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体育概论》教学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出其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浅易性和引导性三大特征。针对其特征性,将《体育概论》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选择以“论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及其培养”的形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学方案设计。本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探讨;体育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148-02
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颁发,体育基础理论课日益受到重视,全国部分普通高校还相应建立起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办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尽如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就拿“体育概论”篇内容来说,作为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众多的学校将之列为理论课的首讲,从其教学内容看,“体育概论”既不是讲述体育运动的具体现象,也不是介绍具体的锻炼方法,而是通过传授“体育的产生”、“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功能”等方面的通俗知识,让大学生对体育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无趣,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生的听课热情,而且有损广大体育教师的整体形象。有鉴于此,着手探讨《体育概论》篇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体育概论”篇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笔者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为蓝本,同时参考了《大学生体育》、《高校体育教程》、《体育基础理论课》、《大学中专学生体育》等十几种教材,经过归纳与汇总,得出《体育概论》篇基本上涵括下列内容:1、体育的产生和发展:(1)体育的概念和组成;(2)体育与人类社会;2、体育的功能:(1)健身;(2)教育;(3)娱乐;(4)军事;(5)经济;(6)政治;3、 中国体育的形成和发展;4 、高校体育的地位、目的及任务;5、 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以辩证的眼光,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想分析以上教学内容,我们便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广泛性
顾名思义,“概论”是指对有关学科知识的概括论述。在普通高校《体育概论》篇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向大学生讲述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又要向他们传授体育的功能作用,以让大学生知道,体育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案历史。通过对休育个案史的介绍,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从而加深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扩大知识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为《体育概论》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广泛的知识性。
2、浅易性
假如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我们就知道一个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在走进高等学府前,已经接受了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系统教育。十二年的系统教育已使他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通俗文化读物上,应当有—定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联系到目前普通高校基础理论课,根据其知识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体育概论、体育科学原理、体育锻炼、养生保健、运动竞赛五大块,而依据其知识类别又可归纳为专业知识和通俗知识两大类,一般来说,作为专业知识所涉知识面窄而理论深,作为通俗知识,则所涉知识面广而理论浅。然则其中的“体育概论”无疑是属于通俗知识类别的。为此,其教学内容对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浅易了。
3、引导性
什么是体育?一位中学生的回答是:“体育就是打球、跑步、上体育课”。作为—名大学体育教师,当你听到这种回答时,会有何感触呢?在普通高校向大学生讲授“体育概论”若仅仅使学生知道了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几大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等,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同中学又有何区别呢?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看的,教师上课是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促进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这精辟之言,同样适用于“体育概论”的讲授。向大学生讲述体育的概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外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帮助学生认识体育和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向大学生传授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也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其内容,而且还要让大学生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理解它,使之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奋斗力量——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二、“体育概论”篇教学新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向普通高校大学生传授“体育概论”知识时,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着眼点跳不出旧的思维定式,那么,我们的教学不仅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听课热情,而且会加深大学生固有的社会陈旧的体育观,从而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形成。笔者认为,若换个角度,即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讲授体育概论,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而有效的教学尝试。
1、提出教学的指导思想
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体育概论”知识,使大学生不仅了解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等基本知识,而且引导大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去审度和理解体育——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以造就21世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综合型人才。
2、设计教学方案(以下列方案表为例)
三、本文教法特点及其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教学方案立足于《体育概论》篇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内容置身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大环境中,围绕“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及其培养”这一中心议题,予以整体构思与设计的。在教法上选择从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说起,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概念的定义,并形象地勾画出体育的直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另外,通过运用比较法、引证法、归纳法和逻辑推理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体育的共容性;体育动作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心态的联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从思想理论高度,论述了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不断扩大自己知识面,丰富自身文化素养;懂得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善于运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片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参考文献:
[1] 邹继豪.理论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任景岩.大学生体育课教材[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 赵经宏.大学生体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 高校体育教程[M].上海市高教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 卢才夫.大学中专学生体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6] 谢长,葛岩著.人体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7]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0.
[8]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M].人民出版社 ,1995.
[10] 高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1] 体育史[M].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 体育史[M].体育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3]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14] 潘教伟.唐代体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15]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6]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7] 金川.各种水域文化的体育形态[J].体育文史,1988,(05).
[18] 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1989,(05).
作者简介:
龚晖晖,女,江苏人,副教授,南京大学体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
吴明,男,安徽人,教授,南京大学体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探讨;体育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148-02
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颁发,体育基础理论课日益受到重视,全国部分普通高校还相应建立起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办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尽如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就拿“体育概论”篇内容来说,作为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众多的学校将之列为理论课的首讲,从其教学内容看,“体育概论”既不是讲述体育运动的具体现象,也不是介绍具体的锻炼方法,而是通过传授“体育的产生”、“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功能”等方面的通俗知识,让大学生对体育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无趣,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生的听课热情,而且有损广大体育教师的整体形象。有鉴于此,着手探讨《体育概论》篇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体育概论”篇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笔者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为蓝本,同时参考了《大学生体育》、《高校体育教程》、《体育基础理论课》、《大学中专学生体育》等十几种教材,经过归纳与汇总,得出《体育概论》篇基本上涵括下列内容:1、体育的产生和发展:(1)体育的概念和组成;(2)体育与人类社会;2、体育的功能:(1)健身;(2)教育;(3)娱乐;(4)军事;(5)经济;(6)政治;3、 中国体育的形成和发展;4 、高校体育的地位、目的及任务;5、 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以辩证的眼光,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想分析以上教学内容,我们便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广泛性
顾名思义,“概论”是指对有关学科知识的概括论述。在普通高校《体育概论》篇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向大学生讲述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又要向他们传授体育的功能作用,以让大学生知道,体育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案历史。通过对休育个案史的介绍,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从而加深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扩大知识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为《体育概论》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广泛的知识性。
2、浅易性
假如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我们就知道一个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在走进高等学府前,已经接受了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系统教育。十二年的系统教育已使他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通俗文化读物上,应当有—定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联系到目前普通高校基础理论课,根据其知识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体育概论、体育科学原理、体育锻炼、养生保健、运动竞赛五大块,而依据其知识类别又可归纳为专业知识和通俗知识两大类,一般来说,作为专业知识所涉知识面窄而理论深,作为通俗知识,则所涉知识面广而理论浅。然则其中的“体育概论”无疑是属于通俗知识类别的。为此,其教学内容对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浅易了。
3、引导性
什么是体育?一位中学生的回答是:“体育就是打球、跑步、上体育课”。作为—名大学体育教师,当你听到这种回答时,会有何感触呢?在普通高校向大学生讲授“体育概论”若仅仅使学生知道了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几大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等,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同中学又有何区别呢?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看的,教师上课是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促进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这精辟之言,同样适用于“体育概论”的讲授。向大学生讲述体育的概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外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帮助学生认识体育和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向大学生传授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也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其内容,而且还要让大学生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理解它,使之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奋斗力量——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二、“体育概论”篇教学新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向普通高校大学生传授“体育概论”知识时,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着眼点跳不出旧的思维定式,那么,我们的教学不仅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听课热情,而且会加深大学生固有的社会陈旧的体育观,从而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形成。笔者认为,若换个角度,即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讲授体育概论,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而有效的教学尝试。
1、提出教学的指导思想
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体育概论”知识,使大学生不仅了解体育的概念、体育的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等基本知识,而且引导大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去审度和理解体育——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以造就21世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综合型人才。
2、设计教学方案(以下列方案表为例)
三、本文教法特点及其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教学方案立足于《体育概论》篇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内容置身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大环境中,围绕“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及其培养”这一中心议题,予以整体构思与设计的。在教法上选择从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说起,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概念的定义,并形象地勾画出体育的直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另外,通过运用比较法、引证法、归纳法和逻辑推理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体育的共容性;体育动作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心态的联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从思想理论高度,论述了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不断扩大自己知识面,丰富自身文化素养;懂得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善于运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片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参考文献:
[1] 邹继豪.理论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任景岩.大学生体育课教材[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 赵经宏.大学生体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 高校体育教程[M].上海市高教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 卢才夫.大学中专学生体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6] 谢长,葛岩著.人体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7]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0.
[8]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M].人民出版社 ,1995.
[10] 高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1] 体育史[M].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 体育史[M].体育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3]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14] 潘教伟.唐代体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15]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6]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7] 金川.各种水域文化的体育形态[J].体育文史,1988,(05).
[18] 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1989,(05).
作者简介:
龚晖晖,女,江苏人,副教授,南京大学体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
吴明,男,安徽人,教授,南京大学体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