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家书屋是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保障广大人民文化权益,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民心工程”。该项工程自2007年全面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46.9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30多亿元,并且正在相应地加大配套力度。目前,全国已建成衣家书屋将近50万个。按照中央要求,到2012年农家书屋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的行政村。
一、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
衣家书屋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在那一问间散发着书香的小屋里,数以亿计的农民获得了精神食粮,学到了农业科技和生活知识,用他们的话说,农家书屋现在已成为他们的“精神粮仓”和致富路上的“加油站”。但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对农家书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丰富农家书屋功能,创新农家书屋服务模式方面,北京市西红门镇宏大园农家书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宏大园农家书屋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面积300多平方米,发展成为一个与图书馆共享内容资源、公益性图书交换、图书销售、图书借阅以及文学创作交流等多功能服务平台,满足了居民感受书香的综合需求。宏大园农家书屋创新书屋的运作思路,充分开拓图书资源,提升了书屋的使用效率,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
(一)引入当地图书馆馆藏外借图书资源,开展公益性图书交换,提升农家书屋的内容竞争力。
农家书屋竞争力的关键是藏书。藏书品种丰富,藏书内容贴近村民阅读需要,才能确保农家书屋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克服部分农家书屋“见屋不见人”的尴尬局面。而农家书屋增加藏书数量缺乏足够的购书经费。宏大园衣家书屋充分挖掘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将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入书屋。
宏大园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家书屋配备的基本读物,可以通过人工借阅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的种类主要分为文学、财经、生活等几大类。由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进一步创新思路,书屋的大部分图书都是由村民自主选择购买,更贴近村民的阅读需求和生活需要。另一部分是依托大兴区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而实行的“一卡通”借阅,居民可以查看图书馆的外借书目信息,查询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村民可以凭借身份证现场办理借阅。这与书屋配备的图书资源形成了相互补充,更为全面地满足了居民的读书需求。
宏大园农家书屋专门设立了公益的图书交换区,共有四个书架。居民可以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放在这里,并写上读书心得与他人分享,也可以把自己不再需要的图书捐赠出来。村民在图书交换的过程中,感受到与其他读者分享的喜悦和幸福。这些书成为农家书屋藏书的有益补充。
(二)依托新华书店等传统图书发行渠道,开展图书销售,带动书屋人气,推动农家书屋长效发展。
宏大园农家书屋设立专门的图书销售区,与当地大兴区新华书店合作,将图书代销点搬进农家书屋。依托新华书店强大的资源后盾,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买到喜爱的图书。单独设立的畅销书架上放有近两年热销的文学、教育、经济等各类图书,受到居民的欢迎。书屋专门配备了两台电脑,与区新华书店网上售书系统联网,读者可以通过电脑了解到新华书店的最新书目,并可以随时从网上订购喜爱的图书。而新华书店对宏大园农家书屋的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由于书屋管理员需要掌握图书入库、借阅、核查、修补等知识,专业培训将引导书屋管理员更快地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农家书屋成为居民文化交流的平台。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衣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农家书屋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科技培训等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农家书屋功能设计的重要指导意见。宏大园衣家书屋除了能够满足居民读书、借阅、购买的基本需求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征文、演讲、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的活动。宏大园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并没有停留在举办活动的临时性举措上,而是主动挖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宏大园社区有几十位土生土长的文学爱好者组成了热土文学社。这些文学爱好者是喜爱创作、研究的文学爱好者,又是书屋的志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学社每周安排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排演了一部自编自导的《书屋老少会》,将真实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由书屋管理员和社区居民参演。宏大园农家书屋不仅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进一步引导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力量。
二、宏大园农家书屋发展模式的前瞻性
宏大园农家书屋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用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现代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息息相关。全国各地农村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差异甚大,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组织农村图书服务的简单建设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
宏大园农家书屋是建立在一个已经初步城市化的农村中,当地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迁上楼,公共文化需求相对旺盛。在居民成分中,既有搬迁上楼的农村居民,还有部分在职和退休的高校教师,整体居民素质较高。书屋选址在社区内部,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为书屋与图书发行渠道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辖区政府部门对农家书屋的建设较为重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有力地推动了宏大园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
三、农家书屋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宏大园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先验效应,为我国农家书屋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等资源,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
图书馆在全国省、市、县一级都实现了覆盖,拥有较丰富的图书内容资源。图书馆本身具有满足行政区域内居民的阅读需求的功能,农家书屋与图书馆的功能具有交叉叠合的地方,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空间。图书馆有专职工作人员搜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从馆藏文献的加工整理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都有一条成熟的专业流程,尤其是馆藏文献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编目加工,形成书目信息,便于读者检索。这是农家书屋无法做到,但却可以共享的。
要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外借资源,农村居民可以在当地办理图书馆的外借预约、借阅、还书全部借阅流程。一方面激活了图书馆的内容资源,扩大了图书馆的借阔人群;一方面,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按照西方图书馆发展的经验,藏书数量、交通距离是影响图书借阅的重要因素。在农家书屋内容老旧,更新缓慢的情况下,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图书“漂流”等出版物内容共享活动,在乡镇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资源共享,鼓励和引导村民进行图书公益捐赠,不断扩大农家书屋的可借阅图书的种类和数量。
(二)将农家书屋的功能综合化,推动农家书屋嵌入农村居民生活。
宏大园农家书屋将书屋与新华书店图书代销点相结合,既为读者购买图书提供了便利,又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功能。关于如何丰富农家书屋的功能,各省都根据地方实际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甘肃省将农家书屋设在供销社、副食店、小卖店等农民的消费场所,方便村民借购物之机到农家书屋借阅。湖南省、河北省把农家书屋与教育场所对接,将农家书屋建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计生学校、幼儿园等处,农家书屋兼具学校图书室、幼儿园阅览室功能。农家书屋通过与其他机构联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人气,在农村居民中进一步推广农家书屋,让衣家书屋成为农村居民的常去之地、爱去之地。
(三)通过成立读书协会、举办文化活动,将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载体。
农家书屋的阅读群体相对固定,需要进一步扩大阅读群体覆盖面,提升农村居民的借阅率,如积极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多样化的活动,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在村民中间成立读书协会或者文学创作协会。放眼全国的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具备成立读书协会条件的衣家书屋相对较少,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逐步向城市化过渡,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要进一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定位,在基本的阅读中心的基础上,成为农民日常公共文化生活的核心平台。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政法大学)
一、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
衣家书屋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在那一问间散发着书香的小屋里,数以亿计的农民获得了精神食粮,学到了农业科技和生活知识,用他们的话说,农家书屋现在已成为他们的“精神粮仓”和致富路上的“加油站”。但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对农家书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丰富农家书屋功能,创新农家书屋服务模式方面,北京市西红门镇宏大园农家书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宏大园农家书屋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面积300多平方米,发展成为一个与图书馆共享内容资源、公益性图书交换、图书销售、图书借阅以及文学创作交流等多功能服务平台,满足了居民感受书香的综合需求。宏大园农家书屋创新书屋的运作思路,充分开拓图书资源,提升了书屋的使用效率,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
(一)引入当地图书馆馆藏外借图书资源,开展公益性图书交换,提升农家书屋的内容竞争力。
农家书屋竞争力的关键是藏书。藏书品种丰富,藏书内容贴近村民阅读需要,才能确保农家书屋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克服部分农家书屋“见屋不见人”的尴尬局面。而农家书屋增加藏书数量缺乏足够的购书经费。宏大园衣家书屋充分挖掘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将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入书屋。
宏大园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家书屋配备的基本读物,可以通过人工借阅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的种类主要分为文学、财经、生活等几大类。由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进一步创新思路,书屋的大部分图书都是由村民自主选择购买,更贴近村民的阅读需求和生活需要。另一部分是依托大兴区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而实行的“一卡通”借阅,居民可以查看图书馆的外借书目信息,查询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村民可以凭借身份证现场办理借阅。这与书屋配备的图书资源形成了相互补充,更为全面地满足了居民的读书需求。
宏大园农家书屋专门设立了公益的图书交换区,共有四个书架。居民可以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放在这里,并写上读书心得与他人分享,也可以把自己不再需要的图书捐赠出来。村民在图书交换的过程中,感受到与其他读者分享的喜悦和幸福。这些书成为农家书屋藏书的有益补充。
(二)依托新华书店等传统图书发行渠道,开展图书销售,带动书屋人气,推动农家书屋长效发展。
宏大园农家书屋设立专门的图书销售区,与当地大兴区新华书店合作,将图书代销点搬进农家书屋。依托新华书店强大的资源后盾,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买到喜爱的图书。单独设立的畅销书架上放有近两年热销的文学、教育、经济等各类图书,受到居民的欢迎。书屋专门配备了两台电脑,与区新华书店网上售书系统联网,读者可以通过电脑了解到新华书店的最新书目,并可以随时从网上订购喜爱的图书。而新华书店对宏大园农家书屋的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由于书屋管理员需要掌握图书入库、借阅、核查、修补等知识,专业培训将引导书屋管理员更快地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农家书屋成为居民文化交流的平台。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衣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农家书屋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科技培训等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农家书屋功能设计的重要指导意见。宏大园衣家书屋除了能够满足居民读书、借阅、购买的基本需求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征文、演讲、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的活动。宏大园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并没有停留在举办活动的临时性举措上,而是主动挖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宏大园社区有几十位土生土长的文学爱好者组成了热土文学社。这些文学爱好者是喜爱创作、研究的文学爱好者,又是书屋的志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学社每周安排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排演了一部自编自导的《书屋老少会》,将真实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由书屋管理员和社区居民参演。宏大园农家书屋不仅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进一步引导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力量。
二、宏大园农家书屋发展模式的前瞻性
宏大园农家书屋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用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现代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息息相关。全国各地农村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差异甚大,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组织农村图书服务的简单建设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
宏大园农家书屋是建立在一个已经初步城市化的农村中,当地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迁上楼,公共文化需求相对旺盛。在居民成分中,既有搬迁上楼的农村居民,还有部分在职和退休的高校教师,整体居民素质较高。书屋选址在社区内部,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为书屋与图书发行渠道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辖区政府部门对农家书屋的建设较为重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有力地推动了宏大园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
三、农家书屋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宏大园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先验效应,为我国农家书屋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等资源,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
图书馆在全国省、市、县一级都实现了覆盖,拥有较丰富的图书内容资源。图书馆本身具有满足行政区域内居民的阅读需求的功能,农家书屋与图书馆的功能具有交叉叠合的地方,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空间。图书馆有专职工作人员搜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从馆藏文献的加工整理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都有一条成熟的专业流程,尤其是馆藏文献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编目加工,形成书目信息,便于读者检索。这是农家书屋无法做到,但却可以共享的。
要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外借资源,农村居民可以在当地办理图书馆的外借预约、借阅、还书全部借阅流程。一方面激活了图书馆的内容资源,扩大了图书馆的借阔人群;一方面,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按照西方图书馆发展的经验,藏书数量、交通距离是影响图书借阅的重要因素。在农家书屋内容老旧,更新缓慢的情况下,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图书“漂流”等出版物内容共享活动,在乡镇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资源共享,鼓励和引导村民进行图书公益捐赠,不断扩大农家书屋的可借阅图书的种类和数量。
(二)将农家书屋的功能综合化,推动农家书屋嵌入农村居民生活。
宏大园农家书屋将书屋与新华书店图书代销点相结合,既为读者购买图书提供了便利,又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功能。关于如何丰富农家书屋的功能,各省都根据地方实际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甘肃省将农家书屋设在供销社、副食店、小卖店等农民的消费场所,方便村民借购物之机到农家书屋借阅。湖南省、河北省把农家书屋与教育场所对接,将农家书屋建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计生学校、幼儿园等处,农家书屋兼具学校图书室、幼儿园阅览室功能。农家书屋通过与其他机构联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人气,在农村居民中进一步推广农家书屋,让衣家书屋成为农村居民的常去之地、爱去之地。
(三)通过成立读书协会、举办文化活动,将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载体。
农家书屋的阅读群体相对固定,需要进一步扩大阅读群体覆盖面,提升农村居民的借阅率,如积极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多样化的活动,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在村民中间成立读书协会或者文学创作协会。放眼全国的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具备成立读书协会条件的衣家书屋相对较少,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逐步向城市化过渡,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要进一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定位,在基本的阅读中心的基础上,成为农民日常公共文化生活的核心平台。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