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体现课堂的全面性。文章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其产生良性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40-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如果不注意其中一些细节,就可能流于形式,为此,笔者在此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其产生良性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体现课堂的面向全面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无效参与,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缺乏实质性交流。常见这种情况: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另外,素材可能也不充足,时间可能也不够。
(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常躲在一边不出声。成绩较差同学不参与或较少参与,与其自卑心理有关。
(四)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五)合作学习的素材提供不恰当。教师提供的素材即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内容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的估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内容深奥超出了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六)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有些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看似热热闹闹,可是学生才讨论30秒,1分中,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手一拍;“好!”“停!”——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假讨论”“假合作”。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害怕学生讨论会使预定环节教学时间延长,40分中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讨论的时候“蜻蜓点水”。
(七)教师的调控不利。在合作讨论的时候,主体无庸质疑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因而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教师没有对讨论过程实施有效的调控造成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浮燥”的合作。
二、如何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参与
如何让学生摆脱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无效参与,教师必须进行引导,明确目标,把握好时机,并在最后进行合适的点评,这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的协调: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关系。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关系。小组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多或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
(二)把握时机。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最大的收益,课堂安排的时机非常重要。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太难学生的参与面又不广。所以在安排讨论这一环节时要注意内容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三)科学挖掘讨论素材。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讨论题、思考题。提供的素材必须具备可讨论性。
(四)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
(五)教师合理进行组内调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六)活动后点评。评价是小组学习的导向。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必须积极的参与进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看法,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并在讨论完后对每一组都应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正确的竟争意识,并能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总之,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这项教学方式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关键还是要找到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积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再思考,并能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人交流,取长补短这是我研究的宗旨,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并积累实践中的问题,大胆反思,努力开辟一条新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40-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如果不注意其中一些细节,就可能流于形式,为此,笔者在此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其产生良性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体现课堂的面向全面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无效参与,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缺乏实质性交流。常见这种情况: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另外,素材可能也不充足,时间可能也不够。
(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常躲在一边不出声。成绩较差同学不参与或较少参与,与其自卑心理有关。
(四)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五)合作学习的素材提供不恰当。教师提供的素材即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内容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的估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内容深奥超出了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六)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有些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看似热热闹闹,可是学生才讨论30秒,1分中,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手一拍;“好!”“停!”——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假讨论”“假合作”。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害怕学生讨论会使预定环节教学时间延长,40分中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讨论的时候“蜻蜓点水”。
(七)教师的调控不利。在合作讨论的时候,主体无庸质疑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因而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教师没有对讨论过程实施有效的调控造成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浮燥”的合作。
二、如何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参与
如何让学生摆脱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无效参与,教师必须进行引导,明确目标,把握好时机,并在最后进行合适的点评,这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的协调: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关系。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关系。小组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多或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
(二)把握时机。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最大的收益,课堂安排的时机非常重要。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太难学生的参与面又不广。所以在安排讨论这一环节时要注意内容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三)科学挖掘讨论素材。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讨论题、思考题。提供的素材必须具备可讨论性。
(四)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
(五)教师合理进行组内调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六)活动后点评。评价是小组学习的导向。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必须积极的参与进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看法,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并在讨论完后对每一组都应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正确的竟争意识,并能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总之,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这项教学方式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关键还是要找到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积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再思考,并能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人交流,取长补短这是我研究的宗旨,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并积累实践中的问题,大胆反思,努力开辟一条新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