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可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可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咏、品味,就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选择合适的读物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李冲锋教授认为,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经典性与前沿性。
  何为“经典”?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说:“能在漫长的时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作品就是经典。阅读这样的作品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教师要挑选前沿性的作品,尤其重视介绍一些反映高科技方面和时代精神方面的文章,使学生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指导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了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我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积累”和“表达”并举。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因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只听见足音,却始终未见姑娘的倩影。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
  
  阅读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件环境”主要指阅读的空间环境,比如图书馆、阅览室,橱廊的规模布局、各自功能,各种阅读材料的选配、整合等。这种环境主要依靠学校决策者、规划者的努力营建,侧重于物质方面。所谓“软环境”则主要指一种阅读氛围。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营造良好“软环境”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这里再重点谈两点:
  1、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课外阅读当然是语文老师该管的事,可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读什么课外书啊,把课本学好就不错了!”“读这些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目呢!” 如果这位老师是班主任,更有可能会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语文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浇灭了。
  2、获得家长的支持。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一大部分是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应当要让家长明白,孩子们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孩子选择足够的好书,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于阅读评价着重强调:“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是从目前现实情况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有社会及教育观念的客观因素,但学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接受新课标的培训以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能否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创
期刊
音乐是美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热爱音乐,为培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审美观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学音乐教学呢?    一、构建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
期刊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是信息交流的第一需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但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空,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无论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个体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
期刊
我去年开学任教九年级数学的班级是中途接手的新班,按照惯例首先了解学生在八年级阶段数学学习的情况,就是所谓的摸底,也根据这个“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先有了个划分。漆巧巧因八年级成绩不够理想,自然被划分为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一类中,通过一个月的接触,发现该生上课不举手发言,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乖巧、听话,是那种在班级中极易被忽略的一位学生。但一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看到了这位女孩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切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保鲜剂”    当今世界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鲜活的教学素
期刊
所谓音乐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才能。音乐能力是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能力主要是指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是对每位学生音乐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育。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的话,肯定是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    一、认识差异,平等对待    
期刊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告诫所有教育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后进生转化一直是班级工作的难点。而职业学校里汇集了来自各校的学习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习惯上的“差生”。转化这些学生,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职校
期刊
提起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和困惑。但是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值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不少,每次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却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下面就我个人的作文教学经历谈一些困惑。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两天一篇日记,一天半张字帖,一
期刊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会说,怎么和我想的差不多?但当真让你写,却不一定能写得出来,或者写得没有看到的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想和写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那么怎么来完成这一语言转化过程,写出内心所想,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呢?    一、丰富表象,激活内部语言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他们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