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让我们的语言有说服力

来源 :课堂内外(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1987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听过盘古开天的传说。太古之初,盘古处在一个混沌的宇宙里,周遭昏暗、无序。当他举起斧头,劈开这个世界,把它撑开分成了天和地,他的身体变成了土地、江河、风云、日月……混沌无序的世界,开始变得有序起来。
   秩序、规律、逻辑,推动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套神话体系里的逻辑,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撑起了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写文、说话、思考,甚至争吵,都离不开文法的逻辑。要想让听者、观者、读者明白,并对观点信服,我们的言语就要像墙壁上的爬山虎,有一根可以追踪到源头,也可以无限攀援的藤蔓,接受信息的人能顺着脉络知道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这种逻辑显得更为重要。
   归纳,从已知中找规律
   科学家们曾经无数次仰望星空,发现了星空的运行规律,最终得出了“日心说”。因为与地球一样,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于是,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太阳是我们所处星系的中心,它靠着巨大的引力,把周围的行星都抓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就是归纳法。
   我们通过这些行星运行的已知现象和事实,得出了观点和结论,这个结论的说服力自然是强大的,因为它有很多的事实依据作为支撑。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这几个勤学苦读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获得了不凡的人生成就。如果将他们的故事放在一起来看,是否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寒门出贵子”的观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说家庭贫寒的人都特别勤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当然,还有一个论点是“寒门难能出贵子”,这个论点的背后,也有很多的理由,比如教育资源的聚拢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收集很多的信息来佐证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因为案例丰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自然也就很强。
   写议论文的人都很熟悉归纳法,归纳法需要我们多读书,多观察生活,收集和記录生活中的案例,然后分析案例得出结论。这对我们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知识、经验使我们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关联。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才知道。读书少的时候不知道,读书多了就知道...读书,可以多多了解世上的事物,并且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道理来。
   王鼎钧先生认为“归纳法好比一个口袋,你把相关的事物放进去,加上标签”。我们也要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很多分类明确的口袋,在遇到同类话题时,就拎出口袋,倒出里面积累的素材。因为我们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有时候同样的素材也可以被装进多个口袋,善用素材,我们就能用少少的素材写出多多的文章。
   演绎,用规律探寻未知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鲁迅先生这篇小短文《立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文章充满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批判精神和讽刺意味。别的不说,那个“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就运用了演绎法思维。
   我们为什么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死呢?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类逃不掉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都死了。孔子死了,李白死了,柏拉图死了,爱因斯坦死了,还有无数的普通人都死了。正如史铁生说的,死亡是必然到来的节日。所以,我们得出一个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来判断眼前这个刚出生的小孩——他一定会死的。
   演绎法,能够让我们用掌握的规律去判断和认识很多未知的事物,它是归纳法的延伸和补充,是进一步的运用。
   三国时期的王戎和小伙伴在路边玩耍,发现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果子。大家都去摘,他却不动声色。他说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不然在大路边早就被人摘完了。王戎的结论也显然是演绎法思维,是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印证。
   我们常说,要多记名言警句,在写作时能给到我们帮助。我们可以从经过千锤百炼、被验证过的格言里,衍生出很多新的应用。名言警句就像沙漏的衔接处,往上有很多案例归纳出格言,往下又可以启发更多新的内容。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也能成为一种围绕论点展开的写作范式。
其他文献
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偏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n数学偏科生说:“英语老师眼里的宝,数学老师眼里的草.”英语偏科生说:“数学课上站C位,英语课上胆小鬼.”rn对于每一个
期刊
相信不少人都产生过一个疑问:教科书里的古人为什么都长一个样?的确,翻看课本里的古人画像,总觉得是一个人COS了整个古代名人圈,从秦始皇像到唐玄宗像,打乱放在一起,根本分不
期刊
蓝色披风的故事rn接受采访时,SNH48宋昕冉刚结束了一场公演.rn在《花园舞曲》中,她变身花园王子,身着黑衬衫,手持红玫瑰,一改往日甜美乖巧的形象,成为意气风发的“少年郎”.r
期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示。然而在西方体育文化霸权的笼罩与撞击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正在'渐行渐远'。文章运用文献资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寥寥数字便描摹出古时京城的繁华景象.可如今,“长安”一名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rn翻开我国数千年地名演变的图谱,有一些地名沿用至今
期刊
文物,在考古学家眼里,是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在文学家眼里,是演绎爱恨情仇的灵感来源;在文物摄影师眼里,是“不会说话”,但可以通过镜头进行交流,呈现视觉美感与艺术信息的景物“模特”。   文物摄影师们拍摄华贵的金银器、温润的瓷器,也拍剔透的玉器、庄严的佛像。生动的手势、优美的曲线、细腻的纹理……在摄影师们的镜头里,无名工匠、艺术大家留在衣饰、釉料、纹样上的心思,都见证着中华文化灿烂的过往。   文
期刊
2020年,课堂内外杂志社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成立“文创部”啦!“文创部”成立之后,立刻推出了《唐诗对对碰》《汉字拼拼乐》等既好玩、又对学习有帮助的文创产品.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