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必将开拓现代化学教学新思路。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化学教学中融合科学思想与人文教育,是新课标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在预设中重视人文教育
化学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确立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把人文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备课中,教师要把各知识点的人文教育目标提炼出来,想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渗透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我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人文教育
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可以是观看教师演说、演示实验或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且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事件,使学生触“境”生感,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在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着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物质变化与变化等诸多关系、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每次使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我都及时对尾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空气。总之,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化过程得以进一步继续和发展,这种教育的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代替的。
四、讲述化学史,熏陶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展观、发明的历史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有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与化学相关的有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南北朝陶弘景发现的焰色反应,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近代的侯德榜制碱法,世界上首次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等,通过介绍上述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策略,凸显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感
在设计教学教程中,应从情感和认知两者相融合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功能。学习是情感活动过程,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是学生的“参与”,由情感所推动着的“参与”活动,会导致奇迹般的教学效果发生。在化学教学中,找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点,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力求把握求知与情感的环节,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心理体验,凸显教学过程的情感陶冶,形成独特的心理气氛,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本,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化学教学中融合科学思想与人文教育,是新课标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在预设中重视人文教育
化学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确立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把人文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备课中,教师要把各知识点的人文教育目标提炼出来,想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渗透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我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人文教育
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可以是观看教师演说、演示实验或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且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事件,使学生触“境”生感,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在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着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物质变化与变化等诸多关系、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每次使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我都及时对尾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空气。总之,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化过程得以进一步继续和发展,这种教育的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代替的。
四、讲述化学史,熏陶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展观、发明的历史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有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与化学相关的有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南北朝陶弘景发现的焰色反应,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近代的侯德榜制碱法,世界上首次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等,通过介绍上述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策略,凸显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感
在设计教学教程中,应从情感和认知两者相融合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功能。学习是情感活动过程,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是学生的“参与”,由情感所推动着的“参与”活动,会导致奇迹般的教学效果发生。在化学教学中,找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点,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力求把握求知与情感的环节,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心理体验,凸显教学过程的情感陶冶,形成独特的心理气氛,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本,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