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就业竞争愈发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就业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拓渠道和门路。
1 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显示:“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400万个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相较而言,大型企业因其高新技术对人力的替代,其就业吸纳能力并不强,这从相关数据可以得到佐证。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个体”仍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最多的雇主类型,重庆市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全国率先推出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2010年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万户,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首选。
2 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明确从2009年到201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就业见习虽然不等于就业,但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找到了一个容身之所,缓解了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压力。2009年7月,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将用3年时间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10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中央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
3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创造更多基层就业岗位
为开拓基层就业岗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采取全国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的方式,从2003年开始,每年派遣7000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派2万名高校毕业生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连续5年,共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公开招募、合同管理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用5年时间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连续5年,共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开发社区管理就业岗位和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社区公益就业岗位,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拓宽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舆论引导力的增强,到基层就业日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
4 鼓励自主创业,引导灵活就业
总体而言,自主创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中占比较低,却是其就业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长,而且还可能解决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对这一就业途径一直比较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达10.9万人,比往年有大幅度增长。2009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两人以上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项目,提供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单笔贷款”。2009年3月23日,重庆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教育服务和组织保障,规定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行“一次办照,终身免费”的零收费政策,全部免除登记类、管理类收费;大学生毕业3个月后可申请5~8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
5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的渠道排序是: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30%)、通过专业求职网站(15%)、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14%)、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2%)、通过媒体看到招聘信息(9%)、参加政府机构组织的招聘会(7%)、学校推荐(5%)、其他(5%)、实习/顶岗实习(3%)。由此可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重要。也正是如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些高校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负责制,或自进入大学起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自进入大学第一天起就引导学生为就业锻炼自身能力;另外,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安排专门的人员搜集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求职培训和讲座,甚至提供部分求职补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祝俊.联动机制促高校毕业生就业[Z].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