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法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政治混乱。作为“一战”的主战场,战后的法国经济成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生育率大减。更重要的是,“一战”留给法国的是工人罢工、军人暴动,统治法国的“第三共和”政权,沉闷无能,软弱不堪,法国的生产力跌到谷底。
整个1930年代法国都是一片死气沉沉,很多法国人于失望和迷茫中开始堕落。知名记者保罗·瓦勒里曾经写道:讽刺的是,那些让法国如此浪漫美好和充满艺术气息的特色,反而让它难以适应当时面临的艰苦岁月。
更可笑的是,有些法国人看到纳粹在德国的专制取得的快速成功,非常嫉妒。他们认为独裁虽然粗暴,但创造了秩序,让制度得以运转,而这是法国最缺少的。
自然,法国股市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不佳。令人揪心的是,其他国家的股市在1930年代的大崩盘后还有数次大级别反弹,而法国股市几乎是一路下跌。这种走势反映了法国人萎靡不振和自我怀疑的情绪。
1940年,当纳粹入侵法国时,法国国内已经自我溃败,法国人对当时生活秩序的不满达到顶峰。当时有1000万名法国人(占总人口的25%)在国内到处游荡、偷窃抢劫,败阵的法国士兵反而成了最可怕的打劫者。没有政府,没有警察,大家对私有财产毫无尊重。
相比之下,德军纪律严明,行为得体。当时德国严令军队不得抢劫,购物必须支付德国马克,法国商家普遍愿意与德国士兵做生意。社会经济的混乱让部分法国人民感到恐惧,他们渴望回到正常秩序,甚至准备好接受束缚、牺牲部分自由。他们觉得希特勒和德国的到来代表秩序和稳定,并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生意。
在当时看起来,德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会统治欧洲。英国人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何况解放欧洲?我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波娃,在她的散文中引用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一句笑话:“英国佬呢?你们最近有看到吗?”她甚至称赞德国士兵的军服帅气,和他们的英姿是绝配;她嘲讽英国人逃得太匆忙(敦刻尔克大撤退),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表示:如果德国能带来繁荣,90%的法国人都会接受,75%的法国人还会微笑欢迎。所以,当时法国人合理的问道:跟德国结盟算通敌还是接受现实?
我们不禁莞尔,一些法国人真是太“浪漫”!或许像西蒙·波娃自己的名言: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当然,也有不少人厌恶这种情况。
1940年,法国投降政府与德国达成协议:德国给予法国一定的经济自由,企业主可以开公司、发薪水。德国把高利润的军事订单当成诱饵。法国商人认为,只要和纳粹合作,不仅可以存活下来,事业还可以蓬勃发展。他们相信,在希特勒领导的新欧洲里,法国经济将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比“第三共和”的混乱要好,毕竟他们也别无选择。
1941年2月,巴黎股市重新开市,立即大涨,反映了这种乐观的看法。法国的雷诺汽车把工厂改为德军生产坦克,有的公司接到德军大批卡车订单。这些公司股价都大幅飙涨。不过,在消息公布前,德国军官已经利用内线消息,先行买入。1941年法国的失业率已经消失,转为劳动力短缺,生产力蒸蒸日上。
1942年底,法国股市的名义市值已经翻了近三倍。在当时法国投资人看来,德国将会最终胜利,或者至少统治歐洲很多年。德军入侵苏联时,有5万名法国士兵跟随作战。法国一些投资人对苏联和布尔什维克有很深的反感和恐惧。
1941年7月,法国投降政府想要与德国结盟,提出重新签订协议,给予法国主权,让法国在军事和经济上与德国合作。一些德国高官也开始将法国视为新的盟友,作为德意志帝国的西线军事堡垒。但是,希特勒并未动心,至今仍是一个谜。
最后,希特勒和纳粹还是决心掠夺法国,只是一开始比较隐晦。1941年初,西门子、克虏伯等德国大公司陆续造访并研究法国的大公司,将其专利、设备和技术人员都“暂时”转移到德国公司。当时,很多法国公司上市发行新股,必须以折扣价卖给德国公司以及武装亲卫队,后者以没收的法郎,或随意设定兑换法郎的高汇率马克来购买。但法国投资者一开始并不在意,甚至将纳粹持股视为利好,因此法国股市热络,消息传闻众多。
然而,久而久之,一切的梦幻泡影开始破灭。大家开始明白希特勒和纳粹根本不想和法国合作,只想掠夺法国。1940年夏季被俘的200万名法国战俘始终没有回国,在德国严苛的环境下工作。1941年秋,90万名法国人为德国工作,要么在建立大西洋防御堡垒,要么在军工厂劳作。政府强制实行劳工恶法,60多万名法国人在德国工厂工作,只领微不足道的工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一切其实和被占领前一样,只是刚开始时好一点而已。
由于大批青壮年男性被迫输出,法国境内无人做活,粮食开始极度短缺,通胀开始飙升。1942年,多数法国人陷入饥荒,德军把大量粮食运往德国或是前线。一些纪实文学提到,两千名巴黎人排队买兔肉,但只有三百份;其他城市百姓凌晨三点排队,天亮发现店里根本无粮可售。一位法官的女儿嫁给卢瓦尔河流域的农夫,只是为了他的粮食。
到了1944-1945年,只有粮食、衣服和战前生产的酒才是最有购买力的东西,法国经济几乎瘫痪。这段时期对于法国女性来说是悲惨的,她们为了生存,成为弱势群体。德国占领期间,有20万名法国儿童的父亲是德国人。法国解放后,这些妇女遭遇“血统净化”,被剃发游街、唾弃欺凌,终其一生被当作贱民。
关于战争带来的饥荒和人性考验,诸多电影都有刻画,如以“二战”为背景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冷山》。但现实中,远远比电影描述得更加残酷。
对于股市来说,法国股市在1942年见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吓坏了投资人。随着英美联军的持续胜利,法国投资人担心这次法国站错队了,法国股市持续暴跌。
法国解放后出现一段混乱期,之前和德国勾结的法国叛徒纷纷遭到清算。部分商人因为通敌叛国遭到监禁,雷诺被审判,卒于狱中。但多数和德国贸易的法国企业家逃过惩罚,并保住了股权。
战后最初几年,法国临时政府立场偏向苏联模式,全国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共产主义者。1945-1946年,保险公司、银行、煤炭、电力等公司陆续开始国有化,股市继续下跌。通胀开始飙升,德国占领期间通胀率一直高达20%,但解放后却飙涨到60%。名义上,股价指数依然上涨并创出新高,但实际上1944-1950年,股市实质上已经崩盘。1940-1950年,法国股市名义上创新高,但按实质购买力来看,每年下滑7.6%,总共下跌50%。
这听起来很糟糕,但这一期间的法国,股票依然比其他投资标的更好(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展开)。对比十年间,法郎暴跌,债券和票据每年的实际报酬率都下跌20%以上。
其他许多战败国家都是如此,那是惨淡的岁月。
最后,我们要致敬“二战”时法国人民人性的光辉。纳粹占领法国后,德军和法国投降政府立即开始抓捕犹太人、没收其财产,很多法国人很勇敢地支持犹太人,他们或是声援,或是帮助其伪造身份证明,或是帮助藏匿。作家理查·韦南提到,最后近八成的法国犹太人在德国占领期间活了下来。
整个1930年代法国都是一片死气沉沉,很多法国人于失望和迷茫中开始堕落。知名记者保罗·瓦勒里曾经写道:讽刺的是,那些让法国如此浪漫美好和充满艺术气息的特色,反而让它难以适应当时面临的艰苦岁月。
更可笑的是,有些法国人看到纳粹在德国的专制取得的快速成功,非常嫉妒。他们认为独裁虽然粗暴,但创造了秩序,让制度得以运转,而这是法国最缺少的。
自然,法国股市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不佳。令人揪心的是,其他国家的股市在1930年代的大崩盘后还有数次大级别反弹,而法国股市几乎是一路下跌。这种走势反映了法国人萎靡不振和自我怀疑的情绪。
混乱的法国接受纳粹占领
1940年,当纳粹入侵法国时,法国国内已经自我溃败,法国人对当时生活秩序的不满达到顶峰。当时有1000万名法国人(占总人口的25%)在国内到处游荡、偷窃抢劫,败阵的法国士兵反而成了最可怕的打劫者。没有政府,没有警察,大家对私有财产毫无尊重。
相比之下,德军纪律严明,行为得体。当时德国严令军队不得抢劫,购物必须支付德国马克,法国商家普遍愿意与德国士兵做生意。社会经济的混乱让部分法国人民感到恐惧,他们渴望回到正常秩序,甚至准备好接受束缚、牺牲部分自由。他们觉得希特勒和德国的到来代表秩序和稳定,并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生意。
在当时看起来,德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会统治欧洲。英国人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何况解放欧洲?我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波娃,在她的散文中引用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一句笑话:“英国佬呢?你们最近有看到吗?”她甚至称赞德国士兵的军服帅气,和他们的英姿是绝配;她嘲讽英国人逃得太匆忙(敦刻尔克大撤退),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表示:如果德国能带来繁荣,90%的法国人都会接受,75%的法国人还会微笑欢迎。所以,当时法国人合理的问道:跟德国结盟算通敌还是接受现实?
我们不禁莞尔,一些法国人真是太“浪漫”!或许像西蒙·波娃自己的名言: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当然,也有不少人厌恶这种情况。
1940年,法国投降政府与德国达成协议:德国给予法国一定的经济自由,企业主可以开公司、发薪水。德国把高利润的军事订单当成诱饵。法国商人认为,只要和纳粹合作,不仅可以存活下来,事业还可以蓬勃发展。他们相信,在希特勒领导的新欧洲里,法国经济将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比“第三共和”的混乱要好,毕竟他们也别无选择。
1941年2月,巴黎股市重新开市,立即大涨,反映了这种乐观的看法。法国的雷诺汽车把工厂改为德军生产坦克,有的公司接到德军大批卡车订单。这些公司股价都大幅飙涨。不过,在消息公布前,德国军官已经利用内线消息,先行买入。1941年法国的失业率已经消失,转为劳动力短缺,生产力蒸蒸日上。
1942年底,法国股市的名义市值已经翻了近三倍。在当时法国投资人看来,德国将会最终胜利,或者至少统治歐洲很多年。德军入侵苏联时,有5万名法国士兵跟随作战。法国一些投资人对苏联和布尔什维克有很深的反感和恐惧。
希特勒对法国的掠夺
1941年7月,法国投降政府想要与德国结盟,提出重新签订协议,给予法国主权,让法国在军事和经济上与德国合作。一些德国高官也开始将法国视为新的盟友,作为德意志帝国的西线军事堡垒。但是,希特勒并未动心,至今仍是一个谜。
最后,希特勒和纳粹还是决心掠夺法国,只是一开始比较隐晦。1941年初,西门子、克虏伯等德国大公司陆续造访并研究法国的大公司,将其专利、设备和技术人员都“暂时”转移到德国公司。当时,很多法国公司上市发行新股,必须以折扣价卖给德国公司以及武装亲卫队,后者以没收的法郎,或随意设定兑换法郎的高汇率马克来购买。但法国投资者一开始并不在意,甚至将纳粹持股视为利好,因此法国股市热络,消息传闻众多。
然而,久而久之,一切的梦幻泡影开始破灭。大家开始明白希特勒和纳粹根本不想和法国合作,只想掠夺法国。1940年夏季被俘的200万名法国战俘始终没有回国,在德国严苛的环境下工作。1941年秋,90万名法国人为德国工作,要么在建立大西洋防御堡垒,要么在军工厂劳作。政府强制实行劳工恶法,60多万名法国人在德国工厂工作,只领微不足道的工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一切其实和被占领前一样,只是刚开始时好一点而已。
由于大批青壮年男性被迫输出,法国境内无人做活,粮食开始极度短缺,通胀开始飙升。1942年,多数法国人陷入饥荒,德军把大量粮食运往德国或是前线。一些纪实文学提到,两千名巴黎人排队买兔肉,但只有三百份;其他城市百姓凌晨三点排队,天亮发现店里根本无粮可售。一位法官的女儿嫁给卢瓦尔河流域的农夫,只是为了他的粮食。
到了1944-1945年,只有粮食、衣服和战前生产的酒才是最有购买力的东西,法国经济几乎瘫痪。这段时期对于法国女性来说是悲惨的,她们为了生存,成为弱势群体。德国占领期间,有20万名法国儿童的父亲是德国人。法国解放后,这些妇女遭遇“血统净化”,被剃发游街、唾弃欺凌,终其一生被当作贱民。
关于战争带来的饥荒和人性考验,诸多电影都有刻画,如以“二战”为背景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冷山》。但现实中,远远比电影描述得更加残酷。
对于股市来说,法国股市在1942年见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吓坏了投资人。随着英美联军的持续胜利,法国投资人担心这次法国站错队了,法国股市持续暴跌。
战后的法国经济和股市
法国解放后出现一段混乱期,之前和德国勾结的法国叛徒纷纷遭到清算。部分商人因为通敌叛国遭到监禁,雷诺被审判,卒于狱中。但多数和德国贸易的法国企业家逃过惩罚,并保住了股权。
战后最初几年,法国临时政府立场偏向苏联模式,全国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共产主义者。1945-1946年,保险公司、银行、煤炭、电力等公司陆续开始国有化,股市继续下跌。通胀开始飙升,德国占领期间通胀率一直高达20%,但解放后却飙涨到60%。名义上,股价指数依然上涨并创出新高,但实际上1944-1950年,股市实质上已经崩盘。1940-1950年,法国股市名义上创新高,但按实质购买力来看,每年下滑7.6%,总共下跌50%。
这听起来很糟糕,但这一期间的法国,股票依然比其他投资标的更好(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展开)。对比十年间,法郎暴跌,债券和票据每年的实际报酬率都下跌20%以上。
其他许多战败国家都是如此,那是惨淡的岁月。
最后,我们要致敬“二战”时法国人民人性的光辉。纳粹占领法国后,德军和法国投降政府立即开始抓捕犹太人、没收其财产,很多法国人很勇敢地支持犹太人,他们或是声援,或是帮助其伪造身份证明,或是帮助藏匿。作家理查·韦南提到,最后近八成的法国犹太人在德国占领期间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