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始终贯彻渗透信息道德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德育导航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使用正确的指法,自己却翘着二郎腿,打字速度还不如大部分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坐得东倒西歪,甚至对老师的水平产生怀疑。课后,老师率先将自己的椅子摆好,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摆放整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摆好椅子。又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依托模块内容要求,为学生创设德育情境
信息技术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将它们从教材中发掘出来,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自己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又如,我在教学“Word中插入图片”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一些人类因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上网搜索与环保相关的图片,插入自己的Word文档中。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不仅学习了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而且受到了生动的、极有说服力的环保教育,其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创设合作机会,在合作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常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自己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救”。例如:在学完Word后,我结合2010年的特大旱灾,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我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我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学生有的画画,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四、多手段的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品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的成果,能重点体现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特征。如果作品是小组的共同的作品,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合作意识等重要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促使内容评价的模块化,决定了采用作品的评价方式更合适。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字编辑部分,可用电子报刊作品来评价;网络知识模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收集相应知识,形成报告,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业的方式实现;网页与多媒体知识,可以要求学生做出网页作品来进行评价。同时,作品的评价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的程序。例如,在授完网页与多媒体知识这一模块,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我就尝试了下面的评价流程。
1.作品与评价标准公示
所完成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上,让学生浏览。同时,提供作品评价的标准,让学生明确,让他们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2.作品讨论
校园网络开通评论功能,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在校园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作者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展示,而且可以直接沟通。
3.作品投票
在校园网络进行作品投票。
4.班级信息专家评定
班级信息专家由信息技术骨干成员组成,让他们互相交流,评好等级,再提交评价结果。
5.教师终审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投票结果、班级专家的意见,给出学生作品的成绩。此外,由于作品在网络上,还可以引入家长去参与。
整个作品评价环节,我既了解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看到了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述,还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创新所在。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而且明确了努力方向,并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堵住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造成的各种缺口,使德育工作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的每个环节,于潜移默化中将德育进行到底,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成为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3]张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德育导航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使用正确的指法,自己却翘着二郎腿,打字速度还不如大部分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坐得东倒西歪,甚至对老师的水平产生怀疑。课后,老师率先将自己的椅子摆好,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摆放整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摆好椅子。又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依托模块内容要求,为学生创设德育情境
信息技术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将它们从教材中发掘出来,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自己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又如,我在教学“Word中插入图片”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一些人类因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上网搜索与环保相关的图片,插入自己的Word文档中。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不仅学习了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而且受到了生动的、极有说服力的环保教育,其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创设合作机会,在合作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常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自己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救”。例如:在学完Word后,我结合2010年的特大旱灾,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我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我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学生有的画画,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四、多手段的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品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的成果,能重点体现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特征。如果作品是小组的共同的作品,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合作意识等重要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促使内容评价的模块化,决定了采用作品的评价方式更合适。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字编辑部分,可用电子报刊作品来评价;网络知识模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收集相应知识,形成报告,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业的方式实现;网页与多媒体知识,可以要求学生做出网页作品来进行评价。同时,作品的评价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的程序。例如,在授完网页与多媒体知识这一模块,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我就尝试了下面的评价流程。
1.作品与评价标准公示
所完成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上,让学生浏览。同时,提供作品评价的标准,让学生明确,让他们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2.作品讨论
校园网络开通评论功能,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在校园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作者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展示,而且可以直接沟通。
3.作品投票
在校园网络进行作品投票。
4.班级信息专家评定
班级信息专家由信息技术骨干成员组成,让他们互相交流,评好等级,再提交评价结果。
5.教师终审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投票结果、班级专家的意见,给出学生作品的成绩。此外,由于作品在网络上,还可以引入家长去参与。
整个作品评价环节,我既了解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看到了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述,还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创新所在。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而且明确了努力方向,并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堵住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造成的各种缺口,使德育工作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的每个环节,于潜移默化中将德育进行到底,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成为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3]张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