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抗战书画发展评析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贵州书画艺术自明代以来有较大的发展,本文试析其原因,并简略评述明清两代贵州重要的书画家。
  关键词:明清 贵州 书画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4—71—3
  
  书画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史可谓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随着时光的不断推移,越来越多的有关书画家的记录及作品流传到今天,各地博物馆存藏着历代书画家的优秀作品,使我们还能看到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书画风格,并通过它们来了解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及演变。
  论及贵州书画艺术的发展,能够陈述的历史就太短了,这与属于今天贵州的区域范围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长期滞后,显然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既见文献记载,又有传世之作这两点来看,贵州书画艺术的发展只能追溯到明代中后期。明代以前,只有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与书画相关的实物资料,但非常稀少。重要的如,习水县三岔河的蜀汉摩崖刻石,1957年发掘的南宋杨粲墓中的墓志铭及形式多样的石刻,还有一些产于西南地区带有铭文的各类器物等。这些少量的考古发现,决定了我们对明以前的贵州书画状况,只能有零星的了解,而不具有连贯性的认识。
  从明代开始,有关贵州书画家的记录及传世之作随着时间的后移逐步增多,也使我们对明以来贵州书画有了愈加清楚的认识。有这样的认识,主要缘于明代以来贵州书画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繁荣、发达。究其原因,(一)首先要归结于政治上的一统:永乐十一年明中央政府在贵州成立承宣布政使司,加强了对贵州这一地区的控制,对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都起着积极作用,使相对封闭的地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在客观上益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二)明政府在贵州实行卫所制度、屯田措施、“移民实边乡”的政策,内地人口大量流入贵州,在客观上对书画的传播及交流、融合起到积极作用。(三)明代的“改土设流”与清代雍正初年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让受派于当时中央政府的大批官吏及其幕僚、随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贵州,在入黔的这些人中,不乏在书画上成就较大,造诣精深的人士,有些甚至在我国书画史上都有着较大影响,具体人物在后面的论述中将会言及,他们的到来对贵州本土书画的繁荣,其作用不言而喻。(四)明代贵州教育的发展,学校增多,科举制度的推行,乡试名额逐年增长,本地知识分子人数日益增加。又为书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源于唐宋的文人画在元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在明清两代得到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所谓书画在较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读书人在从事的事情,贵州知识分子增多,为本地书画的兴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有些人通过科举道路在外做官,吸收各地书画所长,成为有造诣的书画人材。由于上述的这些因素,自明代始,书画艺术在贵州有了大跨步的发展。
  谈到明代贵州的书画,见于著录的明代贵州书画家,我们不能一一列述,只能择其影响大、成就高者来介绍。这些书画家中,李渭、田秋、孙应鳌、马士英、杨师孔、杨龙友、周祚新、何腾蛟是比较重要的人物,后五位都生活在晚明时期,除何腾蛟外,相互关系都很亲近,杨师孔是杨龙友之父,周祚新是杨师孔的女婿,杨龙友是马士英的妹夫。何腾蛟、马士英、杨龙友三人在明清之交,那种家国易代的历史转折时期,不约而同地步入了抗清复明的行列,成为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对于上述的几位书画家笔者略作介绍。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贵州思南人,生当弘治至嘉靖时期。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曾任广东布政使。科举制度能在贵州尽早地实行,其中田秋功不可磨。他的书法传至今天的极少,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于嘉靖三年(1524年)题刻在德江乌江岸边石壁上的四个正书大字“黔中砥柱”,每字30厘米见方。款“甲申春月吉旦,西麓田秋题”。这几个字以颜书为宗,而又不拘成法出乎藩篱,不囿于干架的平稳,不困于笔画的肥瘦。
  李谓,思南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官至广东副使、云南左参议,曾与孙应鳌等人问学于王守仁。在思南中和山、万胜山、天马山等地曾有他的书迹。题于思南中和山的“中和”二大字,用笔隐通篆意,笔划尽情伸展,视觉上感到举止历落,气体宏逸。加上风雨剥蚀的效果,更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深沉的韵律感。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生当嘉靖至万历时期,清平(今凯里)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南工部尚书等职。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佳。原清平城北,宗伯桥侧石壁上有“云晴天影阔,山静水声幽”十字为其所书,在当陕西提学副使时,曾以楷书写《谕官师诸生檄》一文刻于石上,后拓本广为流传,清代郑珍、莫友芝分别有诗赞此。
  杨师孔,字愿之,号霞标,贵州卫(今贵阳)人。万历时期进士,先后在滇浙两地做官,在云南、贵州及东南地区的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题记。
  马士英,字瑶草,贵阳人,万历进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后,他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朝廷,后被清兵所杀。他书画兼擅,享誉当时。
  何腾蛟,字云从,贵州五开卫(今黎平)人,在明朝任过多种官职,清兵入关后,他联络李白成旧部共同抗清,后被俘就义。他能书擅画。关于他的书法碑刻、山水画都有著录。
  周祚新,字又新,号墨农。崇祯时期进士,满族入关后去世。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博物馆有其作品存藏,他书画兼能,尤精墨竹。杨文骢,字龙友,号山子,贵阳人。清军入关后,他一直领兵抗清,后被捕遇害,他是明清贵州画家中在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少负伟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是一位文武全才。他二十岁就离开了贵州,这是他能在画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所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在江浙一带饱览名山大川,受江南文化艺术的浸润,结交当时许多丹青名手,诗文唱和,泼墨点染而集成了诗文图集一《山水移》,董其昌、陈继儒等江南名流为之题跋赋诗,倍受推崇。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法元四家,而又有变化,这一点与出入董巨黄倪融合变化的董其昌的画风比较接近,但他却不失对眼前山川,现实景象的关注,那种游历名山大川,烟峦翠霭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的情愫与对景点染的创作冲动,常见诸于他的诗文款题中。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传世之作分枯笔与秀润两种风格取向,主要存藏于北京、江浙一带的博物馆。
  研究明代贵州的书画艺术,除本籍书画家我们要注意外,那些由外进入黔中的丹青高手也是应该观注的,如被谪贬到贵州的王阳明是有必要提到的人物,他字伯安,号阳明山人,因触犯权宦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虽停留了短短三年,但在黔讲学,留下墨迹,对贵州书画还是产生影响的。他在黔留下的墨迹,在明清两代缺乏保护,我们今天很难再见,能见到的是后人钩摹后,刻于石上、木上的作品。上述的那些明代贵州书画家,因长期在外活动,其作品贵州反而没有(至今未见)。至于那些终守乡邦的书画家,我们能见到的也只是他们那些镌刻于石上的字迹,没有看到以纸绢为载体的传世之作。究其原因,自然与贵州文化滞后,对这些东西缺乏保存、流传意识,以及贵州战乱不断,刀兵水火对文化遗产起破坏作用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从现存的文献记录中,以及传世之作里,我们就会感到对于书画而言,清代比明代在贵州有了更大的发展,对这一时期书画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传世之作感到更形象具体,能见到实物是我们了解贵州明清两代书画时感到的最大区别。清代贵州书画有不少的作品流存到今天,这与清代与我们今天更加接近有很大关系,但与明代比较,书画家的人数的确增长了不少,创造的作品自然就更多了。前面提到的雍正初年,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源源不断的受派于中央政府的各种官吏及随员接踵进入贵州,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家夹杂其中,起到了传播艺术的作用,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进入贵州的书画家不论停留时间的长短,著名的(在一定区域内有影响的)有鄂尔泰、邹一桂、洪亮吉、阮元、钱维城、何绍基、郭尚先、段玉裁、郎葆辰、祁隽藻、孙清彦等,这众多入黔的书画家,笔者不能尽述,但有两人是不能不介绍的,即邹一桂和孙清彦。介绍邹一桂原因有二,(一)他是乾隆时期负盛名的画家,并在黔时间较长,达六、七年之久。(二)他有描绘贵州各地风光的图册一《山水观我》传世,这种出自名家之手,以贵州地域风貌为题材的作品集,在古代绘画中是至为罕见的。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江苏无锡人。据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载,邹将百种花卉绘于长卷上,呈给乾隆皇帝,乾隆题绝句百首,使他名重当时,邹一桂于乾隆元年到贵州任提学使,游遍贵州山水,他曾这样写道:“静忆在黔六载,披荆涉险如在梦中,林壑在胸不能去,乃追而图之。”贵州山川,激活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的这本画册是以写生为基础,以实景作为创作题材的,册中每幅画都是在“指名道姓”地图写贵州风光。
  孙清彦自进入贵州以后,从此定居,与那些短期居住在贵州的外来画家不一样,所以流传的作品较多,影响较大。他字士美,号竹雅,云南呈贡人。赵德昌为贵州提督时,他随其入黔。他是多才的书画家,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具佳,最擅墨竹,故自号竹雅,他在画款里常用拟某家之作这样的句子,其实细看作品,只是在技法上吸收了某家,整幅画构图、笔墨、色彩的处理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是借仿古之名行创作之实的作品。从书法上看,他的作品分两大类,(一)为传世的卷轴墨迹。(二)分散在各地的碑刻、拓片。上述的两位书画家,一位闻名全国,另一位享誉西南,可作为来黔书画家中的两种类型的代表,对清代贵州书画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清代贵州本土书画家指不胜屈,代不乏人。从今天来看各时期的主要人物有:
  康雍时期,周起渭、陈法、方策、黄耕墨。
  乾嘉两朝,杨芳、徐培深、花杰等。
  道咸之际,黄辅辰、郑珍、黄彭年、双荃、杨文照、石赞清、莫友芝。
  同光时期,周之冕、王恩诰、傅衡、罗文彬、袁思(革毕)、黄国瑾、陈矩、何威凤、严寅亮等。 其中,罗文彬、袁思鞯、何威风、傅衡、莫友芝、严寅亮是成就较大的人物,而后两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莫友芝,字子倔,贵州独山人,一生科名不高,先后入胡林翼、曾国藩幕,。他著述丰富,有《遵义府志》等十余种。在书法上以篆隶成就最高,是晚清颇负盛名的大家。
  严寅亮,字弼臣,号剩广。贵州印江人。在他的书法创作中,最为得意的是在颐和园修成后,参加匾额、楹联题写竞选。他流传的手迹分题刻及墨迹,题刻分布在川、黔两省,墨迹在民间及文物保管单位均有收藏。
  综上所述,贵州地处西南,远离历代政治、文化发达的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各方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这样的情况自然影响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自明代开始,由于上述的原因,书画艺术比以往的时代有更大的发展,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部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州书画从数百年间的发展状态看,一直在接受一种外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自身客观原因所决定的。文化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由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历代都出现了本地的优秀书画家群体,流派纷呈,完成了本身的发展体系。而贵州的书画由于底子薄,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进程里,在很大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吸收外来的东西。进入贵州的各地书画家,带来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各种书风、画风在此汇集融合,使得贵州的同道开了眼界,达到向外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贵州的书画人材走出贵州,到各地去求学、游历、为官,接受外部艺术氛围的浸润,明清两代凡在书画上有较高成就的贵州人,无一没有这样的经历。从而使贵州的书画艺术不拘某一两种流派,而出现众彩纷呈的状态,这种现象向后延续直至今天,顺应了现代社会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趋势
  明清贵州书画的发展,是在外来艺术家的艺术传播,本地书画家的不断向外学习、交流、切磋中进行的,两者共同谱写了这段历史。
  
  责任编辑 何 萍
其他文献
通过控制铁液合适的化学成分,稳定球化处理工艺,以及加强孕育等措施,成功地实现铸态条件下生产QT450-10铸件,免除了高温热处理工序,铸件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都符合要求,铸件
系统地研究了铸铁材料进行了干滑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讨论了钢铁摩擦副的摩擦学规律;铸铁的石墨形态、合金元素及其体组织对于滑动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墨铸铁
"边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湘黔川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截,去则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文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
引进贷款机制是发展高教事业的必然选择,但必须改进和完善贷款办学的资金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学报进入《SCI》、《EI》、《SA》、《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与高校学报内容散且杂、专业方向不集中,学科优
探讨了碳含量对低合金白口铸铁中碳化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碳含量在 2 2%~ 2 6%范围,有利于使白口铸铁中的碳化物在稀土复合变质处理后球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