话语:“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所以,我把阅读作为一个根本。“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用进废退”的,为了巩固阅读,同时也为了配合学校的读书识字工程,我也注重“背”和“写”,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给学生订了每天“三个一点”。
刚开始的几天,学生做得还不错,但几天过后,就有调皮的学生拒交作业,我秉持的态度是不愠不火、不批评、不发脾气,只一句话:“抓紧时间写,我下次再来看。”我是班主任,出入班级的次数很多,这个“下一次”可能就是下午,所以,要的次数多了,他们自己也就“烦躁”了,这个“三个一点”也就继续坚持下去了。时间长了,学生们每天见面时往往会先说一句:“‘债’准备好了吗?‘老班’一会就来讨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学期里班上38名同学都坚持了下来,即使是寒假期间也是每天都干一点。
让我更加欣喜的是,本来只是想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却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学生们仍叫我“讨债老班”,但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班级管理越来越容易,并且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尤其是专业课也有了很好的习惯。这一步是走对了,让我看到了希望。
在一个学期不断的摸索中,我把所任教的班级当做试验田,学生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2010年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我班的王奕丹、郑云云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山东省赛区征文比赛的一、二等奖。这让我真正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我的语文教学确实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职校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实效性
现代人会说“我想和你结婚”,而古人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人会说“我没办法去,但我真的很想去”,而古人会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现代人会说“你该回家了”,而古人会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古语隽永,古语优雅,古语有致。跨越千年的时间隧道,至今熠熠生辉。然而,时至今日,打开这一隧道的钥匙——语文,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丢弃。
没有升学压力,不是专业课,作为一名职校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尴尬,越来越感觉到母语学科——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一落千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静下心来,查找资料,决定进行一次教学改革,力求使职校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载体,凭借它,可以帮助学生穿越千年的文化隧道。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这一点也给了我很大的灵活性。
一、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调了,多媒体成了教学的得力手段。
演一出好戏,上一堂好课,应该说没有规定的方式。就上课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增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质量是有很大作用的。
讲授《琵琶行》时,我利用电脑给学生播放了配乐朗诵,随着忧伤的琵琶曲响起,同学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进了文本中,随着优美的诗篇感受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对于缺乏人生经历的学生,用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多媒体的引导,学生很快抓住了本文的情感线索,对理解本诗的主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教师教的动力转化为学生学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成了我每次上课前必做的功课。
在学习《荷塘月色》、《台湾蝴蝶甲天下》等课文时,多媒体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将竞赛机制融入语文教学,打造竞赛课堂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竞赛机制引进了语文课堂,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小组研讨,自主发现问题,并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贴近文本,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满“斗志”。
在讲述《鸿门宴》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对秦汉战争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刘邦、项羽二人的评价存在着分歧,因此在解决了重点实词虚词与文本的翻译问题后,我从讨论对二人喜欢的原因入手来分析这篇文言文。
经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喜欢刘邦:(1)机智,表现在初到鸿门时的谦卑隐忍、能言善辩,离开鸿门时慌而不乱,回到军营后又能够果断除奸——这一切都说明刘邦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2)遇事能够沉着应变,初到鸿门时善于抓住项羽的性格弱点,投其所好据理力争,稳住形势以观其变;趁樊哙闯帐,项羽赐酒赐肉,气氛缓和之际,借故“更衣”而逃离“虎穴”。
喜欢项羽:坦诚直率、重情重义,与刘邦比起来,他更富有人情味。表现在当刘邦初到鸿门时顾及兄弟之情而未将刘邦杀掉;在刘邦看似真挚、合“情”合“理”的言词感动中说出了“曹无伤”的名字;在樊哙闯帐的情形下对樊哙的勇敢感到敬佩,这是因为两人在这一点上性格有相同之处。
令我意外的是有一个小组对刘邦、项羽二人都喜欢,认为“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原因在于刘邦有大智慧,充满理性;项羽重情义,只不过项羽的重情重义被刘邦所利用,成了他政治、军事道路上的障碍。
经过一节课的讨论,学生对刘邦、项羽二人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人物的分析与文本的掌握问题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敏捷、快速反应的人,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
三、培养学生“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背一点”的习惯
名师魏书生老师曾说:“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难。”
我一直在思索:何为语文?语文学习的习惯应该是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要想“口头”成功,就要以“书面”的读、写为基础。而我一直认为,被诗书滋养的人,他得到的绝不仅仅是飞扬的才情和视野的开阔,实际上更应该是一种丰富的人生。我在读书过程中也总能看见类似的话语:“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所以,我把阅读作为一个根本。“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用进废退”的,为了巩固阅读,同时也为了配合学校的读书识字工程,我也注重“背”和“写”,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给学生订了每天“三个一点”。
刚开始的几天,学生做得还不错,但几天过后,就有调皮的学生拒交作业,我秉持的态度是不愠不火、不批评、不发脾气,只一句话:“抓紧时间写,我下次再来看。”我是班主任,出入班级的次数很多,这个“下一次”可能就是下午,所以,要的次数多了,他们自己也就“烦躁”了,这个“三个一点”也就继续坚持下去了。时间长了,学生们每天见面时往往会先说一句:“‘债’准备好了吗?‘老班’一会就来讨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学期里班上38名同学都坚持了下来,即使是寒假期间也是每天都干一点。
让我更加欣喜的是,本来只是想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却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学生们仍叫我“讨债老班”,但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班级管理越来越容易,并且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尤其是专业课也有了很好的习惯。这一步是走对了,让我看到了希望。
在一个学期不断的摸索中,我把所任教的班级当做试验田,学生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2010年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我班的王奕丹、郑云云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山东省赛区征文比赛的一、二等奖。这让我真正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我的语文教学确实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