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科技行业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越发激烈,尤其是高科技行业为保持自己的持续竞争力,都想方设法的留住知识型员工,然而,目前高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着员工跳槽频繁、绩效难以考核、知识型员工的竞争优势不再突出等现象,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抓住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及其行为动力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有效激励?这些都将成为高科技行业管理层关注的主要问题。结合对高科技行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对传统的激励方法进行改进,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措施,做到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
  
  一、采取内外结合的激励策略,避免员工流失
  
  在高科技行业,企业要想保持健康的成长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想方设法留住对企业发展有力的知识型员工,同时适时的调整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只有这样,知识型员工的智慧才能展示出来,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才能真正的满足;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稳定的发展。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组织发展的关键,企业之间竞争直接转变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吸引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又设法留住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一方面要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考虑员工个人在本企业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加强,另外设法提供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使得他们通过在本企业的工作和生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二、加强组织激励。建立内部流动制度
  
  面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对高科技行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激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努力结合企业目标,把分散存在于每个知识型员工心中的人格要素进行整合,使之指向共同目标,并为企业服务,这要成为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个手段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人生价值观等的提炼与强化,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使之成为知识型员工达到理想追求,道德追求,价值追求的目的,也就是为他们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激励。
  同时,一些知识型员工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流动倾向,他们或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是试图尝试新的工作。企业应采取内部流动方式来迎合这种需求,减少离职倾向。如实行内部轮岗,帮助其消除对单调工作厌烦情绪,扩大丰富其工作内容;也可以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使其能够从事并尝试新的工作,获得新的职位,满足他们的流动意愿。
  
  三、强化个人激励,增强员工归属感
  
  员工流失最终是个人行为,因此更应该根据知识型员工特征和实施全方位的个性化激励策略,控制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激励主要依靠激励机制,通过个人利益的吸引达到留住知识型员工之目的。具体做法是:设置一种机制与环境,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三个期望: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设计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时,要以此为基本依据,建立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在具体实施中要制定一系列向知识型员工倾斜的优惠政策。
  在经济上要有明显高于一般职工的报酬(年薪制)或者提高工资和奖金的级别,在政治上要给予才华出众的知识型员工的肯定(表扬)和重用(提升),在工作与生活上不但要解决居住问题,而且还要营造一个能适合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优越环境等等。
  
  四、改革传统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虽然绩效管理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而言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没有考核显然是不行的。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也无论是管理目标,还是方式、方法以及其结果,都应建立在科学、完整、有效的评估与评价基础之上。要建立和确立以知识能力与业绩为导向、为核心的企业内部人才评价体系。
  特别是要注重生产经营一线的专业技术类员工的业绩、知识、能力指标的创新与完善。考评指标的设计是一种协调过程,部门负责人在与知识员工共同设定工作业绩指标时,一般应根据有战略目标出发所制定的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管理目标,围绕本部门的业务重点和策略制定相关工作目标计划,以保证部门朝着企业要求的方向发展。然后,管理者根据知识型员工具体职位所应负的责任将部门目标分解到具体的人员,知识型员工根据根分解到本人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计划,保证了知识型员工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努力,这种绩效目标的分解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
  
  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内部人力资本增值
  
  高科技行业应健全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提供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知识型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从而提升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
  结合高科技行业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点,首先,应明确知识型员工培训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是:从知识技术密集组织特点出发,研究并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的人才培训体系。其培训体系的核心或重点是围绕人力资源及人才能力的培训,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活动的掌控能力,以及知识创造的能力。其次,创建和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环境与机制。通过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以及培训平台建设促进员工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钱玮:如何激励员工[J],才智,2008,(02)
  [2]李志,薛艳: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2005,(02)
其他文献
宁波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一直以来都对我国的外贸事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几年,宁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促进了经济科学发展。特别在外贸进口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进展。9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进口论坛”上,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发表了“宁波的进口实践”的演讲,会后,本刊记者结合会上他演讲的内容采访了俞丹桦局长。    记者:俞局长
期刊
8月26日,迫于国内经济颓势,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披露了14件提案,提出“一揽子”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提案,以加强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执行力度,旨在收紧“非公平”进口政策,尤其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体”。中美贸易战似乎将再次触发。    美国的贸易救济提案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行为    美国商务部8月26日出台强化贸易救济措施一揽子建议,加强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执行力度
期刊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全球许多大型资源能源类企业出现流动性问题,为我国企业提供了百年难得的境外并购机遇。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表现活跃,并购总额同比增加40%,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领域。其中,我国电力企业颇有斩获,走出了一条相对成功并值得继续探索的路子。    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有报道的海外并购的例子不多。但相比其他行业
期刊
机床产业可谓装备制造I业的“母机”,是发展装备制造工业的核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技术人才,许多重要功能部件,如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仍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这是造成目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最重要因素。这成为我国装备制造工业不能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数控机床已成为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及扩大市场的焦点。尽管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起
期刊
危机期间,美国主动牵手中国,两国度过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可危机刚见好转,美国就与中国打起了贸易战、货币战,所以,有人说中美之间必有~战。但也有人说,那些只是假象,中美之间不可能爆发贸易战和货币战。那么中美之间的未来前景到底如何呢?文中作者以本次美国中选为由,为读者层层剥开这些假象,对中美未来的前景作了深入分析。    选前听其言选后观其行    一国选举时政治家为了进行民族主义和价值观唯我独尊
期刊
摘要: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我国以大米为代表的高度敏感农产品关税不断下降,这会对中国同东盟问的大米贸易产生新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中国—东盟间大米的贸易现状,从而对双方贸易前景进行初步预测。  关键词:中国—东盟;大米贸易现状;前景预测    中国和东盟各国是世界上主要水稻产销区,其大米贸易量约占世界一半以上。东盟的大米出口主要来自泰国和越南,而中国大米出口量很小,并从泰国、越南等国进口大米。
期刊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频频破记录,截止到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高达约2万4500亿美元,中国牢牢占据着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利用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既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也可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增强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发展能力。    产业投资基金(或产业基金)是一种向特定投资者(通常是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学中有一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公地就在于使用的人多,保护的人少。没有管理、没有保护,这块公地肯定不会长苗,究其原因是产权不明晰。本文就新时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简化机构    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学中有一著名的“公
期刊
摘要: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大时代背景下,研究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先对东西部产业区际转移的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机制以及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动因机制;区域效应;特色产业     一、产业迁移的现状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外贸出口政策的变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1941年国民政府对青海地区440余个农村的一份调查报告,系统梳理了当时青海农村耕地、人口以及普通农户收支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进而对村庄的规模、土地分配制度、社会关系等状况作了说明,从总体上反映当时青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关键词:民国三十年;青海;农村;社会经济    一、民国时期青海的农业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青海宜农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黄河、湟水、大通河
期刊