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笔者所在学校师范技能实训的实际情况,从整合的视角出发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拆解与重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核心能力为中心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体系及其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巩固及提升,并为其他师范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5-0106-04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备知识,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整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并通过抽样调查高校师范生,得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需求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确定分层次的实训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非常必要。
实验教学理念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的特点,实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实训目的缺乏针对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师范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鼓励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育,笔者从“整合”的视角出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拆解与重组,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核心能力训练为有限目标(即有限、基础的能力训练目标),兼顾内容的精简性与系统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体系及其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实验教学模式。
实训内容框架
笔者分析了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的5本现代教育技术实训规划教材内容,根据AECT94定义(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和AECT04定义(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内涵,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并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为依据,将需求和使用频次高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出现有的实训内容框架。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高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总体需求,如上页表1所示。
调查分析
笔者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对所在学校的2012、2013级师范生展开抽样调查,在学生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后,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2%。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20.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不同专业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认识的差异。在数据回收以及录入过程中,均对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检视。
1.差异检验
检验结果的渐近显著性为0.001,小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需求不同,存在显著差异。确定实施分层次的实训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2.专业倾向
本实验通过聚类分析将师范类的专业分成四类,具体的实训内容模块比例如表2所示。
笔者对师范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偏好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的比重上进行相应调整。
3.教学形式偏好
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应以实训操作为主,重视技能应用,具体如表4所示。
4.评价方式偏好
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多元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下页表5所示。
实验教学体系
本研究以师范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材体系,把对应于能力系统的技法体系确定为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提炼归纳教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技能模块划分实训内容,形成以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能力形成为落脚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该体系从下往上层次逐步递进。
层次一:夯实基础,从大一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开始展开通识基础实验训练,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操作,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等。
层次二:逐步提升,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设计型两种,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分析,运用技术完成实验任务。
层次三: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用技术解决问题,完成独创的作品成果,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
由于部分专业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开设了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课程,如历史(师)、中文(师)、思政(师)、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有公共课“网页制作基础”,而英语(师)专业开设有Flash及Photoshop实训课程,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置必修(28学时)和选修(20学时)的实验模块,以灵活满足不同专业32~48学时的课时安排。各个实验的学时数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时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是32学时,物理(师)、数学(师)、地理(师)等专业是48学时。学生已学过的内容不需再重复教授,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实验模块,能够完成相应的总课时要求即可。
该实验体系框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框架,便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知识线索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实施策略
1.资源整合,精简重构
教师可以将知识打散、重构,形成精简的“教学元件”,并整合不同的“教学元件”组成“微型课程”,每门微型课程通常只占用2~4个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教师讲授的知识就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不同组合的“课程套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贴近学生的需要,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建设。 2.分层教学,自选模块
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开设不同模块的分层次教学。例如,开设“基础实验”,涵盖实验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夯实基础;开设“专业基础实验”,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部分实验为自选,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重视个性发展;开设“专业综合实验”,部分实验为自选,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打破专业壁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围绕具体的项目开展学习。
3.关注需求,符合实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如何在教学中解决常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内容。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境,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学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技能深化,学科渗透
本研究得出的实训体系完整,理论与技术并存,重视技能的操作训练和应用扩展,着力提高师范生“怎么教”的能力,并提供了“理论导学”和“技术要点”,以学习任务和创作设计来提高技能的训练效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教学技能,最终形成实际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与专业特色的结合,并注重技术与学科教学间的链接,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
5.应用为主,够用为度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一一讲授所有的知识,因此,教学知识内容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以“应用”为主,以“够用”为度,兼顾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只学“有用”“够用”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思”。另外,教师对每位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框架和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水平,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习过程的考查,只要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能够满足自己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就已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模式
创建基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
结束语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师范技能实训的实际情况,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和创新。该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弥补当前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师范生教学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梅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基于整合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81-85.
[2]于化龙,崔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9-123.
[3]瞿堃.教育技术应用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映玲,徐苑.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黄映玲.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1-5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5-0106-04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备知识,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整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并通过抽样调查高校师范生,得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需求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确定分层次的实训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非常必要。
实验教学理念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的特点,实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实训目的缺乏针对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师范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鼓励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育,笔者从“整合”的视角出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拆解与重组,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核心能力训练为有限目标(即有限、基础的能力训练目标),兼顾内容的精简性与系统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体系及其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实验教学模式。
实训内容框架
笔者分析了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的5本现代教育技术实训规划教材内容,根据AECT94定义(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和AECT04定义(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内涵,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并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为依据,将需求和使用频次高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出现有的实训内容框架。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高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总体需求,如上页表1所示。
调查分析
笔者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对所在学校的2012、2013级师范生展开抽样调查,在学生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后,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2%。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20.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不同专业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认识的差异。在数据回收以及录入过程中,均对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检视。
1.差异检验
检验结果的渐近显著性为0.001,小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需求不同,存在显著差异。确定实施分层次的实训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2.专业倾向
本实验通过聚类分析将师范类的专业分成四类,具体的实训内容模块比例如表2所示。
笔者对师范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偏好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的比重上进行相应调整。
3.教学形式偏好
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应以实训操作为主,重视技能应用,具体如表4所示。
4.评价方式偏好
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多元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下页表5所示。
实验教学体系
本研究以师范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材体系,把对应于能力系统的技法体系确定为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提炼归纳教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技能模块划分实训内容,形成以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能力形成为落脚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该体系从下往上层次逐步递进。
层次一:夯实基础,从大一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开始展开通识基础实验训练,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操作,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等。
层次二:逐步提升,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设计型两种,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分析,运用技术完成实验任务。
层次三: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用技术解决问题,完成独创的作品成果,实验类型为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
由于部分专业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开设了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课程,如历史(师)、中文(师)、思政(师)、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有公共课“网页制作基础”,而英语(师)专业开设有Flash及Photoshop实训课程,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置必修(28学时)和选修(20学时)的实验模块,以灵活满足不同专业32~48学时的课时安排。各个实验的学时数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时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是32学时,物理(师)、数学(师)、地理(师)等专业是48学时。学生已学过的内容不需再重复教授,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实验模块,能够完成相应的总课时要求即可。
该实验体系框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框架,便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知识线索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实施策略
1.资源整合,精简重构
教师可以将知识打散、重构,形成精简的“教学元件”,并整合不同的“教学元件”组成“微型课程”,每门微型课程通常只占用2~4个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教师讲授的知识就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不同组合的“课程套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贴近学生的需要,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建设。 2.分层教学,自选模块
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开设不同模块的分层次教学。例如,开设“基础实验”,涵盖实验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夯实基础;开设“专业基础实验”,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部分实验为自选,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重视个性发展;开设“专业综合实验”,部分实验为自选,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打破专业壁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围绕具体的项目开展学习。
3.关注需求,符合实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如何在教学中解决常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内容。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境,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学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技能深化,学科渗透
本研究得出的实训体系完整,理论与技术并存,重视技能的操作训练和应用扩展,着力提高师范生“怎么教”的能力,并提供了“理论导学”和“技术要点”,以学习任务和创作设计来提高技能的训练效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教学技能,最终形成实际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与专业特色的结合,并注重技术与学科教学间的链接,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
5.应用为主,够用为度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一一讲授所有的知识,因此,教学知识内容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以“应用”为主,以“够用”为度,兼顾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只学“有用”“够用”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思”。另外,教师对每位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框架和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水平,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习过程的考查,只要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能够满足自己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就已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模式
创建基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
结束语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师范技能实训的实际情况,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和创新。该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弥补当前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师范生教学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梅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基于整合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81-85.
[2]于化龙,崔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9-123.
[3]瞿堃.教育技术应用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映玲,徐苑.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黄映玲.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