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院的大学生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以这个群体为例,以转变他们就业观为基础,分析他们就业不稳定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实现从转变就业观到转变就业状态,使他们乐意在其工作岗位上长期发展,实现就业稳定,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高职;就业观;就业稳定;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12-03
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职业指导工作,以高职学院为例,主要能实现的目标是帮助就业,所以指导的内容一般是择业指导方面,如就业形势分析,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面试等。同时,以就业率的统计来衡量此项工作的成效,显然这只解决了职业指导工作目标的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职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也不能只停留在量的扩张上,而要从质上完成职业指导的全部目标,即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笔者认为,帮助就业稳定与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连动一体化的目标,现阶段要实现此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帮助高职大学生们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即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突出表现就是只要能就业就好,不管职业是否合适,是否有发展等。因此,改变这种传统认识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一、高职学院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学院的大学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尽管从他们一进学校时,就接受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训练,如兼修就业指导课程或参加社会实践,但他们的整体心理还都缺乏自信,且到了大三时,在学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考核、找工作之间忙碌,无暇思考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在就业观上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自我认知的职业能力
在就业选择上没有把职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合理设计与规划联系起来,对自己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认识不清,导致选择职业时盲目、自卑或者干脆听从家长的安排,使得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岗位,有的学生发现没有“前途”,等等,所以从已就业状态转变为失业的状态。如有学生反馈“我不知道原来这工作这么枯燥”等。
2.忽视社会责任的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人利益的选择
高职大学生普遍对政治形势不感兴趣,即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价值判断也是能找到一份物质待遇不错的工作就是成功,表现务实,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对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十分重视,并以此作为工作优劣的判断标准,这样的就业观具有普遍性,由此,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基本被忽视了。没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支撑的工作态度,使他们更易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在职场中不断“跳来跳去”,成为就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就业心理不成熟,表现为盲从、依赖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例如,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工作,但问及为什么想在这些地方工作,他们大部分的回答是,“这些地方收入好,大家都想去”,而不能从专业发展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判断和把握问题。在这些地方,有的学生从一个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有的学生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漫无目标,以至于最终一无所获。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盲从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攀比心理,他们对职业的内涵没有充分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较为切实的规划,往往相互攀比。如有些大学生在签约之后又“货比三家”,最终在比较中做出违约的选择。部分大学生还表现出对家长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就业的人生重大选择权留给父母,或者一切交由父母操办,由于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造成以后工作中的被动心理,辞职成为理所当然。
二、转变就业观对高职学生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就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于他们的就业观,所以转变他们的就业观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完成这项工作,首要任务是正确认识就业观,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试析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1.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选择职业以及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是将不切实际的就业观转变的基础。如何认识职业能力,需要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职业能力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职业的觉察,对职业与自己性格、专业、兴趣的正确认识。第一,性格的觉察。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职业能力中的性格觉察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性格与职业需要的性恪的了解与把握,是否能正确认识不同职业对性格的不同要求,以及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职业性格的要求。有了这种性格觉察,在选择职业时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专业知识的觉察。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在职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水平、程度进行分析和考量,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在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兴趣的觉察。兴趣的觉察指大学生对职业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他们对职业及其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如果非常有兴趣,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对于稳定就业意义非凡。所以,转变就业观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专业知识和兴趣基础上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2.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包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部分。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多变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社会大众对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的狂热追求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因素,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观趋于务实、追求稳定,从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及整个社会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形态影响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发展的程度。职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这项工作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个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价值认同,同时基于这种认同而形成的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情感,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对从事职业的稳定心理。 3.构建成熟的就业心理
成熟的就业心理一方面表现为,选择职业时理智、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这种理性之上的主动积极的选择。第一,自我正确定位,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真正认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未来的职业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自己是否能胜任这种工作。例如,选择就业地点上,应该正确分析自己的心态,认识在不同区域就业会面临的问题;对于工作报酬,应结合当下需要与未来发展来综合衡量确定。第二,预先的职业规划。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进入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进入职场后才开始规划。有了职业规划就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从而也有了自己选择的积极性。第三,不抱怨,不攀比。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以及就业后,容易频繁跳槽的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工作的付出与回报暂时不如别人时,就用换工作来换取心理的平衡,不能获得脚踏实地的进步。笔者并不反对跳槽,而是反对盲目攀比性的跳槽,在职业生涯中要取得成就,应该有勤奋踏实、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这也是目前许多单位对个人的要求。总之,成熟的就业心理对于稳定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三、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实现稳定就业的路径
1.通过社会职业实践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一,“订单培养”,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中,时刻体会职业实践,同时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对职业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体验自己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在性格、专业、兴趣上对职业的要求有全方面的了解。这也优化了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以广东工程职业学院电梯学院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基于这种“订单培养”,全面了解这个职业对个人的要求,并为达到这种能力而有具体的努力方向,考量自己是否真心喜爱、以后是否能胜任。第二,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对没有“订单培养”的专业,可以实行“预就业”, 在假期或大三时的社会实践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岗前实习,并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进行指导,这也是预防性职业指导的一种有效形式。
2.通过课堂情景教学、常规教育、社区实践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设计不同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参与此情景,主动选择自己的职业价值,并设定最优的结果。第二,常规教育也需涵盖职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在生活管理中育人;例如大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另一方面,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磨练学生的意志,清晰社会的用人标准,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第三,设计和组织大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为社会献爱心的活动,组织各专业大学生走入社区,运用自己专业技能开展社区性质的便民服务。在这样的职业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一经发挥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看到自身专业价值,促使他们更坚定自己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道德―― 乐业、勤业、敬业。
3.通过“职业心理契约”构建成熟的就业心理
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形成“心理契约”,并在他们专业课中将这种“职业心理契约”一以贯之。1965年,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一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第一,把握心理期望,培育职业心理契约基础。帮助高职业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职业可期望的价值,正确自我定位。第二,完善沟通渠道。职业指导师在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与其专业课老师、德育老师一起“会商”,并及时与其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心理。第三,明确“职业心理契约”的内容,即明确职业对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的要求,使其成为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不会受他人影响或自己放弃主动选择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应该立足本位,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拥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才能在职场中稳中求进。而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转变目前不科学不合理的就业观,使高职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能就业稳定并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实现职业指导工作更上一层楼,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2]孙英浩.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56-57
[3]姜宇国.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J].教育探索,2009(1).
[4]裴银伟.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287-289.
[5]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反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6]施恩 著.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关键词:高职;就业观;就业稳定;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12-03
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职业指导工作,以高职学院为例,主要能实现的目标是帮助就业,所以指导的内容一般是择业指导方面,如就业形势分析,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面试等。同时,以就业率的统计来衡量此项工作的成效,显然这只解决了职业指导工作目标的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职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也不能只停留在量的扩张上,而要从质上完成职业指导的全部目标,即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笔者认为,帮助就业稳定与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连动一体化的目标,现阶段要实现此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帮助高职大学生们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即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突出表现就是只要能就业就好,不管职业是否合适,是否有发展等。因此,改变这种传统认识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一、高职学院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学院的大学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尽管从他们一进学校时,就接受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训练,如兼修就业指导课程或参加社会实践,但他们的整体心理还都缺乏自信,且到了大三时,在学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考核、找工作之间忙碌,无暇思考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在就业观上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自我认知的职业能力
在就业选择上没有把职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合理设计与规划联系起来,对自己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认识不清,导致选择职业时盲目、自卑或者干脆听从家长的安排,使得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岗位,有的学生发现没有“前途”,等等,所以从已就业状态转变为失业的状态。如有学生反馈“我不知道原来这工作这么枯燥”等。
2.忽视社会责任的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人利益的选择
高职大学生普遍对政治形势不感兴趣,即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价值判断也是能找到一份物质待遇不错的工作就是成功,表现务实,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对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十分重视,并以此作为工作优劣的判断标准,这样的就业观具有普遍性,由此,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基本被忽视了。没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支撑的工作态度,使他们更易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在职场中不断“跳来跳去”,成为就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就业心理不成熟,表现为盲从、依赖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例如,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工作,但问及为什么想在这些地方工作,他们大部分的回答是,“这些地方收入好,大家都想去”,而不能从专业发展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判断和把握问题。在这些地方,有的学生从一个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有的学生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漫无目标,以至于最终一无所获。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盲从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攀比心理,他们对职业的内涵没有充分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较为切实的规划,往往相互攀比。如有些大学生在签约之后又“货比三家”,最终在比较中做出违约的选择。部分大学生还表现出对家长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就业的人生重大选择权留给父母,或者一切交由父母操办,由于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造成以后工作中的被动心理,辞职成为理所当然。
二、转变就业观对高职学生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就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于他们的就业观,所以转变他们的就业观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完成这项工作,首要任务是正确认识就业观,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试析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1.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选择职业以及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是将不切实际的就业观转变的基础。如何认识职业能力,需要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职业能力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职业的觉察,对职业与自己性格、专业、兴趣的正确认识。第一,性格的觉察。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职业能力中的性格觉察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性格与职业需要的性恪的了解与把握,是否能正确认识不同职业对性格的不同要求,以及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职业性格的要求。有了这种性格觉察,在选择职业时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专业知识的觉察。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在职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水平、程度进行分析和考量,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在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兴趣的觉察。兴趣的觉察指大学生对职业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他们对职业及其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如果非常有兴趣,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对于稳定就业意义非凡。所以,转变就业观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专业知识和兴趣基础上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2.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包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部分。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多变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社会大众对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的狂热追求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因素,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观趋于务实、追求稳定,从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及整个社会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形态影响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发展的程度。职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这项工作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个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价值认同,同时基于这种认同而形成的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情感,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对从事职业的稳定心理。 3.构建成熟的就业心理
成熟的就业心理一方面表现为,选择职业时理智、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这种理性之上的主动积极的选择。第一,自我正确定位,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真正认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未来的职业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自己是否能胜任这种工作。例如,选择就业地点上,应该正确分析自己的心态,认识在不同区域就业会面临的问题;对于工作报酬,应结合当下需要与未来发展来综合衡量确定。第二,预先的职业规划。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进入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进入职场后才开始规划。有了职业规划就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从而也有了自己选择的积极性。第三,不抱怨,不攀比。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以及就业后,容易频繁跳槽的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工作的付出与回报暂时不如别人时,就用换工作来换取心理的平衡,不能获得脚踏实地的进步。笔者并不反对跳槽,而是反对盲目攀比性的跳槽,在职业生涯中要取得成就,应该有勤奋踏实、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这也是目前许多单位对个人的要求。总之,成熟的就业心理对于稳定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三、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实现稳定就业的路径
1.通过社会职业实践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一,“订单培养”,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中,时刻体会职业实践,同时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对职业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体验自己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在性格、专业、兴趣上对职业的要求有全方面的了解。这也优化了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以广东工程职业学院电梯学院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基于这种“订单培养”,全面了解这个职业对个人的要求,并为达到这种能力而有具体的努力方向,考量自己是否真心喜爱、以后是否能胜任。第二,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对没有“订单培养”的专业,可以实行“预就业”, 在假期或大三时的社会实践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岗前实习,并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进行指导,这也是预防性职业指导的一种有效形式。
2.通过课堂情景教学、常规教育、社区实践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设计不同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参与此情景,主动选择自己的职业价值,并设定最优的结果。第二,常规教育也需涵盖职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在生活管理中育人;例如大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另一方面,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磨练学生的意志,清晰社会的用人标准,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第三,设计和组织大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为社会献爱心的活动,组织各专业大学生走入社区,运用自己专业技能开展社区性质的便民服务。在这样的职业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一经发挥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看到自身专业价值,促使他们更坚定自己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道德―― 乐业、勤业、敬业。
3.通过“职业心理契约”构建成熟的就业心理
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形成“心理契约”,并在他们专业课中将这种“职业心理契约”一以贯之。1965年,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一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第一,把握心理期望,培育职业心理契约基础。帮助高职业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职业可期望的价值,正确自我定位。第二,完善沟通渠道。职业指导师在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与其专业课老师、德育老师一起“会商”,并及时与其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心理。第三,明确“职业心理契约”的内容,即明确职业对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的要求,使其成为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不会受他人影响或自己放弃主动选择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应该立足本位,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拥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才能在职场中稳中求进。而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转变目前不科学不合理的就业观,使高职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能就业稳定并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实现职业指导工作更上一层楼,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2]孙英浩.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56-57
[3]姜宇国.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J].教育探索,2009(1).
[4]裴银伟.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287-289.
[5]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反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6]施恩 著.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