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变国际治理结构一边倒的失衡状态,有利于发达国家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技进步等生产性领域而非分配领域,促进世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金砖国家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中经济体综合实力竞赛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模式的具体表现。
金砖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战”之后,金砖国家的出现经历了功能不断递进的三个阶段。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盟国到东西方竞争。“二战”结束之初,东西方对垒,这奠定了战后追赶模式的基础。西方国家靠市场做大蛋糕,东方世界靠计划组织生产,靠计划分配的方式满足各方面需求。立足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消化,东西方经济体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轮竞争中,计划经济的优势更加明显,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实行计划经济的东方世界在后来的竞争中劣势越来越明显。此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就是东方经济体追赶西方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使东方世界先后走上了市场化改革之路,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市场经济体制成了全球通行的经济体制,世界逐步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在世界大市场的扩容中,西方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东方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实现了东西方的第一次互利双赢合作。东方国家也借助外向型经济盘活存量资产,积累起了“第一桶金”。
这个时期,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名义上不叫新兴经济体,而是称之为第三世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进一步明确了第三世界的范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可见,三个世界是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战略表述,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内涵。新兴工业化国家是1979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对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冲击》报告书中提出的,当时报告书中列举了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十个国家和地区。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东西方竞争到国际投资界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东剧变,这些被称为“第三世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经济起飞,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种后发国家快速发展的信息迅速被国际投资界捕捉到,出现了“金砖四国”、“展望五国”等不同发展前景的国家组合。2001年11月底,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经济之砖”的概念。2003年10月,高盛发表了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正式提出“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国际投资界所认可,造词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继高盛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之后,国际投资界先后出现了以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为组合的“新钻11国”,即Next-11,简称N-11;以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为组合的“展望五国”(VISTA);以中国和印度为组合的中印大同( CHINDIA);以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及南非为主体的“灵猫六国”,等等。这些表示的都是投资潜力巨大,能够取得丰厚投资回报的经济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概念脱颖而出。英国《经济学人》对上述经济体进行了归纳,将这些国家统称为新兴经济体,并将“金砖四国”概括为第一梯队,“新钻十一国”为第二梯队。目前,《经济学人》已将新兴经济体的统计范围扩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源于国际投资界造词运动的经济体群体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来15国的概念,不仅包括了上面提及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进一步延伸到东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南美的阿根廷、委内瑞拉以及中亚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的内涵是个泛指的代名词,但约定俗成的是指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容量大,政治稳定,并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更大层面上是指新兴的市场,是可以掘金挖银、发大财的地方。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金砖四国”到“金砖国家”。在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与其付出相比,金砖国家分割的全球化红利份额可以说微不足道,这与国际治理权利的结构直接相关。随着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耦合进一步加强,谋求自己合法利益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金砖四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有更大的共同点,不自觉地代言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呈现阵容扩大趋势。“金砖四国”扩容到金砖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概念的提出就是这种发展态势的表现。2010年11月份,在韩国首尔G20峰会上,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12月份,金砖四国协商一致同意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经济平衡中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群体以更加成熟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金砖机制的意义
金砖机制的出现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对形成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金砖机制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造福于人类整体。从三亚金砖国家领导人发表的演讲来看,金砖国家的价值取向是寻求利益的共同点,追求“共享繁荣”。这个世界新生力量的出现,改变国际治理机制失衡的状态,通过代言发展中国家利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推动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互利合作,利用发达國家的技术、资金优势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变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各国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各国人民共享人类进步成果,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其次,金砖机制的出现搭建了各国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一直在追赶发达国家,属于弱势群体。民族解放运动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亚非会议等发展中国家合作平台的作用在削弱,国际经济协调呈现出西方7国合作机制一头独大态势,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多势众,但却缺乏形成合力的渠道,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有效表达。金砖机制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均衡国际治理失衡,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第三,金砖机制的出现有利于金砖国家形成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作为金砖国家交流看法、协调政策的平台,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金砖国家协调立场,建立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共同发展。第四,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当前,第三世界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金砖机制的形成,通过金砖国家主持公道,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等方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变国际治理结构一边倒的失衡状态,有利于发达国家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技进步等生产性领域而非分配领域,促进世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做大世界经济蛋糕,有利于蛋糕更加公平的分配,有利于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
金砖国家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中经济体综合实力竞赛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模式的具体表现。
金砖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战”之后,金砖国家的出现经历了功能不断递进的三个阶段。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盟国到东西方竞争。“二战”结束之初,东西方对垒,这奠定了战后追赶模式的基础。西方国家靠市场做大蛋糕,东方世界靠计划组织生产,靠计划分配的方式满足各方面需求。立足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消化,东西方经济体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轮竞争中,计划经济的优势更加明显,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实行计划经济的东方世界在后来的竞争中劣势越来越明显。此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就是东方经济体追赶西方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使东方世界先后走上了市场化改革之路,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市场经济体制成了全球通行的经济体制,世界逐步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在世界大市场的扩容中,西方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东方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实现了东西方的第一次互利双赢合作。东方国家也借助外向型经济盘活存量资产,积累起了“第一桶金”。
这个时期,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名义上不叫新兴经济体,而是称之为第三世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进一步明确了第三世界的范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可见,三个世界是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战略表述,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内涵。新兴工业化国家是1979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对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冲击》报告书中提出的,当时报告书中列举了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十个国家和地区。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东西方竞争到国际投资界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东剧变,这些被称为“第三世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经济起飞,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种后发国家快速发展的信息迅速被国际投资界捕捉到,出现了“金砖四国”、“展望五国”等不同发展前景的国家组合。2001年11月底,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经济之砖”的概念。2003年10月,高盛发表了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正式提出“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国际投资界所认可,造词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继高盛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之后,国际投资界先后出现了以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为组合的“新钻11国”,即Next-11,简称N-11;以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为组合的“展望五国”(VISTA);以中国和印度为组合的中印大同( CHINDIA);以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及南非为主体的“灵猫六国”,等等。这些表示的都是投资潜力巨大,能够取得丰厚投资回报的经济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概念脱颖而出。英国《经济学人》对上述经济体进行了归纳,将这些国家统称为新兴经济体,并将“金砖四国”概括为第一梯队,“新钻十一国”为第二梯队。目前,《经济学人》已将新兴经济体的统计范围扩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源于国际投资界造词运动的经济体群体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来15国的概念,不仅包括了上面提及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进一步延伸到东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南美的阿根廷、委内瑞拉以及中亚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的内涵是个泛指的代名词,但约定俗成的是指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容量大,政治稳定,并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更大层面上是指新兴的市场,是可以掘金挖银、发大财的地方。
金砖国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金砖四国”到“金砖国家”。在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与其付出相比,金砖国家分割的全球化红利份额可以说微不足道,这与国际治理权利的结构直接相关。随着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耦合进一步加强,谋求自己合法利益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金砖四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有更大的共同点,不自觉地代言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呈现阵容扩大趋势。“金砖四国”扩容到金砖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概念的提出就是这种发展态势的表现。2010年11月份,在韩国首尔G20峰会上,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12月份,金砖四国协商一致同意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经济平衡中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群体以更加成熟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金砖机制的意义
金砖机制的出现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对形成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金砖机制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造福于人类整体。从三亚金砖国家领导人发表的演讲来看,金砖国家的价值取向是寻求利益的共同点,追求“共享繁荣”。这个世界新生力量的出现,改变国际治理机制失衡的状态,通过代言发展中国家利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推动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互利合作,利用发达國家的技术、资金优势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变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各国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各国人民共享人类进步成果,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其次,金砖机制的出现搭建了各国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一直在追赶发达国家,属于弱势群体。民族解放运动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亚非会议等发展中国家合作平台的作用在削弱,国际经济协调呈现出西方7国合作机制一头独大态势,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多势众,但却缺乏形成合力的渠道,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有效表达。金砖机制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均衡国际治理失衡,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第三,金砖机制的出现有利于金砖国家形成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作为金砖国家交流看法、协调政策的平台,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金砖国家协调立场,建立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共同发展。第四,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当前,第三世界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金砖机制的形成,通过金砖国家主持公道,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等方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金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变国际治理结构一边倒的失衡状态,有利于发达国家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技进步等生产性领域而非分配领域,促进世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做大世界经济蛋糕,有利于蛋糕更加公平的分配,有利于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