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三字诀”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于我而言,已经不陌生了,他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等,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这次,笔者在网上听到他执教《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课中的“三字诀”更是值得我久久回味。
  【片段一】“读”字诀
  1.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迎着风,迎着雨——(生朗读,同上)
  师:走过春,走过夏——(生朗读,同上)
  2.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3. 师:先找一找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找到了,谁来读?
  生(朗读):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没错,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继续找,找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是的,这是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我们再找,鸟儿和大门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好的,最后是鸟儿和小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屏幕出示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树、树根、大门与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体悟。”王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反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读中理解、想象、生情,让笔者感觉如品一杯甘甜香醇的美酒,回味无穷。
  【片段二】“品”字诀
  1.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
  2.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他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并组织学生细细地揣摩、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体验文本内涵,实现与文本有效的对话。“牵一发而动全身”,课文中的关键词就是这儿的“一发”,王老师能够发现它们,并能巧妙地利用好,使得他的課堂教学总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片段三】“写”字诀
  1.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本,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都知道,森林里会有千万棵树,森林里也有千万只鸟,是吗?那么,这棵树长什么模样,这只鸟又有怎样的外貌呢?谁来读一读你写的这棵树?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
  (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2. 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每一句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儿一定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第一句当中的那个词儿是?   生:很生气。
  师:再比如说,第二句提示语当中的哪个词儿?
  生:又发脾气。
  师:是的,又比如说第三句当中的哪个词儿?
  生:斥责。
  师:大声斥责。
  生(提高音量):大声斥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儿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但是,你们看看咱们这个故事,“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这样,我们替它加一加。打开作业本,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
  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怎样的?鸟儿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写没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生朗读小练笔)
  【赏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本之外,要使它成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王老师执教的课文《去年的树》把阅读与写作有效地链接,通过三次小练笔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降低了语言实践难度。可见,王老师的“写味”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总之,好课在“三字诀”中生成。王老师的这堂课,孩子们从朗读、想象与写作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它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为之叹服。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盱江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紧扣新课标要求,从低学龄段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笔者以一年级上册、下册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结合“语文园地”中一个全新的栏目“字词句运用”,分析编者编辑意图,提出教学建议。  1.比较
期刊
作为由中小学一线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的李华平,堪称把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的一面旗帜。他成为大学教授后,仍不时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理论反哺教学实践,执教的《老王》一课,就是用他主张的正道语文教学观打造的优秀教学范例。  【片段一】别径切入破解读  师:第一自然段从词句上来说,大家发现了什么毛病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重复了,本来就是作者坐着老王的三轮,老王本来就该蹬,可这里偏要阐述一句“
期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名单,认定2772所中小学校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抚州市8所学校名列其中。包括:临川第一中学、临川第二中学、抚州市第一中学、抚州市实验学校、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二小学、广昌县第二小学、金溪县仰山学校、南城县实验学校。  据了解,“示范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学校体育工作达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优秀标准,成效突出,且富有特色的学校。经遴选、审
期刊
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本质性的理解,引导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文本主旨的提炼和内化,这也是一节课教学的重心所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提问学生: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做简则简矣,可教学一旦变成枯燥的外加标签——为文本主旨的教学而走向机械问答,这样的课堂效益无疑是低下的,也是令人觉得乏味的。文本
期刊
《數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总目标由“两基”变为“四基”,其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认为: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秒的概念,在体验1秒的基础上体验时间的长短,掌握秒和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秒是比分更小
期刊
本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1节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课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产生的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学科都提倡主体性教学。所谓主体性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过程。
期刊
人教版初中化学“空气”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通过“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片断一】烧杯中有什么?  老师拿出一个烧杯  师:烧杯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录像课——《难忘九一八》,深有感触,收获颇丰。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彩纷呈,形式活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执教老师朱丽琴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片段一】论从史出,分组合作  师: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态度如何?  出示材料 ,请学生朗读
期刊
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韩愈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编号:CH2013—007)正式立项于2013年11月,并在当年的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会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2015年底,该课题成功结项。回想这两年多的探究与实践历程,感触颇多,笔者既为课题实践取得的宜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而自豪,更为参与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而欣慰,在此形成一点简单的文字,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缘起——为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一种多重的对话过程,是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经历。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了解到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还需要用心在文字里反复地来回,从而对自己的知识、品行、能力达到一定的提高。为了让孩子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甚至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个要教会孩子阅读的老师,自己首先要俯下身子去阅讀。否则,一个连文本都打动不了自己的老师,如何通过师生间的对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