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多年前,后蜀人赵崇祚编纂了我国第一部词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因作品内容多写女性日常生活,故名为《花间集》。以花来形容美人,似乎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惯性。而在这一辑中的“花”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和表达,它代表了花花世界的红尘万象,这是诗人对外在感官事物的内在情感投照。“杂花集”里,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藏着诗人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和共鸣,隐秘而宏大。
在本小辑中,13位诗人或是微观静态的观察,或是地域人生的行吟,或是时令岁月的感伤,或是人间众生相的素描,或是童年乡村的追忆,抑或是日常情景的物我表達。他们的内倾型非常明显:重视情感,关注内向心理的平衡,通过语言表达,传递出诗人细腻而敏感的触角。杨勇在《雪原在铁窗上一路平铺直叙》中以高速列车隐喻人生,取之为“自省书”。对自我的感知,最直接的来自于身体——“但我仍然听到:骨头里/自己的痛/在茂盛地开”“我摸了摸伤口/雀声已在那里沉寂”这是谭明的疼痛;“风从身体中间吹过/平息着一些暗涌”这是嘉阳拉姆夜的触觉;“与萧瑟的肌骨相拥而泣”这是孙晓杰的刺骨。
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诗歌通过外部事物来表现概念的意义,把内心世界组织在完全明确的、柔韧优美的形象中。”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交互融会,最终将幽玄飘渺的诗情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者熔铸为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象征性、隐喻性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华子的《柳絮》、季风的《草房子》《地球仪》、王长军的《天下最后一朵桃花》都是这种形象的表达显现。
而在对微观世界的临摹,则更像是诗人们的作画现场:无论是布兰臣在《遮蔽》中对雪的描写:“天地间铺满了那些/‘装运来的真实场景’/而身旁,突兀出现了那一大片/——白色,假设”,还是对四合院的侧面工笔“阴影部分的笔触很浓重/线条丰富,笔直、穗状/弯曲的头颅、流畅的剪裁/而空白的地方隐藏了更多的力量”;安娟英直接在《行吟之路》中,点名标题就是一幅简笔画。程立龙在他的《人物》中速写出“硬座车厢乘务员”“门卫大爷”。画面的美感来自于诗人长期的观察与联想创造。
朱光潜认为:“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无论是徐东“那风吹过他心中的城市建筑与人群/止息于一行诗所对应的意境/那可被语言呈现的一切/是另一种存在,给他抚慰”,还是刘剑“但能从瞬间抓住形体和声音的/定是那准确无误的灵感/其实我并无能力也无意在诗的世界里制造一场大风”都是通过创造联想,达到一种自我的安慰与心理的平衡。
“文艺作品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和谐整一。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在花花世界中,我们需要这份情感的共鸣,才能从那些空白的地方感受到更多的力量。
在本小辑中,13位诗人或是微观静态的观察,或是地域人生的行吟,或是时令岁月的感伤,或是人间众生相的素描,或是童年乡村的追忆,抑或是日常情景的物我表達。他们的内倾型非常明显:重视情感,关注内向心理的平衡,通过语言表达,传递出诗人细腻而敏感的触角。杨勇在《雪原在铁窗上一路平铺直叙》中以高速列车隐喻人生,取之为“自省书”。对自我的感知,最直接的来自于身体——“但我仍然听到:骨头里/自己的痛/在茂盛地开”“我摸了摸伤口/雀声已在那里沉寂”这是谭明的疼痛;“风从身体中间吹过/平息着一些暗涌”这是嘉阳拉姆夜的触觉;“与萧瑟的肌骨相拥而泣”这是孙晓杰的刺骨。
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诗歌通过外部事物来表现概念的意义,把内心世界组织在完全明确的、柔韧优美的形象中。”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交互融会,最终将幽玄飘渺的诗情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者熔铸为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象征性、隐喻性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华子的《柳絮》、季风的《草房子》《地球仪》、王长军的《天下最后一朵桃花》都是这种形象的表达显现。
而在对微观世界的临摹,则更像是诗人们的作画现场:无论是布兰臣在《遮蔽》中对雪的描写:“天地间铺满了那些/‘装运来的真实场景’/而身旁,突兀出现了那一大片/——白色,假设”,还是对四合院的侧面工笔“阴影部分的笔触很浓重/线条丰富,笔直、穗状/弯曲的头颅、流畅的剪裁/而空白的地方隐藏了更多的力量”;安娟英直接在《行吟之路》中,点名标题就是一幅简笔画。程立龙在他的《人物》中速写出“硬座车厢乘务员”“门卫大爷”。画面的美感来自于诗人长期的观察与联想创造。
朱光潜认为:“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无论是徐东“那风吹过他心中的城市建筑与人群/止息于一行诗所对应的意境/那可被语言呈现的一切/是另一种存在,给他抚慰”,还是刘剑“但能从瞬间抓住形体和声音的/定是那准确无误的灵感/其实我并无能力也无意在诗的世界里制造一场大风”都是通过创造联想,达到一种自我的安慰与心理的平衡。
“文艺作品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和谐整一。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在花花世界中,我们需要这份情感的共鸣,才能从那些空白的地方感受到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