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儒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廉政思想,孔子的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应在廉政文化建设内容上,建立丰富立体的体系结构,突破单纯“以廉为荣”的基本思想,倡导多角度多维度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在廉政文化教育方式上,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倡导因材施教的廉政教育理念;在廉政文化建设外部环境建设中,注重干部选拔机制建立,以良好的用人导向引领廉政文化正向发展。
关键词: 儒家廉政思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现代价值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指普通高度学校在基于廉洁文化基础上的廉洁载体建设等物质层面的建设、廉洁意识培育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廉洁从教廉洁求学等行为层面的践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公民廉洁教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创造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有益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讲话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分,如修身明志、节俭养廉、选贤任能、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而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含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在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廉政治理智慧,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儒家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启示。
本文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的廉政思想为例,谈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极具魅力的智慧与根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脉中,其思想体系中包含教育思想、德治思想、廉政思想等儒家经典理论。孔子廉政思想自从上世纪90年代始一直被学者关注,其中蕴含的崇尚廉洁、摈弃贪腐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民对廉洁文化、廉政政治、廉洁社会的追求。如何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廉政思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当前正风反腐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理论上,加强孔子廉政思想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有助于深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丰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内容,是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应有之义。而用儒家思想指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是丰富我国当代政治思想研究尤其是廉政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现实来看,儒家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廉政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儒家廉政思想包括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丰富内容;传统廉政文化中形式多样的灌输方式和教导方法,有利于促进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助于江苏高校在快速发展时期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对于推动全省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实现全省高校持续可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
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从古至今均如此。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战火连天、外族疯狂入侵、经济上大改组、道德大滑坡、社会秩序崩溃的时代,他发出了“礼坏乐崩”的呐喊,希望能用“克己复礼”的办法扭转社会困局,走出无序的状态,从而对人类自身价值观塑造进行深刻论述。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孔子在此称赞颜回,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这里讲的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价值观,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论语·述而》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展现了坚持自己做人做事原则和操守,过着粗食淡饭的清贫生活,对于身外之物淡然处之的人生乐趣,对财富的追求坚守在社会正义立场和原则。孔子还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在孔子看来,正确地在义利之间取舍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正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不拒绝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关键在于得富去贫是否合于道义,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也,不去也”[6]。
(二)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老师请教仁的品德应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7]“居处恭”即慎独,道德修养虽然需要来自外部的道德教育的意向意义引导,归根到底是由个体内化定向定格的。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合乎礼的规定。“执事敬”即敬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敬业就是要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与人忠”即奉献,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真心实意,尽心竭力。慎独、敬业、奉献三者共同构成了“仁者”的基本精神面貌,对内“居处恭”,对外“执事敬、与人忠”。 (三)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
对孔子来说,个人人格的塑造应建立在“有耻且格”[8]上,指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亦即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与信誉感等。其中,尤其是荣誉感和信誉感尤为重要,只有基本的荣誉感和信誉感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具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算得上“士”呢?孔子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9]“行己有耻”,即荣辱感、荣誉感。荣誉感即要求做事“行己有耻”,明确行为的底线;信誉感即要求与人交往、做事情要做到人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0],同时,孔子注重从“文、行、忠、信”[11]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即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启示一个人在社会中行为处世要有行为底线,不能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也不能做有辱人类道德伦理之事,从而建立良好的信用,塑造起美好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个人理想人格塑造的基本出发点。
(四)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
“为政以德”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官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由此可见,孔子已经意识到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的端正对整个社会的示范作用和巨大影响。因此,为政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在政务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做到一心为公、不存私心、没有贪念;在个人道德品行方面做到善良、节俭、克制;在家庭伦理方面做到长幼有序、互尊互爱、共同进步。只有这样,一批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为政者才能打造一个环境清明、崇廉拒腐、和谐民主的社会,从而达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5]的美好境界。二是为政者要把握选人用人以贤为主的标准。提出了从先进、赦小过,举贤才和尊贤为大的主张。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哼哼。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哼哼,诞也。”[16]即用人不能用急于求成之人,不能用爱挟持之人,不能用能言善辩之人,选取官吏,首先要求他诚实谨慎,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不忠厚,却足智多谋,就像财狼一样不可接近,即“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7],有言者未必有德,无才者未必无善言,一切应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标准[18]。
三、孔子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在廉政文化建设内容上,建立丰富立体的体系结构,突破单纯“以廉为荣”的基本思想,倡导多角度多维度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
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为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提供了立体的借鉴意义。因此,虽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分为高校党员干部、普通教师、学生等多个不同群体,但无论对于哪一类群体,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都具有独特意义。安贫乐道,清廉不贪是廉政的基本要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为政以德、一身正气是廉政的重要表现形式,慎独敬业、忠诚岗位是廉政的最终要求。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丰富的内涵体系,才能开拓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外延、途径、方式方法等,从而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文化建设理念。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在内容宣讲上,突出价值观的塑造、处世观的引导、人格观的养成、政治观的锤炼,从而突破狭隘的廉政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廉政观。
(二)在廉政文化教育方式上,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倡导因材施教的廉政教育理念。
北宋人程颐有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19]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方法理论依据是各人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的差异性。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维下矣。”正是由于有这些差异,应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20]。而对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来说,不存在智力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但是面对的对象在年龄、岗位、层次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精华,对不同受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高校党员干部可以开展廉洁从政的教育、理想人格的塑造、优良的家风政风的浸染;针对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廉洁从教的教育、科研诚信的承诺、敬业勤业的引导;针对高校学生可以开展诚信求学教育、岗位忠诚教育、良好的社会融入教育,等等。只有建立了针对不同对象而各异的廉政教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在廉政文化建设外部环境建设中,注重干部选拔机制的建立,以良好的用人导向引领廉政文化的正向发展。
以什么样的标准用人、树立什么样的导向,是高校干部工作的首要和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时代要求。他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高校在干部选拔机制中,要建立以德为先的选拔机制,把那些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推荐到高校管理队伍中,营造出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的用人氛围,从而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外部环境的形成;与之相反,对于品德不佳、信仰迷茫、精神缺失的干部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营造高校廉洁文化生态文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7]孔子﹒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1):54,66,64,62,32,31,140,8,141,16,69,130,136,138,130,171.
[16]王应麟.中华古典精华普及版:孔子家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8):41.
[18]时全丽.孔子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4,(32).
[19]《二程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2.
[20]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0.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孔子廉政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研究——以儒家廉政思想为例》(项目编号:2015JYDJ-YB0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儒家廉政思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现代价值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指普通高度学校在基于廉洁文化基础上的廉洁载体建设等物质层面的建设、廉洁意识培育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廉洁从教廉洁求学等行为层面的践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公民廉洁教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创造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有益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讲话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分,如修身明志、节俭养廉、选贤任能、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而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含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在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廉政治理智慧,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儒家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启示。
本文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的廉政思想为例,谈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极具魅力的智慧与根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脉中,其思想体系中包含教育思想、德治思想、廉政思想等儒家经典理论。孔子廉政思想自从上世纪90年代始一直被学者关注,其中蕴含的崇尚廉洁、摈弃贪腐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民对廉洁文化、廉政政治、廉洁社会的追求。如何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廉政思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当前正风反腐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理论上,加强孔子廉政思想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有助于深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丰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内容,是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应有之义。而用儒家思想指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是丰富我国当代政治思想研究尤其是廉政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现实来看,儒家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廉政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儒家廉政思想包括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丰富内容;传统廉政文化中形式多样的灌输方式和教导方法,有利于促进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助于江苏高校在快速发展时期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对于推动全省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实现全省高校持续可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
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从古至今均如此。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战火连天、外族疯狂入侵、经济上大改组、道德大滑坡、社会秩序崩溃的时代,他发出了“礼坏乐崩”的呐喊,希望能用“克己复礼”的办法扭转社会困局,走出无序的状态,从而对人类自身价值观塑造进行深刻论述。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孔子在此称赞颜回,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这里讲的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价值观,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论语·述而》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展现了坚持自己做人做事原则和操守,过着粗食淡饭的清贫生活,对于身外之物淡然处之的人生乐趣,对财富的追求坚守在社会正义立场和原则。孔子还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在孔子看来,正确地在义利之间取舍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正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不拒绝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关键在于得富去贫是否合于道义,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也,不去也”[6]。
(二)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老师请教仁的品德应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7]“居处恭”即慎独,道德修养虽然需要来自外部的道德教育的意向意义引导,归根到底是由个体内化定向定格的。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合乎礼的规定。“执事敬”即敬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敬业就是要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与人忠”即奉献,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真心实意,尽心竭力。慎独、敬业、奉献三者共同构成了“仁者”的基本精神面貌,对内“居处恭”,对外“执事敬、与人忠”。 (三)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
对孔子来说,个人人格的塑造应建立在“有耻且格”[8]上,指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亦即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与信誉感等。其中,尤其是荣誉感和信誉感尤为重要,只有基本的荣誉感和信誉感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具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算得上“士”呢?孔子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9]“行己有耻”,即荣辱感、荣誉感。荣誉感即要求做事“行己有耻”,明确行为的底线;信誉感即要求与人交往、做事情要做到人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0],同时,孔子注重从“文、行、忠、信”[11]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即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启示一个人在社会中行为处世要有行为底线,不能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也不能做有辱人类道德伦理之事,从而建立良好的信用,塑造起美好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个人理想人格塑造的基本出发点。
(四)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
“为政以德”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官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由此可见,孔子已经意识到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的端正对整个社会的示范作用和巨大影响。因此,为政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在政务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做到一心为公、不存私心、没有贪念;在个人道德品行方面做到善良、节俭、克制;在家庭伦理方面做到长幼有序、互尊互爱、共同进步。只有这样,一批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为政者才能打造一个环境清明、崇廉拒腐、和谐民主的社会,从而达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5]的美好境界。二是为政者要把握选人用人以贤为主的标准。提出了从先进、赦小过,举贤才和尊贤为大的主张。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哼哼。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哼哼,诞也。”[16]即用人不能用急于求成之人,不能用爱挟持之人,不能用能言善辩之人,选取官吏,首先要求他诚实谨慎,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不忠厚,却足智多谋,就像财狼一样不可接近,即“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7],有言者未必有德,无才者未必无善言,一切应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标准[18]。
三、孔子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在廉政文化建设内容上,建立丰富立体的体系结构,突破单纯“以廉为荣”的基本思想,倡导多角度多维度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
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为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提供了立体的借鉴意义。因此,虽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分为高校党员干部、普通教师、学生等多个不同群体,但无论对于哪一类群体,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都具有独特意义。安贫乐道,清廉不贪是廉政的基本要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为政以德、一身正气是廉政的重要表现形式,慎独敬业、忠诚岗位是廉政的最终要求。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丰富的内涵体系,才能开拓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外延、途径、方式方法等,从而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文化建设理念。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在内容宣讲上,突出价值观的塑造、处世观的引导、人格观的养成、政治观的锤炼,从而突破狭隘的廉政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廉政观。
(二)在廉政文化教育方式上,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倡导因材施教的廉政教育理念。
北宋人程颐有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19]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方法理论依据是各人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的差异性。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维下矣。”正是由于有这些差异,应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20]。而对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来说,不存在智力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但是面对的对象在年龄、岗位、层次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精华,对不同受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高校党员干部可以开展廉洁从政的教育、理想人格的塑造、优良的家风政风的浸染;针对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廉洁从教的教育、科研诚信的承诺、敬业勤业的引导;针对高校学生可以开展诚信求学教育、岗位忠诚教育、良好的社会融入教育,等等。只有建立了针对不同对象而各异的廉政教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在廉政文化建设外部环境建设中,注重干部选拔机制的建立,以良好的用人导向引领廉政文化的正向发展。
以什么样的标准用人、树立什么样的导向,是高校干部工作的首要和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时代要求。他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高校在干部选拔机制中,要建立以德为先的选拔机制,把那些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推荐到高校管理队伍中,营造出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的用人氛围,从而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外部环境的形成;与之相反,对于品德不佳、信仰迷茫、精神缺失的干部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营造高校廉洁文化生态文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7]孔子﹒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1):54,66,64,62,32,31,140,8,141,16,69,130,136,138,130,171.
[16]王应麟.中华古典精华普及版:孔子家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8):41.
[18]时全丽.孔子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4,(32).
[19]《二程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2.
[20]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0.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孔子廉政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研究——以儒家廉政思想为例》(项目编号:2015JYDJ-YB0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