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芒果之乡”的神秘客
2004年,“芒果之乡”景谷县为了延续“芒果之乡”的美誉,把原来那些产量不高的芒果树种全部改良嫁接,伐下了60多万株芒果木。一下子,“芒果之乡”的废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几天之后,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人,这个人经常出现在废木堆旁,绕着木头左三圈、右三圈地来回走动,并说要买下这些木头!实际上这个人只是受人之托……
的确,云南昆明人董舰泽,才是真正的幕后人物。
董舰泽还真不含糊,一棵树100多元钱,他一买就是两万多株!又是找车,又是找人,把大批没人要的芒果木买到手,拉到当地一个废旧的工厂里。神秘的车间机器轰鸣,但是谁都没机会看董舰泽拿这些没用的芒果木做什么。
三个月之后,村民们才打听到一些消息:他们在做一些工艺品,把废木头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虚心求教”学手艺
董舰泽天天和学员们闷在厂房里,一天8小时,跟高薪聘来的泰国师傅学习最基本的车木。语言不通,董舰泽就请了两个翻译轮番上阵,与工匠师傅交流!开始的时候,学员们跟师傅交流起来障碍重重,但无论师傅,还是学徒,都认认真真。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外国师傅有点不对劲,传艺时有很多保留,比如,调配原料的过程就不给看。他们说,只要知道怎么往上画就行了,具体怎么调这个东西不用学。还有,当初董舰泽高薪聘请师傅的时候,双方签订有协议,他们要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教会工人。但他们教学的时间由最初的一天8小时,变成了一个小时。显然,他们越来越不愿意教了。
董舰泽立即决定和师傅们坐在一起沟通一下。
因为董舰泽批评了翻译,那两个翻译情绪很大,在董舰泽给他们开会的时候,故意把董舰泽责备的话翻译得语气加重。这样一来,泰国师傅非常生气,说不教了,要回国。
董舰泽一看见这个架势,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委曲求全,让翻译解释说自己并不是要怪罪他们,只是想跟他们沟通一下而已。董舰泽请求他们每天只要教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但董舰泽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什么明显的效果,师傅传授手艺时总是那么心不在焉,学员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宝贝变废品
样品终于做出来了,900多件。董舰泽和工人们欢天喜地地找市场、找销售点,打包装、发货。他们辛苦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一天,900多件工艺品乘上了发往昆明的货车!
然而,等董舰泽随后赶到昆明,打开包装箱一看,他傻眼了:这产品怎么全裂了,油漆一块块掉了、脱落了,还有彩绘图也断裂了。那一瞬间,他的心情跌入了谷底。在旁人眼里,他是把废品变成了宝贝。可如今,这些宝贝却在一瞬间又变成了废品。
刚刚他还兴奋不已,现在却像掉进了冰窟。
董舰泽醒过神来就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不可能啊!他仔细回忆,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一幕一幕闪过。一时间乌云盖顶,他心情很沉重,觉得花那么多钱,没有学到东西。
苦尽甘来
董舰泽垂头丧气地坐在回思茅的飞机上。他望着窗外,思考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他随手拿起飞机靠背上的杂志,百无聊赖地翻看。突然,一篇短短的文章,让沮丧的董舰泽睁大了眼睛。那是一位学者写的一段话,共三百多个字,说的就是云南的车木工艺这一已经失传两千多年的技艺!
董舰泽在飞机上坐不住了。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或者说,他是在自己遭遇失败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既然是云南的本土工艺,那一定能够找到老一代的手艺人。回到思茅,董舰泽四处寻访,却没有多大收获,毕竟这是一个失传很长时间的古老工艺。董舰泽实在没办法了,就心一横:既然找不到,就自己研究!
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董舰泽说干就干。经过无数次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终于拨云见日了。他不仅破解了原来的烘干工艺,还顺带发现了几种也可以用来制作车木工艺品的其他木材,从而突破了材质的局限!现在,他们可以利用上百种木材来制作工艺品,而他们曾求教的东南亚市场,仍然仅有芒果木一种木材可用。这使董舰泽非常自豪: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颜色独特、造型新颖,不仅国人喜欢,很多国外客户也非常喜欢。
一时间,董舰泽声名鹊起,客户的订单源源不断。
技高一筹
2006年年初,董舰泽的工厂里突然来了几个特别的人。董舰泽一看,这不是当初请来的翻译吗?再仔细一看,跟在后面的不正是当时请来的师傅?
这时,董舰泽心里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董舰泽和他们友好地握手。他们看上去很尴尬,好像面子上挂不住,只是一个劲地握手、点头。之后,几个人说明了来意,原来他们是专门回来取经的!董舰泽理所当然地婉转回绝了他们。几个人不死心,旁敲侧击,想到董舰泽的厂房里去看看。
如果让他们看了工艺设备和处理过程,他们很快就能学到八成,那不泄密了吗?于是,董舰泽毫不退让,赶快把“客人”送走了!那个时候,他那种心情啊,是非常开心的:让外国人也感受到,离开了他们,咱们中国人一样能行。(编辑/君悦)
2004年,“芒果之乡”景谷县为了延续“芒果之乡”的美誉,把原来那些产量不高的芒果树种全部改良嫁接,伐下了60多万株芒果木。一下子,“芒果之乡”的废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几天之后,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人,这个人经常出现在废木堆旁,绕着木头左三圈、右三圈地来回走动,并说要买下这些木头!实际上这个人只是受人之托……
的确,云南昆明人董舰泽,才是真正的幕后人物。
董舰泽还真不含糊,一棵树100多元钱,他一买就是两万多株!又是找车,又是找人,把大批没人要的芒果木买到手,拉到当地一个废旧的工厂里。神秘的车间机器轰鸣,但是谁都没机会看董舰泽拿这些没用的芒果木做什么。
三个月之后,村民们才打听到一些消息:他们在做一些工艺品,把废木头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虚心求教”学手艺
董舰泽天天和学员们闷在厂房里,一天8小时,跟高薪聘来的泰国师傅学习最基本的车木。语言不通,董舰泽就请了两个翻译轮番上阵,与工匠师傅交流!开始的时候,学员们跟师傅交流起来障碍重重,但无论师傅,还是学徒,都认认真真。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外国师傅有点不对劲,传艺时有很多保留,比如,调配原料的过程就不给看。他们说,只要知道怎么往上画就行了,具体怎么调这个东西不用学。还有,当初董舰泽高薪聘请师傅的时候,双方签订有协议,他们要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教会工人。但他们教学的时间由最初的一天8小时,变成了一个小时。显然,他们越来越不愿意教了。
董舰泽立即决定和师傅们坐在一起沟通一下。
因为董舰泽批评了翻译,那两个翻译情绪很大,在董舰泽给他们开会的时候,故意把董舰泽责备的话翻译得语气加重。这样一来,泰国师傅非常生气,说不教了,要回国。
董舰泽一看见这个架势,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委曲求全,让翻译解释说自己并不是要怪罪他们,只是想跟他们沟通一下而已。董舰泽请求他们每天只要教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但董舰泽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什么明显的效果,师傅传授手艺时总是那么心不在焉,学员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宝贝变废品
样品终于做出来了,900多件。董舰泽和工人们欢天喜地地找市场、找销售点,打包装、发货。他们辛苦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一天,900多件工艺品乘上了发往昆明的货车!
然而,等董舰泽随后赶到昆明,打开包装箱一看,他傻眼了:这产品怎么全裂了,油漆一块块掉了、脱落了,还有彩绘图也断裂了。那一瞬间,他的心情跌入了谷底。在旁人眼里,他是把废品变成了宝贝。可如今,这些宝贝却在一瞬间又变成了废品。
刚刚他还兴奋不已,现在却像掉进了冰窟。
董舰泽醒过神来就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不可能啊!他仔细回忆,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一幕一幕闪过。一时间乌云盖顶,他心情很沉重,觉得花那么多钱,没有学到东西。
苦尽甘来
董舰泽垂头丧气地坐在回思茅的飞机上。他望着窗外,思考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他随手拿起飞机靠背上的杂志,百无聊赖地翻看。突然,一篇短短的文章,让沮丧的董舰泽睁大了眼睛。那是一位学者写的一段话,共三百多个字,说的就是云南的车木工艺这一已经失传两千多年的技艺!
董舰泽在飞机上坐不住了。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或者说,他是在自己遭遇失败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既然是云南的本土工艺,那一定能够找到老一代的手艺人。回到思茅,董舰泽四处寻访,却没有多大收获,毕竟这是一个失传很长时间的古老工艺。董舰泽实在没办法了,就心一横:既然找不到,就自己研究!
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董舰泽说干就干。经过无数次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终于拨云见日了。他不仅破解了原来的烘干工艺,还顺带发现了几种也可以用来制作车木工艺品的其他木材,从而突破了材质的局限!现在,他们可以利用上百种木材来制作工艺品,而他们曾求教的东南亚市场,仍然仅有芒果木一种木材可用。这使董舰泽非常自豪: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颜色独特、造型新颖,不仅国人喜欢,很多国外客户也非常喜欢。
一时间,董舰泽声名鹊起,客户的订单源源不断。
技高一筹
2006年年初,董舰泽的工厂里突然来了几个特别的人。董舰泽一看,这不是当初请来的翻译吗?再仔细一看,跟在后面的不正是当时请来的师傅?
这时,董舰泽心里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董舰泽和他们友好地握手。他们看上去很尴尬,好像面子上挂不住,只是一个劲地握手、点头。之后,几个人说明了来意,原来他们是专门回来取经的!董舰泽理所当然地婉转回绝了他们。几个人不死心,旁敲侧击,想到董舰泽的厂房里去看看。
如果让他们看了工艺设备和处理过程,他们很快就能学到八成,那不泄密了吗?于是,董舰泽毫不退让,赶快把“客人”送走了!那个时候,他那种心情啊,是非常开心的:让外国人也感受到,离开了他们,咱们中国人一样能行。(编辑/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